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祭祀文化可以提升中国国民素质

罗竖一 原创 | 2011-04-02 17:29 | 收藏 | 投票

  作者:罗竖一

      2011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近些年,每逢清明节,有注重环保的人士,以及一些商家等群体,就会呼吁国人不要去墓地烧冥票(鬼钱),而以鲜花或者网络祭祀等替代之。

      诚然,烧冥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气造成污染,甚至给山林、墓地等处留下火灾隐患。

      但是,烧冥票造成的污染,难道比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各种车辆造成的污染还大吗?世人为何不因为各种车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禁止其排放大量尾气呢?因为所谓的环境污染等而舍弃缅怀亲友的烧冥票的祭祀,然任由屁股下的小汽车冒出大量污染物,这是何种逻辑?估计答案连三岁的孩童都知道,故不赘言。

      至于火灾隐患,基本上是杞人忧天,因为任何一个懂祭祀文化者,都不会容许火烧亲友墓地的情况发生,而会格外注意的。即因为烧冥票造成火灾的可能性极小。

      另外,对于长年累月漂泊在外的亿万游子而言,长途跋涉前去老家扫墓、烧冥票,往往不大现实。

      换言之,国人不必过分担忧清明节烧冥票会造成环境污染,会带来火灾。也就是说,能有条件前往墓地的,可以不妨选择到墓地去祭祀,实在无奈的,可以选择网络祭祀等其它方式。

      在清明节扫墓的问题上,还有不少国人以为扫墓是陈规陋习,是搞迷信活动,应该予以废止。持此观点者,确是天真到家了。

      唐代大诗人杜牧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足见前人是何等在乎清明节,是何等注重扫墓。

      同处于中华文明圈的韩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国家,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据媒体报道,每年清明节期间,新加坡等地的大量华人都会返回中国寻根问祖、祭祀扫墓。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这一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从2009年起,又改为三天。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清明节为世人所重视。

      其实,扫墓也罢,祭祀也罢,都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但此形式所包含的祭祀文化,实为寄托生者对逝者的感念之情,而催发生者更加关爱他人。

      小学时,笔者曾经问一位老师:既然老师认为乡亲们过春节时祭祀先祖是迷信活动,那么我们学生在清明时节又为何要去烈士陵园扫墓呢?当时老师的回答是:一码归一码。

      但年长之后得知,那位老师其实也是曾经被高歌的某个“破除封建迷信”运动的受害者。

      于此,笔者简述一下甘肃天水老家的春节祭祀文化。

      除夕,各家各户,会用一种特有的仪式,将已逝的亲人“接到”家中团圆(谓之“接先人”)。从此时开始,香蜡就会围绕在逝者的“身旁”(上房中间屋子正中央的桌子上,会供有一封类似于信封的内有冥票的署名“纸袋”,代指逝去的亲人)。每餐之前,家里都必须先给逝去的亲人献饭,然后依照辈份的大小一一盛饭进食。直至正月初三日下午,差不多全家(包括血缘关系较近的亲房家)人都会奉着那一封封署名“纸袋”,外加香蜡、冥票和祭品等到墓地去。谓之“送先人”。

      此时此刻,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搞笑,且慢。请看完下文,如果哪位看官还觉得搞笑,笔者也不多言。

      “送先人”时,家里的长辈会在墓地烧一堆大火,然后告诉孩子们:这几天过年时,先人们吃住在家里,可那边今晚没有人给先人们烧炕,大冬天的,回去后会很冷,作为后人,今晚要替先人们烧好炕。

      ——这是在搞迷信吗?世界上还有多少如此美妙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呢?

      其实,清明节等时间的祭祀、扫墓具有同样的功效和意义。

      另外,祭祀往往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因此,还具有和谐一个家庭、和谐家族的作用。

      但是,当下中国社会缺失不正是这些吗?

      故而,笔者认为弘扬祭祀文化可以提高中国国民素质。

个人简介
曾经的新闻人,现在的评论人。
每日关注 更多
罗竖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