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不安全,别拿道德当“替罪羊”

何天恩 原创 | 2011-04-24 14:40 | 收藏 | 投票

  造假泛滥、诚信缺失等问题的结症并不在于“道德滑坡”,而在于社会管理的过于宽松,以及指导管理的政策标准和价值标尺太紊乱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管理中的“法治之手”必须硬起来,必须让“奸商”付出惨痛代价。

  【侨报4月22日中国时评】继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批评后,有关社会道德与商人诚信话题再度引起社会舆论的共鸣。从报章媒体到专家学者,再到普罗大众,群起而攻之。“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似已成为大陆当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压倒性”呼声和共识。

  实际上,这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如果说今天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滑坡了,那么,这应是一个与过去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试问,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分别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谁能回答?专家们做过定量化的比较分析吗?过去的道德水准若真的比现在高,那么人类的进化史和文明进步史又如何解释?显然,简单地给今天社会的道德水准打分和下结论,存在历史认知悖论。

  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这两个历史时期为例,必须承认,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社会管理还是相当严厉的,那时即便有人想干点“违背道德”的事,也会因为虑及社会压力、殃及家庭亲友而作罢。 

  换言之,与其说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年代,人们道德操守较高,不如说那时的社会约束严厉、利益诱惑较少。今天,经济发展了,国家开放了,价值多元化了,社会更宽容了,人性中曾经被压制的这样或那样的“劣性”全浮出水面了,于是给人们的感觉是道德水准“下降”了,事实可能是那些东西从来都“潜伏”在人的深层意识中,既没前进也没倒退。

  其实,造假泛滥、诚信缺失等问题的结症并不在于“道德滑坡”,而在于社会管理的过于宽松,以及指导管理的政策标准和价值标尺太紊乱了。大陆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社会管理也应从“人治”转变为“法治”,但中国的这个转变太缓慢和犹疑了。

  古人云“治乱用重典”,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管理中的“法治之手”必须硬起来。造假售劣哪能不付成本或成本太低,必须让“奸商”付出惨痛代价。李克强副总理21日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会上就明确宣示,要重典治乱,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赞哉斯言。 

  宽容的社会并不等于不要社会基本评判标尺,不等于法治之软弱不彰。中国社会法制体系已基本完善,但法律不是摆设,离开法治而痛批人性恶劣不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之举吗?

个人简介
企业文化实战派,(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奇正企业文化工作室创始人、企业文化高级顾问,嵊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企业文化专家。大学学历,企业文化策划、咨询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策划、企业…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天恩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