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遭患難之地是一所信心學校

刘小兵 原创 | 2011-03-07 10:27 | 收藏 | 投票

四周遭患難之地是一所信心

學校

 


除了在患難中,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學習信心的功課。四周遭患難之地是一所信心學校,在那裡我們受到信心的訓練。   信心的祕訣一次學會,就永遠會了,並且是一個永遠的幸福。有信,貧窮變為富足;沒有信,富足也是貧窮。

 似乎每一件事情都使我們失望,似乎我們的信心落了空,但是我們並不放棄;我們相信!!!

 雖然火是頂熱、錘是頂重、水是頂冷,你還該憑信心和忍耐站住,因為祝福就在後面.

一攬子計劃——溫家寶把“信心”變成行動
溫家寶的信心與中國經濟"大考"
    在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日本新華僑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當今經濟“環球同此涼熱”。 溫家寶的自信告訴世界,中國不再是封閉的經濟體,握有“出牌”的主動權。文章摘錄如下:


國際經濟風雲變幻,全球金融危機蔓延。誰也沒想到,肩負“農村改革再出發”使命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在這場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風口浪尖中召開,而在開幕前夜,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息,與全球央行同步“拯救”經濟。

這種前所未有的冷峻局勢,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早在年初所料“今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但這位“中國經濟總管”的神色和語調卻總是那麼堅毅堅定:“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充滿信心。”聽似決心式表態,但在全球經濟大衰退的前提下,則具有格外的震撼力。

一般分析,日趨全球化的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金融危機波及和拖累,出現通貨膨脹有所加劇、經濟增長放緩、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等困難,所謂“內憂外患”、“內外夾攻”。冷靜應對經濟困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胡溫執政六年來的一次“大考”。

人們注意到,自稱“苦難總理”的溫家寶在世界危機面前,毫不慌亂,充滿鎮定,他甚至在訪美時還忠告美國金融家“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而他在天津達沃斯經濟論壇上面對全球經濟學家、企業家反復表示“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則被認為是當今經濟強國首腦們“誰也不敢說的話”。

應該說,溫家寶的信心來源於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的兩位數高速增長,即使放緩步伐,降低二、三個百分點,增速仍屬“世界第一集團”。中國的外匯儲備也是世界第一,抗壓能力很強。官方新華社日前指出“中國資金供給充裕經濟增長潛力巨大”。這就是中國的底氣,是經濟低迷的西方列強遠不可比擬的。

溫家寶的信心也來源於今年以來中國政府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國際國內諸多不利因素,戰勝罕見的雪凍、地震災害,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用溫家寶的話說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比以往有了較大提高。三中全會前夕,溫家寶考察廣西時非常自信而又意味深長地表示:“中國將會採取靈活審慎的經濟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句話的潛台詞很明確,告訴世界中國應對危機的措施和方案“已經准備好了”。中國“應考”的“功課”做得足夠,“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這樣的訊息也可以從溫家寶近期的言行和他的“經濟內閣”最新動作中找到足夠的依據。比如,美國國會通過救市法案后,中國央行率先發表談話“中方願與美方加強協調與配合,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如此迅速出面表態,顯然是中國政府胸有成竹的心態表露。而溫家寶對話美國經濟金融界時說得更透徹:中國經濟面臨著外國訂單減少的不利影響,中國可以在國內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話中有話,暗示中國將可能出台或批准實施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較具刺激性的財政政策。

專家分析說,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隻要擴展國內需求,經濟可望持續高速,而且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或許較大規模的刺激內需預案列入溫家寶總理的“應考”內容了,或將在三中全會上討論通過。難怪法新社感嘆“中國在金融風暴中表現出帝國般的鎮定”。



 

 

个人简介
位卑不敢自贱;为尊不敢自傲!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小兵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