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设卦观象与吉凶悔吝
一卦可通千万卦
我们先来看《易经》系辞第二章的原文:
系辞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本章简单地介绍了《易经》卦象的道理。易经为什么要以卦来表现呢?文中说到,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我们前面介绍了卦象中的六爻,那并非摆设,而是要玩索﹑要观其象。这个象,就是阴爻和阳爻这两根不同的横线,在六个位置中的排列组合。观象为什么呢?就看得不得位,居不居中,上卦是什么卦,下卦是什么卦,错什么卦,综什么卦,中爻变以后又成什么卦,等等。所以,“圣人设卦观象”,就是观这个象。但是观象,若不能用语言文字予以注解,就不可能知道象里面藏着什么样的机密,藏着什么样的吉凶。所以周文王、孔子等先圣在观象之后,就“系辞焉”,对《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给予了一定的文字说明,于是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彖辞”﹑“大象辞”﹑“爻辞”﹑“小象辞”,等等。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有了设卦观象的基础了以后,进而就可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了。
《易经》中的各个卦象,必然都是有阴、阳穿插在其中,也就是刚、柔穿插在其中。“相推”,以前算卦称之为推卦,从“初﹑二﹑三﹑四﹑五﹑上”中看其错和综,这些都叫推。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卦可以通千万卦;一爻可以通千万爻。总之任何一卦通过“相推”,都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因为任何事物都和其周边的事物密不可分。就如同随便举一个东西,它都和天地万物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只要通过推理演算,都能够得出其纷繁复杂的结果。比如这个茶杯,它是由泥而作,但谁在挖泥?挖泥的人又需要什么工具?需要的这些东西又从何而来?等等。
可以这样说,如果要推理的话,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和宇宙万物全部都发生关系。只不过有些关系虽然客观存在在那里,但是我们平常并不觉得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只是今天这么一说,大家就觉得的确是如此,实际上事物本来也就是如此。
身安为富,心安为贵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在易经里面,每一卦都有吉凶悔吝的卦爻辞。我们占卜预测,就要先看每一个卦的批文,要看其吉凶如何。有所吉,那就有所得;有所凶,那就有所失。
“悔吝者,忧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思想上有包袱,进而举棋不定等等,这些心理上的包袱,就会使人呈现出忧虞之象。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你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忧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阴阳组合又有诸多麻烦,那就可能呈现出凶象。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易卦不是静止的,它也要发生变化。我们在打卦时,往往要考虑是初爻变,还是二爻变,或是三爻变等等,都要讲究“变”。一爻变,卦也就发生了变化,就不再是初始的卦了。进退是什么呢?既然占卦,那肯定就会有所决断,有所实践,进而在运作过程中就肯定有变化。这个变化就表现在进和退上。其实所谓的进退,也就是前面说的得和失,有得则进,有失则退,是一个道理。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为阳,代表光明,为昼;柔,为阴,代表黑暗,为夜。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为初﹑二﹑三﹑四﹑五﹑上,然后又分为天﹑地﹑人三极。其中五﹑上两爻为天;三﹑四为人;初﹑二为地,所以是为三极之道也。《易经》卦象通过六爻的变动,就把天、地、人的道理极为精辟地概括出来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什么是安?不出麻烦即为安。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就是以身安为富,心安为贵。易之序,就是我们随居所处,都要了知其所处于《易》中的次序位置,了知其吉凶祸福。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同样包含了非常深层次的心性修养的道理,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为人处事的启示。我们立身处事,身处顺境该如何做?身处逆境时又该如何做?遇到君子该如何对待?遇到小人又该如何对待?等等。
《易经》里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际遇,都为你在设身处地时,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启示。这个即为“易之序”。这个易之序,实际上就是乾卦“元,亨,利,贞”的“贞”。贞者,正也,固也;并非仅是贞洁牌坊的那个“贞”。这里的贞,是一种比“正”还有力量东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是一种在道德和操守上的确立。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在谈“贞”。这个“贞”是“易之序”的根本,也是基础。翻开《易经》,就可以看到“易之序”有很多,但主要是“大象辞”的指示。但不论其何其多、又何其变,只要立足于“贞”,就会所居而安。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学习《易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不花功夫,是不可能读得懂爻辞,记得住爻辞的。对此本人也有些惭愧,我从1969年开始学易,当时记住了《易经》的六十四卦,记住了“彖辞”﹑“大象辞”,因为对“爻辞”的有些地方未读懂,稍微懈怠了一下,再加上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以至于到现在,爻辞也都没有记全。
爻辞是《易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易经》的主体。如果离开了爻辞,就根本不可能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有所决断。所以要“乐而玩”,这是易学的基本功。当然如果你只想当票友,就可以稍微变通一下,但至少应该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乐而玩”;特别是大象辞,若能经常玩索,自会受用不尽。
君子平常怎么玩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明白了前面所说的道理,那么就会知道,君子平时居安之时,应该做些什么。
应该做什么呢?应该“观其象”,熟悉易象的内涵;“玩其辞”,熟悉卦辞和爻辞等对我们的警醒和启示作用。另外,居是指我们处于安居的相对静止的状态,是非动的状态。一旦进入动的状态时,即进入实践、应变时,就要知道如何动?如何实践?如何应变?如何把控?那就需要“观其变而玩其占”了。
“观其变”的本意,在易经中是指错综之变、中爻之变。卦一动就可为错卦,也可为综卦;而中爻变,则又变成另外一个卦。实际上,这是为我们指出了工作和生活中其反面所隐藏的结果。有正面的结果,就有反面的结果,也有侧面的结果。将诸多可能性都予以指示出来,这就是《易经》卦象中所包含的如此丰富的变化,所以要“观其变”。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具备观变和应变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难以把控复杂的局面。
“玩其占”,占者,断也。《易经》最早的原义包含着占卜,通过对卦的判断,来预测吉凶祸福,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就特别注重这一点。比如秦始皇曾找人卜卦,其卦指出“亡秦者,胡也”,于是命蒙恬率军横扫匈奴,修长城,但说来也怪,其子胡亥登基后,就天下大乱,以至于秦亡。陈胜和吴广起义之前,伪造了一份书帛,上写“大楚兴,陈胜王”;其后的什么太平道﹑黄巾军等等,诸如此类的思潮也越演越烈。其时纬学假说风行,整个社会陷于妖异。到了魏晋南北朝,当时的玄学大师何晏﹑王弼等人,才重新对易进行正位,将西汉,尤其是东汉以来的陈腐学说和迷信谶纬横扫而尽,使《易经》的层面得以提高。当时王弼就提出了“扫象谈易”的主张,从而高倡易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发展,这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
我们说这里的“观其象”,实际上到了极高明之处,连象也不用观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因此,我们从系辞中的这个方面详察,就可以跳出“观其象、玩其辞”的界限,在象和辞上实现飞跃,进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所以这里虽然说“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但真正高明的人,就破离了占断观象的窠臼,自己当下就可以进行决断。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如果能按照《易经》所说的,并将其学透彻,明白变易之道﹑简易之道,对这些能够心领神会,那么工作和生活中的诸多事物就变得很简单,其中的脉络就很容易明白,就会处于有利地位,事事都能把握先机,就可少走一些冤枉路,就容易成功。
对此,在系辞的第十二章中还作了一番注解:“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所以我们要明白其中的妙处。
人无完人,卦无完卦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易经》系辞第三章。原文如下:
系辞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彖者,言乎象者也”,我们以《易经》乾卦为例,“乾:元,亨,利,贞”是卦辞,其中有“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就是彖辞。通过彖辞,就可以把易经每一个卦的总体形象表达出来,将卦的结构﹑卦的定位等,予以提纲挈领地说明。
“爻者,言乎变者也”,每一个卦皆有六爻,其位置都不一样,分“初﹑二﹑三﹑四﹑五﹑上”,每一位置上的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都和相邻的爻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初”分别于“二﹑三﹑四﹑五﹑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关系,“二”分别于“初﹑三﹑四﹑五﹑上”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关系。依此类推,当这些关系组合在一起时,就肯定会产生变化,因此“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在前面我们就说过,吉凶就是得失。“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小疵,小的缺点和过错。所谓人无完人,卦也无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似乎乾卦 六爻皆吉,但是仔细一看也不全吉,其九三爻辞就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也并非全吉。只有谦卦 才是真正的六爻皆吉,此卦提倡谦逊,认为只要谦逊就能吉利。所以我们为人处事,就一定要注意对谦逊的运用,那么就肯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在讲《通书》时,我就反反复复的谈过,如“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又如“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等等。
《易经》六十四卦的益卦 和损卦 也是在谈过,善补过者自然就无咎。人总是有缺点的,总会有不到之处,即使是圣人也不敢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同样还是有失误﹑失算的时候。但是,圣人不会再犯第二次相同的错误,从而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善补过。善补过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有没有勇气和能力来战胜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这应该是我们自身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些人优点很突出,其缺点也很明显,但他不愿意去改正和避免自己的缺点,其成就也就有限,可是如能时时刻刻地予以改正,那所得到的福报就不可限量了。善于补过的人,肯定是有气象的人,肯定是能成大事的人。
指明你应该行进的方向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前面我们已经非常仔细地阐述了什么是“位”。位和贵贱都不是凭空就摆在那里的,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北就有南,等等。那么,有位就会有贵贱之分。
“齐小大者存乎卦”,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些卦很大,讲治国平天下;而有些卦则很小,讲个人修身;有些卦讲家庭中的问题;有些卦讲的是朋友之间的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问题都平等地以六爻阴阳的形式存在于卦之中,在六十四卦里都是绝对的平等。这是因为每一卦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都可以演变成其它的卦,每一爻也都可以变成其它爻,都是变动不居。所以就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大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而且通过每一卦,都可以观天下之象。
“辩吉凶者存乎辞”,前面我们就已经说过,在卦辞﹑爻辞等里面,对每一卦﹑每一爻都有其吉凶的说明。
“忧悔吝者存乎介”。不管是悔或是吝,都要存乎介。介者,介入,任何人或事物都是介入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介入,就必须要保持警醒,对自己的念头要有警惕性。按佛教的说法,就称之为觉照心,就可以先于别人发现事物变化的苗头,一有变化心就会有所感应,就会及早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事物的变化。
“震无咎者存乎悔”。震者,动也,动而无咎存乎悔。以前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认错不该死”,即承认错误,坦白就应该从宽。当然,这里的“悔”并不是针对现代法律而言。法律是铁面无私的,是要按照法律的程序依法予以惩罚,后悔或是忏悔都不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宗教来说,只要能忏悔就是对的。而作为我们个人的修养,就必须要有悔的美德,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永远都不会犯错误;或者即使犯了错误,也绝对不承认,不悔过,要去保持那所谓的面子。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有心理上的障碍,就是因为不知悔。悔过也并不是要你去对全世界大声地宣扬,而是要在自己的心里,或是借助于宗教,或是善于应用某种环境,从而对自己的过错有所认识,有所悔悟。善于悔过的人,善于承认错误的人,会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事关系中多一些朋友,少一些障碍。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卦有小大前面说过了,辞有险易呢?就是有些卦辞指明所处的位置是在危险之地,而有些卦辞则让人觉得很容易,很顺。尤其是在矛盾复杂的变化之中,其辞就险;而在光明堂皇的时候,其辞就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不管辞是险还是易,通过卦辞﹑爻辞等等,都可以给你指明应该行进的方向。这一章主要是讲《易经》卦象在做事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否则打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就无法有所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