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祭

宋圭武 原创 | 2011-03-23 12:1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百年祭

                                   宋 圭 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从此也就在形式上终结了中国从秦始皇开始的大一统集权体制。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的建立,也拉开了中国循环历史的序幕。集权体制本质是催生循环的体制。虽然实际掌权的朝廷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变换和更替,但集权体制本身却稳如泰山。社会发展就像原地画圈,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主要只是循环的圈数。这里小农经济、专制集权、儒家文化,三位一体,共同构建了支撑这个循环的三个支点。

集权帝国可以建造宏大的物质文明,也可以催生巨大的文化产业,但不可能产生出独立而有尊严的精神帝国。集权体制要求等级、禁锢、依附,所以,平等、自由、独立等精神在集权体制下就不可能生长和壮大。

    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体制,也是一个逐渐淘汰中国社会精英的过程。在集权体制下,除非在国家危难之际,或战争需要,否则,精英就是多余的,精英就是直接被淘汰的对象。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年代里,我们可以发现,事实往往显示的是劣币驱逐良币,而不是良币驱逐劣币。忠诚良将往往是惨遭杀戮的对象,奸佞小人往往是得志着,潜规则是越来越深入化,而仁义道德却越来越面子化。

    辛亥革命给了这个体制一个终结点,但历史的沉重不是一下子就能化解的。历史越悠久,历史的惯性就越大。

    近代以降,面对外部世界的冲击,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在一步步艰难的向前迈进。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五四运动,这是一个从物质到制度,再到文化精神的发展循环,这是一个大循环

    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目前讨论的人文精神问题,这又是一个发展的循环,这也是一个从物质到制度,再到人文精神的循环,但这是一个小循环

    不管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实践证明,在一个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发展是多么的艰难,而这艰难的深处,就是人文精神的改造。所以,落后国家的发展,往往是物质建设最容易,制度建设相对次之,最难的就是人文精神的改造,尤其是历史传统久远的国家,更是这样。

    历史传统不同,国家发展的路径就不同。在一个历史较短或有很少历史传统的国家,发展可以从制度建设或物质建设作为突破口,如美国。但在一个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人文精神的改造就是一个关键点。在短期内,国家可以在物质建设上取得巨大成绩,也可以有一些制度上的创新。但在长期内,若这种创新没有伴随人文精神的创新,物质和制度的成就最终会淹没在旧的人文精神中而变味。如匿名投票制,若不破解血缘文化和关系文化,投票就是按血缘和关系投;等等。所以,历史传统悠久的落后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在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注重制度创新,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改造。

人文精神如何改造?从改造目标看,就是要实现人文精神内含诚信、理性、敬畏三大德性。诚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时应具备的基本德性;理性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往时应具备的基本德性;敬畏是人与不确定性世界进行交往时应具备的基本德性。这三种德性是人类其它德性的核心和基础。没有这三种德性,发展就是无序、非科学和盲目的,最终发展就是高成本的。从改造主体看,社会精英的自觉是改造的关键,这是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自身所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趁混作乱,问题就会十分严重。从改造手段看,对内,必须要从改造习俗入手,习俗是人文精神的外现形式,改造习俗也是改造人文精神的直接入口;对外,要注重在积极引进先进物质成果和制度成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要利用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从改造时间看,必须要树立打长期仗的准备。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目前看,笔者认为,至少还需要上百年的转变时间。我们也不能因为有了一些物质建设上的成就,或有了一些制度建设的成就,就认为离现代化不远,若最终没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底蕴就是空的,现代化仍然是空中楼阁。从改造阶段看,应当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改革,就是改革体制的束缚和观念的束缚;第二阶段重点就是改造,也就是对国民性要进行重点改造;第三阶段就是改变,就是全力进行发展,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这里改革、改造、改变三者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三者往往有时在同一个阶段也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三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时光如梭,如今已是2011年,离辛亥革命已经整整过去了100年。百年中国百年梦,历史不会忘记辛亥革命的功勋,仁人志士们的光辉仍在照耀着中国大地,仍在激励着许多人去努力,去推动中国的前行。目前,中国的改革正在进入艰难阶段,分配不公问题、诚信缺失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正在严重困扰着中国发展的健康和持续。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诚信、讲理性、讲敬畏,这样,现代化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国家也就才有可能越来越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 1964年10月生,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部教授,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三农问题、经济理论中国发展方面。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gssgw007@sina.com

宋圭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宋圭武,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先后…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圭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