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可信与可爱

赵润琦 原创 | 2011-04-02 08:16 | 收藏 | 投票

    哲学是以形而上学自称的,在哲学界普遍流行的哲学定义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然而,哲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不能简单地用哲学对人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这样的话,一语取代。这样说话,好似对的,无什么过错,但仔细一想,容易变成一个套语,用到哪里都对,但又对实际生活没有直接作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哲学与民众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清楚,哲学的作用就不能完全说清楚。把哲学与文学相比,文学作品能引起民众的情感变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们的情操,改变人们对世事的看法,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影响,哲学能否达到这样的作用呢?就现实来说,哲学一方面是政治教育的工具,为政府的政策和方针做论证,寻找出各种合适的理由,让民众相信政府的能力,相信生活会好起来。这并无什么不好的地方。但仔细一想,又有一些问题,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而且有了好几千年的历史,它能够存在发展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又好像被遮蔽了。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哲学与民众生活有什么内在关联?普通民众没有哲学能不能活下去?有了哲学能否生活得更好一些?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就能找到哲学发展的突破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外部问题,它是哲学发展的外部条件。而在哲学本身,或在哲学内部,就是哲学是可信的,还是可爱的,如何处理好哲学的可信与可爱的关系问题。

    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信和可爱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要么可信而不可爱,要么可爱而不可信。西方近代以前的哲学,是可信的哲学,但不是可爱的哲学。这时的哲学以理性自居,它要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体问题,以及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在哲学里始终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本体,哲学似乎就是对这个本体的言说,通过这个本体给人们提供一幅世界地图,哲学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好像是蜘蛛编织出来的大网。至于这个哲学体系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则无人问津,或者说,这是哲学家们并不关心的事情。哲学的体系虽然严谨,具有无可听他的理论说服力,但并不可爱。而现代哲学给人的印象则完全相反,现代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转向了人的生活本身,转向了人的生活世界,开始研究人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哲学变成了可爱的哲学。但这样的哲学却是以非理性的形式出现的,缺乏近代哲学那样的理性说服力,哲学似乎是在诉说着哲学家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发泄着对生活本身不满的情绪,没有人们值得敬仰的神物,哲学变得和人们的生活一样平淡无奇。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哲学在近代以及以前,都是可信的哲学,而不是可爱的哲学;而现代哲学则是可爱的哲学,而不是可信的哲学。

    哲学的可信与可爱,最关键的是哲学能否走入民众生活的内部,为民众提供生活的智慧,解除民众生活的困境。这是哲学变得可爱的关键。哲学如果脱离了民众生活,必然走入困境而不自知。但哲学毕竟又是哲学,它不能失去哲学的品格,必须具有理性的说服力,具有逻辑的力量。它不能变得像文学一样通俗易懂,不能变成大白话。从哲学的本性来说,哲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哲学家要提高自己的劳动和创作,为人们提供精神安家之地,在现代社会更应该如此。近代哲学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主要表现在它的认识论功能启发了近代科学,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近代哲学的科学性过多,人文性又太少,所以变得不够可爱。哲学要由可信的哲学变成可爱的哲学,就是要有人文性的东西,哲学的可爱就在于它的人文性,而不是科学性。但哲学又不能没有科学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是哲学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轮子,两者皆有,就是既可信又可爱,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哲学。

赵润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1955年生,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哲学系,现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学、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哲学和创新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退休后,加入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研究团队,任专职研…
每日关注 更多
赵润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