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下面我们来学习《中庸》的最后一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这是最后一章,标题为“正心”,一共引用了七段《诗经》中的句子,然后加以点评、引申和发挥,最后仍然落实到君子的德行修养中,落实到我们的心性之中去。
为什么作者要频繁引用《诗经》呢?因为《诗经》作为儒家的“六经”之一,一直都非常受重视。孔夫子曾经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并不是说没有学过诗的人,没有办法说话了,而是指你对“诗”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没有感觉,没有修养,那么你说话写文章,都会缺乏文采条理,你的思想境界就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更不可能流传后世。
一说到中国文化,一般人多会想到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高成就。现代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好奇心。我接触过一些外国诗人,他们非常羡慕中国的历史文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全部由诗人治理的浪漫国度。大家看看唐宋时代,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贩夫走卒,可以说人人都会写诗,人人都是诗人。这个就太神奇了!真的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奇观?往上追溯,就要追溯到孔夫子对《诗经》的态度。作为儒家的“六经”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理念,已经深深地印入传统士大夫的灵魂深处,也被全体中国人所接受。
我曾经帮成都市文联编辑过一部古体诗集,作者都是成都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的会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职或已经离退休的干部、公务员,所以也有人戏称这些作品为“干部体”。不管这些“干部体”写得好不好、有多少文学价值,起码可以看出,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就是有这个“不学诗,无以言”的心理认同,就是想要通过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抱负。一个做了官的人,不会诌几句诗词,不能舞文弄墨,那这个官做得再好,也嫌美中不足。
下面还是回到原文中来。《诗经》中说“衣锦尚絅”,“衣锦”,就是穿上五彩缤纷的锦缎衣服;“尚絅”,就是在锦缎彩衣外面还要罩上一件素色的禅衣。依我们这个“时尚到死”的时代观念来看,古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其实,这是中国人一贯低调作风的体现。按时下的说法,就叫做不露财,有钱不要在人前显摆,不然会惹麻烦。接下来子思就点评说:“恶其文之著也。”一般人不希望锦缎衣服太鲜艳、太惹眼、太招摇,那么,君子的德行也是这样。真正的君子,也不希望自己太惹人注目,也不喜欢显山露水。所以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君子,都是有“隐德”的,既有内在的君子德性,又和光同尘,与周围环境打成一片,朴实平常得让别人看不出差别来。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闇然”,就是藏而不露,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就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做事情,不要动不动就大肆宣扬,事情还没有开始做,就到处宣传、包装,闹得满城风雨,生怕人家不知道。真正懂得为人之道、做事之道的,就不会这样。所以,我经常跟朋友们说,要学会潜行密用,要神不知鬼不觉就把事情办成了。佛教里经常说“随缘任运”,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太刻意,刻意了就不是随缘,而是攀缘,攀缘就不能自在任运,就会碍手碍脚不自在。
《道德经》里说“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指你所处的环境,你外在的缘份,如果是一片光明的话,那你也要表现得同样光明,与光明环境打成一片,让人分不出彼此来。如果你处的环境是灰尘一片,那你也要化为一粒丝毫不起眼的灰尘,总之不要出格,不要显眼,不要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才是君子之道自处“闇然”的智慧。
但是,什么叫“闇然而日章”呢?是指你内心的德性、内在的光明,你精神之中的觉照能力,会随着你“闇然”的隐德而日益增长,并且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力量来。虽然你外表平平常常,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没有什么事能难得了你,没有什么坎翻不过去,没有什么是你拿不起、放不下的。这个就非常了不起!同时你没有任何执著,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样做人做事,那就非常潇洒自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