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商业模式评选评选总结

吴伯凡 原创 | 2011-11-18 08:26 | 收藏 | 投票

  各位来宾,刚才主持人说我们的评选很精彩,的确,甚至是我们整个的评选活动要比今天的颁奖仪式要精彩,很多的老师他们在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头,确实是集中他们的智慧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很多参选的企业也回答平时都没有仔细想过的一些问题,非常精彩。我们总共这次是209个企业案例,在初评当中通过提交,后来经过我们的筛选一共有60家企业获得了案例的复评资格。后来我们又把这60家分成了两组,由两组评委分别对他们进行评审,而且参与企业在现场答辩。

  所有参选复评的企业当中涉及到的行业有电子商务、医疗、食品加工、物流、证券、金融、投资、理财、环保、汽车租赁、珠宝首饰、房地产社区服务、传媒、酒类、软件等等,行业跨度非常的大,不像前几届,从事互联网的企业占了差不多评选参评企业40%的数量,而这一次一个最明显的特点,给各位评委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参选企业行业门类比以前明显的增加。也说明商业模式最早作为互联网企业开始谈论的一个话题已经变成了各个行业的人士都普遍关心的,都在认真探索的一个非常切身的课题,这就是我们觉得商业模式在中国它的普及,意识的普及和探索商业模式实践的展开,这是使我们感到欣慰的,这也是我们最初设立这样一个评选的初衷。

  说到商业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说了四、五年了,其实它里头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是新的东西,因为说商业模式就是商业模式,但是每一年就是有所侧重的。在2010年和2011年这两个年度,中国的企业很多的商业模式探索都是围绕着三个关键词来展开。一个是开放,一个是聚合还有一个可能是创新。开放就是以前的商业模式都只是,或者大部分商业模式都是围绕着企业自身的运营,价值主张、资源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并不属于一个企业,是一个生态圈里头逐渐形成的一种商业模式。

  所以开放成为一个关键词,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跨界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上下游之间的一种资源整合,能力构筑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还有一个词就是聚合,为什么是聚合?光有开放只是把一些边界打破,把围墙拆掉。但是任何一个模式如果没有一种聚合的力量的话,它顶多可以有某种社会的纯粹客户面的价值主张,它很难形成一种系统的资源和能力。就拿大规模协作这样一种危机生产方式来说,如果没有最终的那种聚合者,没有开放资源逐渐形成聚合趋势的话,一种聚合能力的话,不可能最终成为一种可以运行的,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聚合在这里显得非常的重要。

  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既是开创的又是聚合的,它必定是在原有的已经没有充分发挥效益的资源里头创造了效力,这就是创新。新的生产组合,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这就是我们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谋求的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所以经过了四年,这是第五年的商业模式的评选,我们终于看到商业模式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也不再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说上几句,但是再往深处说谁都说不上来的一个概念,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我们说一个商业模式真的有用吗?其实谈论了这么多年,但仍然这个问题还是挥之不去。我们有没有一种模式能创造一种伟大的企业,还是一种伟大的企业创造一种模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是我们说如果没有对一种创新性模式执着、不倦追求的话,你很难摸索出一种模式出来。模式虽然不可能放在那,业绩一个模式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是一个错误的模式,但是我们只要将心注入去深切的探讨顾客的价值,我们的资源能力的匹配性,恰当的盈利模式,而且建立一个团队来把这种有意义的事情能够真的落到实处,这个过程不可能顺利实现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探索之前有一个框架,有一个是并不太清晰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框架,它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把精力投到那上面去探索的时候,逐渐的会形成某种别开生面的东西。很多的商业模式跟自己创立者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起点那样一个粗糙的,原始的,像石器一样的模式的,我们不可能经历从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一个商业模式是有用的,探索一个商业模式是永远有用的。

  我们曾经讲过一张错误的地图,由于有一张错误的地图,以及内部分辨的部队,因为有一张地图再也不你争我夺,每一方都去谋求自己的正确,而努力去证明别人的错误。由于这样一张错误的地图导致形成了团队的某种共识,而且造就了行动了某种连续性和统一性。由于拿着一张根本不是这个区域的地图,这支部队最后走出来了,而不是今天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商业模式的探索不管最初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它始终是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当初设立这样一个商业模式的评选,我们也不知道今天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我们也不知道中国企业围绕着这样一个商业模式的话题做出的异彩纷呈的努力和探索,所以商业模式进行始终是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个人简介
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1966年生,哲学硕士,“数字论坛”成员。 1997年起在研究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之余,开始从事网络文化研究和IT产业分析,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曾任《环球管理》杂志联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