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10-07 17:58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除了儒道佛三教之外,唐代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也进入了中国。基督教在当时叫景教,还在长安建立了自己的寺庙,史书上记载的大秦寺,就是基督教进入中国的早期教堂。还有早期的伊斯兰教,也在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

  我曾经在太原参访过一个清真古寺,这个古寺在北宋时候就有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在寺里有一块石头上刻有黄庭坚题的字——“夫回回之学,尽其天理而新其私,故万里人服其道高理中,如吾夫子,可谓至矣!”大家都知道,黄庭坚是北宋大学士,与苏东坡并称“苏黄”。大家看禅宗史的话,就知道黄庭坚也是佛教徒,是黄龙晦堂禅师的得法弟子,他闻木樨香而悟道的禅门公案,千古之下,脍炙人口。但是,他一个佛教徒、一介儒士,居然在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题字,而且,还盛赞伊斯兰教学问是“道高理中”,还拿孔夫子来比拟,说“如吾夫子,可谓至矣!”

  我当时看到这个,非常感动!非常震动!只有在中华文明的根基上,才可能产生这样广大的心量胸襟。在西方文明史上,不能说绝对没有这样的气象,但是起码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还找不到这样的例子。

  在西方文明史上,尤其在宗教史上,像排斥异己、屠杀异端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举不胜举,非常之多。西方人打着宗教旗号进行的侵略战争,比如十字军东征这类的事情,历史上也非常多。但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的确看不到这样的事情,外来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一般都不会遭排斥、打击。除了清朝有一段时期,传教士在中国因为“礼仪之争”,清朝皇家对在中国传教却不履行中国礼仪的事情很恼火,才大加排斥。那也是中国文化走下坡路了,已经到了文化不自信的时候了。在清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对外来文化基本上都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因为“有容乃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到了近代,中国国内有公认的五大教——儒释道耶回,大家基本上都是各做各的事,各传各的教,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到了今天共产党领导的时代,宗教政策依然奉行的是各宗教一律平等的政策,儒释道耶回,大家都到统战部去开会,大家一样排排坐吃果果,共商国事,共商宗教政策。这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只有在中华文化中,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大背景之下,才可能形成这种宗教文化平等并存的局面。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一句跟上面的意思也是相近的。我们以前讲《易经》的时候讲过“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地之道,都是从乾道这里发挥出来,演化为万事万物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德,古义有内涵的意思,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小德川流”,万事万物各自独特的内涵,称之为小德。万物各自的“小德”就像大地上成千上万的河流一样四处流动。我们可以看一看江南水乡的地图,上面河道纵横,如蛛网密布,这就是“小德川流”的感觉。“大德敦化”,大德指的是天地之道的全部德性、总的德性。天地之道的这个大德,它的作用就是敦促万物演化,“大德”就能够囊括一切、包容一切、笼罩一切、生发一切,乃至于最后成就一切。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是最后一句总结。圣人之德,孔夫子的这种伟大的德业,在作者看来,就像天地一样万古长存、崇高不朽。天地之所以为大,之所以独立于万物之上,就是因为它跟圣人德性一样。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