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古海峡看中国军舰的航行自由问题

张良福 原创 | 2011-11-25 15:47 | 收藏 | 投票

  江  淮   海洋问题专家

  近年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频繁穿越宫古海峡、大隅海峡等日本列岛间的海峡,进入太平洋。这标志着中国海军终于冲出了第一岛链,从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转型。但对于日本、美国来说,则是鼓噪“中国海军威胁论”的绝佳时机。每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越宫古海峡、大隅海峡等进出太平洋时,日美两国的媒体总是大肆歪曲和渲染,两国的军舰和飞机更是全程跟踪、监控,摄像拍照,甚至采取挑衅性的干扰行动。

  中国是一个海洋地理环境不利的国家。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国从渤海、黄海和东海出来的船只如果要向太平洋走,正面挡住去路的正是日本的一系列岛屿,如北海道、本州岛、九州岛以及琉球群岛等。诸多的日本岛屿,如蜿蜒的山脉,彼此相连,形成一根链条,锁住了中国海疆。中国的船只东出太平洋,必须克服这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天然地理障碍,都要经过日本岛屿间的海峡。例如,我国船只要经过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东水道、对马海峡西水道)北上日本海,然后经津轻海峡才能进入北太平洋,或经宗谷海峡才能进入鄂霍次克海。东出太平洋,我国主要依赖琉球群岛诸水道,如大隅海峡、吐噶喇海峡、宫古海峡、古垣海峡、与那国东水道等。

  无疑,这种海洋地理不利环境构成了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天然地理障碍,但这种障碍并不是阻碍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真正或主要的障碍。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中国海军摆脱这种天然地理障碍提供了合法合理的权利和手段

  依据《公约》, 所有国家的船舶在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利,即“通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就是无害的”,沿海国就不能予以阻扰。在专属经济区和公海则,所有国家的船舶和飞机都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对于处于国际航运交通要道的海峡,即使该海峡狭窄,完全位于沿岸国的领海范围内,但只要其事实上是“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则适用“过境通行”制度,即所有船舶和飞机在这些海峡均享有过境通行的权利,且过境通行不应受阻碍。如果说有何限制的话,那就是船舶和飞机在行使过境通行权时是以“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为目的,应“毫不迟延地通过或飞越海峡”、“不对海峡沿岸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位于琉球群岛的主岛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宽约140海里。宫古海峡的近岸海域属于日本的领海,其余海域是日本的专属经济区。按照《公约》,任何国家的军舰和飞机,包括中国的军舰和飞机,享有“航行和飞越”宫古海峡的自由。

  而比宫古海峡狭窄的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东水道、对马海峡西水道)、大隅海峡等则均为《公约》所规定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也就是说,中国船只和飞机,包括军舰和军用飞机,在这些海峡均享有《公约》赋予的过境通行权。

  中国船只航行经过上述海峡的权利不仅有国际海洋法的保障,也符合日本相关法律。依据日本《领海及毗连区法》),日本实行12海里领海宽度,任何外国的军用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日本领海的权利。并且该法同时明确规定,在“特定海域”,即5个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东水道、对马海峡西水道、大隅海峡及其相毗连海域实行3海里领海。日本在上述5个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没有主张12海领海,而是仅主张3海里的领海,从而在这些海峡中留出了供外国船舶自由航行的“公海走廊”。也就是说,即使根据日本的法律,中国军舰和飞机也享有“航行和飞越”上述海峡的自由。

  因此,制约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主要因素,不是不利的海洋地理环境,更不是国际海洋法律制度。

  制约中国海军进出大洋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就是美日依托这种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所构筑的岛链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起,美国依托东亚海洋地理环境的特点,构筑了针对亚洲大陆国家特别是中国的 “岛链”战略。第一岛链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第二岛链则是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岛等岛群。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组成。在这些岛链上,美国建立军事基地,派驻重兵,并与岛链上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近年来,美国为了困住中国海军,进一步加强琉球群岛、关岛等传统第一、二岛链兵力部署。并且,美日两国在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必经之海峡、水道周围建立了严密的监控体系。美日试图以岛链为依托,对中国海军形成多层次、宽海域、大纵深的监控围堵态势,以最大限度地有效监控中国海军的一举一动,并进而削弱和限制中国海军进入大洋后的作战能力。

个人简介
安徽省桐城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致力于研究国际海洋法、中国海洋划界问题,著作《中国海疆风云录》系列。
每日关注 更多
张良福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