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最具生机的时节

翟智高 原创 | 2011-04-04 21:58 | 收藏 | 投票

    清明最初是个春天节气而非节日,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作为节气的清明节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工业时代与农耕节气的矛盾重重,似乎农业节气与城市里的现代人已经渐行渐远。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中国人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就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传统节日与当今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但不相左,而且还是促进力。它们是我们这一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感”的根本所在,是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和认同感,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载体。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方节日被追捧,这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也密切相联。先秦时期,史书记载践巨人迹而生弃(后稷),是最早的女子因郊游而生子,自然是男女欢会的结果。古代郊游之俗“会男女”的内容被明文写进国家法典。到了春秋时期,郊游之俗已经与狂欢节无异了。

       虽然清明是农耕时代的一个节气,虽然清明来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虽然郊游、恋爱在现今已经变得平常,但是清明的习俗不但没有面临没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这源于现代人的内心需求:人们在仪式化的追思里,对前人思念的情感有了适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祭祖不仅是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敬或怀念,也成了巩固亲情,联络和团结族人的方式;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我们纪念那些逝去的人们,也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安心。

   魏晋时加进了文人的流觞和赋诗,唐宋又发展为踏青。而现代人工作忙碌、人际关系愈来愈疏离。现在的中国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也并不清楚在这一天里还有郊游、插柳、蹴鞠、放风筝等风俗。

      清明是一年之中万物最具生机的时节。也是人们外出、踏青、沐浴清新空气、享受自然情趣的时节。清明关注“死”,更加赞美“生”,清明的精神是将“生死并置”。清明时节更需要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生活和生命——珍爱生活、珍爱生命。清明祭奠先祖、先烈,应当突出一个‘敬’字。对先祖要敬,对先烈要敬,对祖国要敬,对人民要敬。儒家学说,“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满招损,谦受益”。“无作近名事,强邀世俗尊”,是普遍真理。

 

 

《易经》乾卦中,对龙的六种形态有形象的描绘。即“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

   《易经》中有云:“潜龙,勿用。”何意?“潜龙”,即潜在水底之龙,“勿用”,即不要动。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说得更深一点就是当你的力量不足以腾空一跃,克敌制胜时,还是先老老实实地潜在水底积蓄力量,不可轻举妄动。‘潜龙勿用’:对应季节应是冬季。“潜龙勿用”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诠释,即是指的一种“等待”哲学,当你的力量还不足以达到质变时,先不要轻举妄动,在对敌方面,若你提前动了,则容易打草惊蛇,所以,这时候,等待并积蓄自己之力量即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以静制动”。

     龙,就是有高尚的品德而隐藏,不为世俗所动摇,不在世上留下名字,离退了人世,就没有了烦闷,这是因为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就没有了烦闷。如果高兴了就去作,忧愁了,就脱离开,这的确是坚韧不拔,是真正的潜龙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对应清明时节,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德也。

   ‘或跃在渊’,无咎。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上九曰:‘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卦曰:见‘群龙无首’,吉。孔子曰:龙神威而精处”。
 初九爻说:“潜龙勿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呀。” 

    龙,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指具有高尚品德却隐居起来的人.这些人不因世俗的成见而改变志向,不计较功名;隐居起来不感到苦闷,不被人了解也不感到苦闷;符合心意的事就去做,违心的事就不去做,任凭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这就是所谓的'潜伏在水中的龙'."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