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与明志致远

喻建国 原创 | 2011-12-22 11:11 | 收藏 | 投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语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志在清远,这是过往时代之志,这就是说,志不可追官,不能求富。追官当然非清远之志,求富自然也不能算是清远之志。因为清远,自然就淡泊,反过来淡泊了,才能趋于清远。人在宁静中可以通过场的感知,可以通过灵感,以至于趋向无穷远。在喧闹处,人必进于市巷,应对于世俗,全都是近身之境。

志决定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志决定于人的行为顾及的层次,明志之为明,据我看来从人的行为顾及的层次来决断,这种志向肯定是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意愿,或者是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意愿,更为明透的志向当为一心想着为人类和谐作出贡献的志愿,也就是为人类大同做出贡献的志愿。只是这些志愿有点非绝对淡泊之嫌,因为这些志愿可能牵涉到要追官,几乎可能一定会牵涉到要求富。求富的实质从现在观点看来,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无论是为社会,还是为民族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都是一件盛举,为人类也是不能脱离创造物质财富的。

致远是一种道德修炼,是一种思维修炼,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入禅之举。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它是一个外来语,不懂的人会觉得很神奇,其实就是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进入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存在境界的操持。致远是其一种常见的效应。入禅的基准状态必为入静,要静虑,要定慧。人在其时明心见性,修炼思维,提升德性,超然解脱,功德降身,智慧开窍,无量神通。世俗的日常生活悉被净化,世俗的意念同时被纯洁梳洗得一尘不染,不断开悟,又不断悟后起修。非宁静无以致远清晰地道出了入禅的外在与内在的条件,入静需宁静,静虑也需宁静。入禅后可以对一个世间的问题不加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猜想、设想,判断,出现个体的灵感,对未来的发展和结果形成一种认识,产生神奇的顿悟。直觉思维的自由天地无边无际,不仅海阔天空,更是苍穹无垠。

《动静交替激抑心理调适系统》为宁静致远创造了一种可以操作的模式。无论是端坐,还是桩立,抑或是静适都可以将操持者带入宁静致远的的境地。就以端坐为例:双腿平行,双膝靠拢,鞋底贴地,脚掌舒展;四指并拢,拇指成600,掌膝相贴,元气贯通;背椅微贴,胯部拎提,小腹收缩,含胸拔背;头部水平,颈身一线,两眼有神,精神聚焦。端坐一下子就把操持者带进了宁静,整个体态进入了宁静,整个思维进入了致远。两眼视线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在眼睛所在的水平面上,与两眼等距离,长约20厘米至25厘米处的一点,操持者把全部精神投入这一点,全身的能量会在此时逐渐获得激发,身内的潜能也会逐渐受到引发。致远也就在其时产生自然的呈现,思维及于无穷远,幻幻然把现实中的存在化解得随心所欲。

 

喻建国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达五十年,从事心理调适工作达23年,本人首创动静交替激抑心理自我调适系统,二十几年来已有三万余名操持者获益。本人独创的心理调适方式具有特殊的独到的疗效。
每日关注 更多
喻建国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