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意的栖息

洪石荣 原创 | 2011-05-16 10:03 | 收藏 | 投票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夏日迎来,居处的周围,或远或近的听到蝉鸣.这小小的飞虫,让生活顿时有多些意思.

       古人对蝉还有如此的比兴和欣赏,源于他们对生物的仔细观察和深刻体验.现代人远没有有如此的诗情画意,车水马龙的都市已经够喧嚣入耳,在加上这嘶嘶的蝉鸣,烦都烦死了,还能有对它的赞赏和自我隐喻?

       佩服古代文人的无限想象和卓越的文学功力.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一首诗都简洁而意境深远.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栖息着一只高贵的蝉,它洞察入微,目光高远,发出的声音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声音响亮而有力度,这是一只充满智慧和才能的蝉啊.
     

       在中国,有多少类似的人,如此的蝉意的栖息在都市的繁华里?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如今的高官贵人们,要做到品行高洁已经不容易,还要能高声呐喊,传达好的风声和积极的气息则更难!而若能有好的文才的,则更寥寥无几.蝉意的栖息是多么高的境界啊!这样的蝉,恰恰是老百姓喜欢的.

个人简介
深圳特区23年+海洋工程品质实践 个人成长身心灵10年+实证修行 人类图应用7年+实验 帮助2000+人提升生命品质,活出个人品牌---独一无二的自己!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