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研”

赵峰 原创 | 2011-11-21 11:51 | 收藏 | 投票

 学生“科研”

 

给“科研”二字打上双引号,这意味着我对学生“科研”不信任不支持的态度。

上前年参加毕业班的研究生推免面试工作,一位“科研达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发表了三十几篇文章,他的科研得分远远超出其他同学(当年还没有科研计分上限的规定,因为这件事,第二年才开始实施科研计分上限)。可是,在回答我提出的的问题时,其认识几乎是个空白。我提出的是一个比较基础的问题——既然经济周期在主流经济学那里被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家还热衷于干预市场?当然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大四学生完全可以胜任的问题,更何况,这是一位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的“科研达人”。我无法相信“科研”如此突出的学生基础如此薄弱,但再三的提醒只是进一步证明这种反差的客观存在。其实,学生、老师及管理人员都心知肚明,所谓的学生“科研”,尤其是是论文形式的“科研”,大多不过是“百度”+“谷歌”,“复制”+“粘贴”;学生“科研”成果的多少,更少取决于知识和能力,更多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当然,不能否认这部分同学的勤奋。

老师们在争先恐后制造垃圾,学生们也不甘人后。其实并不是大家喜欢做这样无谓的事情。人的行为不过是激励的反应,而激励结构又取决于制度设计。部分学生热衷于“科研”或论文发表,不过是对学校奖励制度的一种理性反应。在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免试研究生推荐等环节,“科研”得分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一个只知道专心于课程学习而没有“科研”成果的学生,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然,只知道课程学习的书呆子也不是真正的好学生;但是,连课程学习都不认真,连基本知识都不具备却热衷于论文发表的学生,即使发表的文章再多,所能证明的除了抄袭能力之外,也只是经济实力。这样说有些苛刻。毕竟,就算是抄袭,毕竟也是在干正事,总比沉溺于网游或者别的无聊的事情要好。不过,后面一类学生实质上已经不是学生,二者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些热衷于抄袭或者复制粘贴等“科研”活动的学生,本来可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时间精力用于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只是扭曲的制度造就了他们扭曲的行为。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又说“要学会跑,先学会走”。无论如何,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总是知识进步的阶梯,科研总是要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可以将科研理解为将已知知识延伸进未知领域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信服(至少是能自圆其说),必须以现有知识和方法为基础。尽管知识的进步需要创新,需要冒险,但这种创新和冒险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对于刚刚进入知识积累和方法训练过程的大学生来说,既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切身的实践经验,其“科研”就只能是投机取巧。一个孩子连爬都没学会,怎么能够走,更遑论跑!在我观念里,大学本科只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收益率最高的应该积累知识,训练方法,开阔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将人生最宝贵的这段光阴投入急功近利的短期操作,实在是对生命的浪费。

对一个本科生来说,如果要写论文,整个大学期间写好一篇就可以了,那就是毕业论文。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通常会强调论文选题的三个要素:一是意义;二是知识;三是兴趣。所谓意义,指的是选题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所谓理论意义,意味着选题应该对特定领域的研究有所拓展或者突破,至少是要挖掘出一定的新意;或者,可以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某种程度的综合,揭示已有研究的经验和成效,发现存在的可以进一步深化的探索方向。所谓现实意义,指的是所进行的研究可以对某个现实问题加以解释,或者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参考。意义的发现可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它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所谓知识,指的是研究者要具备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研究者的知识结构要与试图解释和解决的相关问题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所谓兴趣,指的是研究者要有研究相关问题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可以保证研究的持续和深入。这几项要求的关键,是研究者要具备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基础。这一切,只能是长期学习和积累的结果。

据说,古希腊时代,在毕达哥拉斯的学校,学生入学的前五年,只能聆听教诲而不能参加讨论,不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当然,讨论和发表见解也属于知识积累和方法训练的过程,从而也是基本的学习路径。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要求学生五年不参与讨论也不发表独立见解,是一件很不现实很不负责的事情。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校规定所蕴含的强调基本知识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前些天,有几位入学不久的大一学生找我,要我指导他们参加一个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的要求上进,教师自然应该鼓励和支持。但是,对低年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我持坚决的反对态度。我只得将几位学生召集到一起,苦口婆心劝告他们放弃这个打算,将注意力集中到基础知识学习中。我说:“科研是需要一定知识准备的,在你们尚不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科研都无法展开。当然,有一种可能,就是借助于电脑的帮助,但那不是科研,至少,那样的做法不符合科学精神。这样的‘科研’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其消极作用倒是很明显。比如,它可能会毁坏你们的科学精神,可能败坏你们的学习作风,当然,最直接的影响是,它会浪费你们的时间。大学期间,你可以做很多事情。科研还算是一件正经事,但所有事情中,收益率最高的还是学习。”孩子们的眼神还很纯洁,脸上的笑容很灿烂,他们地愉快接受了我的意见。我答应他们,等进入高年级,如果他们具备了进行科研的条件,我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

我不知道我的劝阻对他们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由于“科研”可能带来的现实利益,学生的“科研”追求理所当然。凡事赶早不赶晚,这可能是学长们告诫过他们的。因为在毕业班学生那里,他们已经有了经验和教训,那些醒悟较早的同学,通过“科研”,获得了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还有研究生免试资格,而那些醒悟较晚的同学,则与这一系列的好处失之交臂。

我不能确定我的劝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许被我劝阻了的那几位同学不久之后还会寻找新的“科研”机会,会寻找一位不会劝阻他们的指导老师。

 

2011/11/17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