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0年个人阅读的回顾

魏延安 原创 | 2011-02-22 19:18 | 收藏 | 投票

  59本,这是2010年个人读书的最终成绩单,比2009年的56本多了3本,一个星期读一本书的年初计划顺利完成。在回顾2010年读书生活的时候发现,过去一年的读书生活其实要单调一些,简单一些,因为大多数时间在读历史,但了却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心愿,即读完《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而过去一年,也还在阅读中记住了几本书和几个人的名字。

  一年只读一本书

  虽然数字多达59本,但细算起来,2010年其实只读了一本书,这就是历史。在59本中,仅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就占了36本,其他的如《国史讲话》《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西行漫记》、《1978历史不再徘徊》等皆是历史书,即使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也算是当代经济史或企业史。并非要在2010年刻意选择读历史,而是为了了却通读《资治通鉴》的心愿。一直以来,我很想将《资治通鉴》进行通读,尽管从其他历史作品中已读到了很多《资治通鉴》中的内容,但通读是一种全面的体验和整体的感悟,是对中国古代史一个系统的认识。可是一想到那庞大的阅读规模时,又不由得躲躲闪闪。于是,购回的柏杨版《资治通鉴》在我的书柜静静地摆放了近一年。人生就像爬坡,有时遇见陡坡,一鼓劲、咬咬牙也就上去了,如果老是向前挪着走,或者走走歇歇,只怕这道坡迟迟难以迈过。《资治通鉴》的阅读就是我阅读路途中的一点陡坡而已,于是2010年的春天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全书共36册,计划以一个星期一册的速度,用36个星期读完。实际从3月1日正式开始读,到12月22日全部读完,耗时近10个月,但中间插花式的读了11本与历史有关或无关的书,实际阅读速度基本符合计划。阅读完后,再回头看过程,充满了感慨,也有一种庆幸和成功的喜悦。

  读得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当然费时间,但读一些思想性的书更需要时间。有时只言片语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深刻,一句包括哲理的话往往引发更多的人生思考。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就是这样的只言片语合集,一本仅200页的书我读了5个月,不敢读得太快,也不敢一次读得太多,想让那些只言片语帮助我进行一些人生的思索,我把《人与永恒》的阅读点滴记录下来,串在一起,变成心灵的记忆。这本书是作者六年里随手写下的小杂感,每次写完谁也不让看,然后一次摊在读者面前。书中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句子构成,几乎没有超过三句的片断,但就是这些隽永的文字引起了我关于人生的沉思。毕竟在过了三十岁的时候,确实应该对人生有一些认真的思索了。最终,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留下了4500字的读书札记,也是一条一条的阅读感想积攒起来的。

  开始反思个人的读书生活

  在2010年的读书过程中,我对个人读书生活也进行着反思,总感觉有不少遗憾,就是好多想读的书还没有来得及读,而一些读了的似乎有浪费时间之嫌。我认识到,博览群书在今天已不再现实。我算了一个大账,一个星期一本书,一年52本书,人活百年不过5000本书而已,这还不算十来岁之前的非阅读年龄,而现在一年的图书出版量就数万册,因而,选择性阅读成为必然。那么就应该有一个读书的基本原则,不能什么书都读。现在的年龄正是在单位扛大梁之际,时间精力有限,而业务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有限的读书时间应首先用于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方面。但反思过去一年读书,兴趣性、休闲性的阅读基本占用了大量时间。再就是要精读几本书,不一定单纯追求总量,这也有一个读书方式转变的问题。常言道,书多而读浅。在书籍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读书的数量在增加,可是得到的收获并没有相应增加,有点像经济学上的函数递减效应。好多的书在读后甚至连一点基本的触动也没有,可惜!更重要的,要学以致用。现在讲才识,读书增长“才”,但“识”要在实践中来,知易而行难是也。知识应是脑子有什么东西,而才识是脑子有什么有用的东西,胆识则是能把有用的东西用起来的程度。好多人知识渊博,但充其量只是图书管理员或讲解员。

  2010年印象最深刻的几本书

  1、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由北岳出版社出版,现在市场上基本是万卷图书公司的版本,但二者完全是一个版本,甚至包括错别字。柏杨先生耗时十年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读起来确实非常方便。虽然这个版本我不是十分满意的,对其装祯设计不大气、地名注释有错误还有错别字我有意见,但确实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方便阅读的最好的《资治通鉴》通俗读本了。

  2、《人与永恒》。周国平著。这个薄薄的册子竟然让我读了5个月的时间。这本书是作者六年里随手写下的小杂感,每次写完谁也不让看,然后一次摊在读者面前。书中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句子构成,几乎没有超过三句的片断,但就是这些隽永的文字引起了我关于人生的沉思。

  3、《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可能大多数人在历史书上熟悉了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但他的闻名中外的著作《西行漫记》却并没有多少人读过。但你只要拿起《西行漫记》,就会喜欢。这绝不是一本红色精典那样简单,其创造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史学价值和世界报告文学史上的文学价值皆让人大吃一惊,而且神奇地受到着众多的年轻人的喜欢,魅力非凡。

  4、《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想以《史记》的笔法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企业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30年的经济史,本书延续了作者成名作《大败局》的写作风格,史料丰富,文笔优美,相当成功。中信出版社出版。

  5、《大学生竞争说》。陈清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生竞争讲习所”二十讲的文字版,在前言中,作者讲到“这是一本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就业竞争策略方案”,“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的一种补充”。通过本书,讲述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亮相、演说、打电话、写作、面试、见习、出差、会议、与上司打交道等诸多专题,并总结出100个谋业竞争细节,其中不乏细到带卡片、电话第一句怎么说、发言手抖了怎么办等细枝末节的问题。即使我已工作了十多年,看了仍有收获。于是我甚至感叹,当初工作时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一本书做参考。

  6、《把信送给加西亚》。(美)哈伯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一本薄得连单独成书都很勉强的小册子却成为了世界六大畅销书之一,其魅力为何如此之大?书的封面上醒目地标示着“这是一部关于忠诚、责任、创造性的管理书”,也是“党政机关提升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畅销读本”。而在我看来,在所有这些宣传语中,最为核心的是责任,一旦当一个人意识到责任,他就会忠诚,就会激发自己无尽的创造力,来履行自己的责任。

  7、《国史讲话》。顾颉刚著,中华书局。是顾颉刚先生1924至1925年间为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历史讲演稿的单行本。初衷是想脱离教科书呆板、冗长的沉闷模式而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把它做成一部活的历史,拣取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最精彩部分,作亲切之描写,使学生对各时代的特色有真确的了解。通过《国史讲话》,我体验到了大家讲历史的魅力:把握分寸,绝不哗众取宠;点到为止,绝不空发议论;根基扎实,绝不信马由缰。

  8、《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柏杨先生可能是继鲁迅之后对中国的国民劣根性批判最有力的人。柏杨先生初次提出“丑陋的中国人”是在1984年,那里我年龄还小,至今已过了近三十年,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时至今日,国人的陋俗依然还在延续。这本书今天读起来,依然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9、《世纪大讲堂》系列。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是对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的文字化编撰,目前出了国学、美意、资本、流变、大国、清议、开放共7辑,一批著名学者先后登台亮相,并与现场观众交流,确实有真知灼见,一些篇章发人深省。在2010年我读了《大国》《开放》《资本》几本,收获不小。

  10、《朱镕基答记者问》。人民出版社。读一本书,感受一段历史。淡出政坛许久,老总理出书了,顿时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在答记者问的过程中,一个大国总理的风范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作为大国总理的个人风采也得到了充分展示,那一段的中国历史再次在人们眼前重现。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