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学易以盛德大业为极至
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
不管我如何如阐述《易经》,都需要结合我们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第一是“明志”,也就是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将其摆正并提高。这与我们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向是稀里糊涂的,那么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也将是稀里糊涂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了我们自身的精神、情感活动,我们的精神、情感活动,我们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我们的价值取向。如果价值取向高,那么就不会对一般的喜怒哀乐萦怀于心。君子有君子的价值观念,小人有小人的价值观念;君子有君子的得失观念,小人有小人的得失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得失观念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取舍不同。有人取善,有人取恶,有人取厚,有人取薄……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不自觉地陷入种种麻烦之中,而这种麻烦主要都是精神上的麻烦。如果有好的价值观念,有好的人生理念,那很多麻烦都不成其为麻烦,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所以在我们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里,提出的第一个就是“明志”,要立大人君子之志。
第二是“炼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上天生就了我们这样的秉性,要修正就会比较困难,但是性和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前面谈论身﹑心﹑性和命之间的关系时,就已经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当我们面对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或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或一个满肚子蛇蝎心肠的人、一个有信用的人或一个无信之人,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愿意做哪一种人?又愿意和哪一种人打交道呢?
在《通书》中我们就讲过,谁都愿意与仁﹑义﹑礼﹑智﹑信的人进行交往,谁都愿意与功德圆满的人打交道,谁都不愿意和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人交往。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精神上的取向,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如何,短处如何,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进而加以取舍﹑修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提升。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圆融无碍,才能够大富大贵。反之,性格上障碍很多的人,就会使自身的命运产生很多波折。这是极其简单又极其明确的因果关系。不少人就看不到这点,因此,我们在龙江书院的“学修总纲”里提出的第二条就是“炼性”。
第三条,就是在炼性的基础上还要“开眼”,开智慧之眼。我们身处在社会之中,毕竟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是有限的,进而智慧也是有限的。如何打开智慧之眼,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比别人高出一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别是企业领导,各级政府官员,如果智力不高,智商不足,就会使自己处在下风甚至失败。《易经》是智慧的学问,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又经过几千年来若干大师的体会、总结出了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分析﹑综合和发挥而集大成。所以通过对《易经》的学习,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
第四点就是“致用”。我们学习这些,并不是要将其隐藏起来,而是要让大家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大显身手,使大家能够成大人,成大业。《易经》是致用性很强的一门学问,它并非束之高阁,也非看相算命之流,而是讲圣人之德,圣人的修养。它既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念,又能改造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智慧。《易经》六十四卦全是致用之学,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在学习《易经》时,一定要打开我们的眼界,敞开我们的胸怀,从而去体验《易经》的玄妙之处。
操纵一切的主人公
上面我们说了一点题外话,但也并非题外话,而是我们学修《易经》、学修孔孟老庄禅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总纲。下面回到我们对《易经》系辞的学习上来。先看《易经》系辞第五章的原文:
系辞·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通书》中,我们已经对此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将要谈得更深一些。
前两天与友人到都江堰,一去就看到都江堰在大力宣传道家文化。一上高速公路,就可看见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标语,把整个都江堰装扮一新,大打道家文化牌。但你真问一句什么是道?很多人就不知所以然了,甚至很多专家学者也解释不清楚。《易经》这里就给予了极其明确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什么是阴?什么又是阳呢?它看不见,摸不着。有人说太阳是阳,但为什么太阳是阳呢?又说月亮是阴,但为什么月亮是阴呢?在中医学上,视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但是男人身上有六阳经也有六阴经,女人身上也有六阴六阳。背为阳,腹为阴;手心为阴,手背为阳,这就又不分男女了。我们也可以说,刚为阳,柔为阴;强为阳,弱为阴,等等,但是刚柔﹑强弱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换,所以,阴阳实在不好用什么具体的物相予以表述。前面所说的这些,也都只是对阴阳的比喻和物化,并不能够真正完全地说明什么是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是辩证对立的统一。当然,在现实中阴阳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的确很多都是辩证对立的统一。比如有东就有西,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内就有外,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更是将阴阳的相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无穷无尽。
但是,就在这无穷无尽的时候,道又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以前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对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做过一番注释,现在就先谈谈什么是道。
首先,道如果是外在的,就必须承认它是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但它又要与“我”相干,若与“我”不相干,无论它是什么大道,大可以不必去理会。同时,道又表现在我们身上,我们自身就是道的体现者。在前面我们就说过作为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后又是社会人,同时又是具体的个人,这三种特性又圆满地融合在具体的这个“我”身上,自然之道就离不开这个“我”,并在这个“我”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心肝脾肺肾﹑四肢百骸,等等,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但是,又是什么在这些感官、器官背后起作用呢?在庄子中也谈到人有二足,牛羊等有四足,蜈蚣有百足,千足虫有千足,都能够协调地运动并使身体能够移动,那又是什么在背后让其协调地运动呢?而蛇无足也可移动,其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操纵呢?庄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只是给了一个导向:必有“真宰”。认为在其背后肯定有一个主人,而这个主人是我们所不能操纵的。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头发就开始白了,当然你可以把它染黑,但是过不了半个月,头发根根又开始变白了。如果理智地想让头发不变白,那是不可能的。人不想得病,但病照样还是会来;人不想死,但死亡依旧不会停下它的脚步。要知道背后操纵这一切的主人公,他是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个主人公说白了,他就是道!是道在操纵着一切。我们自身就体现着自然之道,这个道也离不开我们自身。其它与我们自身无关的事情,可以放之不管,但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就应该去细细地去体会和把玩。
天道是心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具有社会的属性。不管是哪种政治学说和理论去解释什么社会之道,都需要具体的个人来承担,离不开具体的这个“我”。离开了“我”,一切都不存在。
秦皇汉武与我有何相干?唐宗宋祖与我何干?纳粹希特勒与我何干?文化大革命又与我何干?等等这一切,只有切身经历了,才会与我有关系。佛教就称之为个人的业报,只有与“我”这一辈子密不可分的,才是属于自己的。一百年前的事物不属于自己,一百年后的事物更不属于自己,所以,一切都不能离开这个“我”的承担性。
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就曾对我说:“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多得是空中楼阁,往往都是空头支票兑不得现;少得,如果没得到,还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要现得,只有自己拿到手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们做学问也一样,一定要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要以“我”为中心。自己所感、所知、所触、所及、所行,全部都要在这个“我”上面去找感觉。所以我们谈社会之道,就不能离开这个“我”,不能离开这个“我”的承担性;离开了就没有意义。这可以说是极端的实用主义,也可以说是极端的玄学。
我们知道有自然的我,也有社会的我,但两者又不能离开这个实实在在的、具体而微的“我”。当你睡着了的时候,有没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的感觉啊?当你无思无虑的时候,有没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的感觉啊?应该是没有。但是,当你思维的阀门一打开,天地万物就全部显现,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阳,是明白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反之,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阴。看不见﹑摸不着,并不等于它就不存在,实际上它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感知不到,它游离在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之外罢了。
我们常说生命,可是谁又能说清楚生命在哪里呢?我们从生到死的过程是生命在背后起作用,但是谁又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存在呢?也许当病重而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才有可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险了。但即便是这样,都还不足以真正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
那么,我们的精神存在呢?平常我们都在使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把握住我们的精神存在呢?我常说,人们常常对此时将要说的话并不清楚,而几分钟后又将要说什么话,就更不清楚。那也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我们的思想恰恰就是这个样子,从无到有,有归于无,又从无到有,又从有归于无,就是这样永远周而复始地在有无之间变换。我们的思维,永远都处在空白点,既在无的状态,同时它又处于有的状态。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顺着第一个字开始,一个又一个地往下阅读,从而使我们的思维程序也顺之而来。我们的思维由A到B再到C往下延续,但是在A的时候没有B,在B的时候,既没有A也没有C。依此类推,我们的念头也是如此。当一个念头来的时候,前念也就不存在了;后念一起来,前念就落下去了。在这后念起、前念落的周而复始的变换中,就有一阴一阳在其中运作。这是最根本的意义,也是最特殊的意义。离开了这个一阴一阳,天地万物的阴阳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我们说一阴一阳,这都只是一种观念,它都离不开我们的念头,是我们心中的念头﹑我们的感觉在说此为阴、彼为阳。
那产生这些念头,这些感觉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是什么让我们做出此为阴﹑彼为阳的判断呢?就是我们的精神本元。我们精神的一动一静就是一阴一阳。在《通书》中我们就讲过“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静就是无,我们思维沉静的时候是无,属于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没有动,就不能感生万物,而当它动的时候,就可以感生万物,就是阳。这些看来很玄,但又是非常实在的,因为思维的根本就在于此,就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我们的精神活动就不能离开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也就不存在什么精神活动﹑思维活动了,所有一切都将不存在。
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如果能善于将其把控,那就能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反之就永远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隶。所以,思想一静是阴,思想一动是阳;静的时候无,动的时候有。这个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就谓之“道”。因为只有当自己有了精神,才能拥有认识世界﹑认识万物﹑认识天地宇宙的本钱。
自然之道离不开我们心中的一阴一阳,社会之道也离不开我们心中的一阴一阳。从这个角度出发,天道是人心的产物,社会之道也是我们心的产物。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宋明理学心学派大师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把宇宙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都归结在我们的心上,而且就归结在“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现在其他很多讲易的人,几乎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地理解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其他任何对易的讲法,就都失去了基础。
大道的本性就是如此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之间不停地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在其中就有交易、变易、不易以及简易。道是流动的,它一直不断地向前延伸,而当有了交易并在变易运动之中,就会存在着“继”,即在时间中的延续性;而延续的本身,也就是“善也”。正所谓“生生之谓易”,老子《道德经》中说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宇宙在永远地﹑不断地产生新的事物,同时又不被新生的事物所局限和固化,而是生生不息,就如同我们的心一样,不断有念头冒出来,但从来没有撑破我们的脑袋。正是因为心永远都是处于一种空无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产生新事物。
“继之者善也”,就是延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永恒的存在,是为至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成之者性也”,大道的本性就是如此,就是一阴一阳,就是要成就和延续大道的这种一阴一阳的本性。
其实,以上三句话是同义反复,“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实际上是一句话,只是分成了三节来阐述。继什么?继善;继什么善?就是继“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善。成什么?成性;成什么性?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性。我们不要像其他讲易和学易的人,去节外生枝地解释这三句,而是要将这三句综合来看,来理解。我们在学易的道路上,一定要清楚最大的忌讳,就是画蛇添足,否则就会失去《易经》的本意。
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这才有了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知,智也。心地仁厚的人﹑聪明智慧的人看到了前面所说,不由得感慨天地大道的大仁大义,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感慨天地大道的大智大慧,事无遗漏,普化万物,造化无穷,是智慧的最高点,有着极其伟大的﹑深厚的造物和生化的力量。能看到这一点,就是圣贤的境界,非后来一般人所谓的见仁见智。
所以,这一句“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是悟道的人、真正见了本性的人、对此有深入体验的人,从而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所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道越求越远
那么,“百姓日用而不知”又怎么讲呢?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大道里面,却不知道自己就身处在大道里面。我们在前面阐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恰如其分地生活在道里。我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知道自己有翅膀可以飞,知道哪里有食物可以吃,知道在哪里造窝,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下蛋孵蛋,等等。泥鳅生活在水塘里,蚂蚁﹑蜜蜂等万物的生理构造,都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结合得恰到好处,浑然一体,真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猫头鹰的生命构造就适应黑暗的环境,恐龙已经不适应大自然的生存环境,所以被自然淘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就能非常自然地得到这一结论。
我们人也是如此,也是与自然﹑社会结合得恰到好处。但是我们如此与大道同源,与大道同在,却还不知道、也找不到大道在何处。这就是“百姓日用不知”,这并不是说百姓可耻﹑可悲,这一句并非从贬义出发。因为大道是不需要你去知的,它本身就在你身上;也不需要你去懂,它完美地与你浑然一体。很多人这样去求道,那样去求道,越求越远。所以禅宗就说“心即是佛,将心求佛,无异于画蛇添足,头上安头”。
真正见道的人,就会明白原来道不欠一分一毫,一切现成,何须去求?何须去寻?曾有人几次问我,你开没开悟、见没见性?我都不曾予以理会。最后问多了就回了他一句:“我不见性,它也跑不掉,难道它就不存在了吗?”此人遂无语。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不是贬义词,而是用不着去知。
我们生而为人,处处都是合乎道。“天命之谓性”,既然老天爷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来证明存在的合理性,少一点理由都不行。也许有人会说自己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这也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不了然之处嘛。如果能真正地看穿、看破了,就会如恍然大悟一般,知道这些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知道将喜怒哀乐都尝遍是好事情。若只是在顺境中反而会觉得是种遗憾。黄金固然是可贵的,但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变成了黄金,你就会发现这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一切都失去了价值。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非常中肯的话:“宁居缺,勿居全;宁居无,勿居有”。这是非常深刻的人生启示,它可以使自己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我们既要看到圆满,也要看到不圆满。圆满与不圆满,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实际上,我们人的一生也就是在圆满和不圆满中过来的。将此看穿、看破,就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进而就能拥有平常心,然后在处理万事万物的时候,就不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干扰,就不会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故君子之道鲜矣!”正因为如此,明白君子之道的人才是少之又少。孔子对君子之道是非常推崇和赞美的。什么是君子之道?知理,知命,具备仁﹑义﹑理﹑智﹑信的是君子。知命就是知“道”,不知命的人,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人,也是不知命的。很多算命打卦之人,尽管能打得很高明、很准,貌似知命,其实并不知命。因为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只是懂得了前人留下来的推断命运的一些公式而已,仅此而已罢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道﹑真正的命,他也并不了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就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已矣”。所以孔子是很少谈性与命的,但并非不谈,而是因为这是需要相应的资历、相应的智慧才能够格谈论性与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才谈到“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并不是说没有道,道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大道并不会优待你一分,也不会亏待你一毫。我们一定要注意此处用语的妙处。
在显与藏之间
“显诸仁,藏诸用”。仁是阳,用是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生生的这么一种现象是仁。如果没有生生,那么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宇宙就会是一片死寂。大道充分地表现出生育万物的功能,就是“显诸仁”。另外,大道是如何产生“生生”之间的奥妙的呢?它又是秘而不宣的。
现代科学已经能破译DNA,可以建立基因数据库了,但实际上离真正的生命探索,还是很遥远。这个生命,并不是说能够通过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观察就可以彻底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接近生命的秘奥,但永远都抵达不到。因为生命的秘奥是无穷无尽的,也许我们破译了DNA,但其中还有诸多因素作用于其中。就如同宇宙大爆炸是否就对宇宙的形成能够解释得尽善尽美呢?还是破绽百出?我们说量子力学,其对物质世界的观察是否就到了极致呢?恐怕也未必。如果存在极致,那么人的存在也就到了尽头,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智慧也就到了尽头。只要我们还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这个心存在,那么前面永远有无穷的未知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这就是“藏诸用”。
大道绝非裸体模特儿,可以让我们一览无余,它总会有其被隐藏的一面。就如同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正面,如果不移动视角,另外一面就永远看不见。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也只能有限地感知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面,永远都只能是片面地感受;要想全面感知,就必须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运行。但时间是无穷尽的,空间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大道之用,就更是无穷尽的。在这里用“藏”这个字,简直就是妙不可言。已知的永远都是有限的,未知的永远都是无限的。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显诸仁,藏诸用”这六个字,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其深刻的,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使自己光辉的一面表现出来,要对自己有利,也要对别人有利。《毛语录》中有这么一段话:“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其中政策就是“显诸仁”,策略就是“藏诸用”。自己的目的可以用美化的方式予以公开和宣传,但落实到运作﹑实施﹑推行,则将其放在不为别人所知的地方,要藏起来。如同所谓机密,如商业机密﹑军事机密﹑政治机密等等。
邓小平以前也说过:“说得的做不得,做得的说不得”。做得却说不得,就是“藏诸用”。在两军对垒﹑商业运作的时候,是不可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所采取的方法,这个是不能浮出水面的,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的动作、我的技巧、我的人事关系,一定要秘而不宣。有些人既不注意“显诸仁”,也不注意“藏诸用”,自己的形象、企业单位的形象也不顾,成天口无遮拦,轻易泄露自己的机密,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耐,都处宣扬自己如何如何了得。这种人当真正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反而就没辙了,自己所谓的能耐也没有了,别人对他也都避而远之,凭添诸多障碍。所以我们做事的手段﹑策略要藏,而外在形象,则要朝好的一面去引导。
因此,我们要在自己的大脑里安置一个警察,随时随地监控自己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佛教把这个称之为“觉照力”,儒家则称之为“警省之心”。《易经》乾卦九三的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它就指出一定要每天反省自己的思维和言行,要清楚哪些是得,哪些是失,特别是注意反省自己的过失。只有做到这一切,才能真正地做到“显诸仁,藏诸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大道相应。
大道无私亦无情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大道的运行是为了生育万物﹑养化万物。按中国的地理气候而言,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有时风调雨顺,有时天灾不断,好坏说不清楚。古代圣人总是希望能天下大同,纯善无恶,但是大道的运行,永远都不可能纯善无恶,它既可以生育,也可以毁灭。春天过了是夏天,然后是秋天,再后是冬天,四时变换。一天不可能总是白天,黑夜总会来临;今年风调雨顺可以填饱肚皮,明年可能会天灾人祸饿肚子;此时还是太平盛世,过一段时间就兵荒马乱,等等,这些都是大道的显现。
黑格尔说,只有恶才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我们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就可以发现的确是这样。只有恶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纯善则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只有善,那就会使人类陷入懒惰退化的境界,甚至有可能消亡。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道是无私的,大道也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某人是圣人,就可以网开一面而不顾大道的准则。大道只会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轨迹运行。现在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想无休止地发展,就无休止、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于是森林被砍伐殆尽,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空气也被大量有害气体所充斥,等等。但大自然是不可能一味受欺负的,它也会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人类报复,如江河泛滥成灾,耕地、森林和草原的沙漠化等等,这一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最终还是将落在我们人类的头上。所以,“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正是因为大道不会以人类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才能“盛德大业至矣哉!”
我们说秦皇汉武功盖天下,完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伟业,但是让其能够实现的根本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栽下秧子,辛辛苦苦耕耘,丰收到很多粮食,但其最根本的土地,有没有向我们索取任何费用呢?天下雨以润万物,也没有向我们人类索取费用;太阳也没有向我们人类索取费用;我们地球的诸多矿产资源,我们不断地采挖,但并没有向大自然付出一丝一毫的报酬。所以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离开了这些,一切都将不存在。大自然没有直接向人类索要任何的费用,但是它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得到它应得的回报。
如果能真正“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也就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了。但实际上,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虽然不能使“盛德大业”达到“至矣哉”的境界,但也是可为的。我们个人可以有崇高的理想,可以有伟大的抱负,尽我能力所及,去争取完成。对我个人而言,这就是我的盛德大业。虽然不能治国平天下,但是也可修身齐家,如果把齐家的范围扩大,就是把自己的事业运作好,这也就是自己的盛德大业嘛。随着自己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半径也随之扩大,那盛德大业的范围也就能扩大。
生命在于吐故纳新
前面我们谈到了盛德大业,紧接着在《易经》中,又说到了“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就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指出了可以达到的目标。
“富有之谓大业“,皇帝是富有四海﹑富有天下的,但富有并不单指有钱。《春秋左氏传》立三不朽之说:第一为太上立德,即为全社会奠定道德基础;其次立功,有功于国家社稷﹑民族﹑民众的人;最后是立言,将德业有著﹑功业有成的言和事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所以,“富有之谓大业”,就是要富德﹑富功﹑富言,就是要有仁﹑义﹑礼﹑智﹑信,要有礼义廉耻这种种理念,并为之付出﹑实践,做出我们的贡献,为社会带来光明和祥和,这才是真正的“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这一句比前句还要更深一层。富有不容易,日新则更难。在《大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引用自《尚书》中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生命的存在就需要推陈出新,如果失去了这个功能,必然就会进入衰败、死亡。炼气功的人要学会吐故纳新;我们每天要吃饭,而且还要排泄,吃饭是纳新,排泄就是吐故;我们的一呼一吸,吸是纳新,呼是吐故……生命就是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新旧交替的过程中表现它的存在。
作为社会,也必须日新。如果不能日新,那整个社会就会僵化,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社会性太强,自然性偏弱,人们已经非常依赖于社会的保障,而其自然的属性被大大降低了。特别是下一代,自然属性更加虚弱。如果人类过于依赖社会的物质环境,有一天真正地停水﹑停电﹑停气,那城市里的生活就会大乱。中国的青少年过于依赖自己的父母,其自我的生存能力极其可怜。前这些年办了不少青少年野外夏令营,通过相关的报道,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青少年野外生存能力的可怜。
社会发展到现在,尤其是中国入关以后,经济体制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其它体制改革的步伐还相对较慢,以至于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我们在做事上时常陷入困境和麻烦之中。这一切该如何去解决?就需要日新,这是必要的手段,要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经验的束缚﹑原有知识的束缚﹑原有人事关系上的束缚。我们每天都要寻找自己的突破点,用现在时髦的语言,就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更新,就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但怎样使我们的观念不断更新,进而做到日新呢?日新也是要见机。如果不能见机,就谈不上什么日新。日新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挑战,即如何战胜自我?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完善自我?如何使自己处在时代的最前沿?比如做企业的,自己的企业运行机制还有无改进和提升的必要?自己的为人处事还有无改善的必要?凡是高明的人,都会自觉地认识自己、改正自己,但更多的人,就只能随潮流而动,甚至还有一些动都不动,最后被时代所淘汰。
欧美国家为什么发达?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始终都有忧患意识,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不断地日新,给自己设置假想的对手,甚至以自己为对手,不停地研究自己的得与失,克服自己的弱点。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日新的意识。
“日新之谓盛德”,一个人的德行,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仁﹑义﹑礼﹑智﹑信上,那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先人的旧法,是道德的基线。在此基线上,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跟上形势,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找寻自己的突破点。只有这样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永葆活力。当然,我们讲日新,还要在观念上﹑理论上﹑实践上看到其实用性,应该要富有生命力,要有连续性,要有感染力。只有这样真正在精神上﹑在事业上能够给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称之为“盛德”。
日新对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成就大业的机会,但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日新的制高点。
学易首重易理的实践
“生生之谓易”,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谈到了“生生”这个观念,这里,它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共同组成了易道的精髓。所以我再三强调学易时,掌握了理﹑气﹑象﹑数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对易理,我们不仅仅形而上的去学,将之归结为理论﹑玄学,而是要将其作为实修、实用的武器,也就是要立志﹑炼性﹑开眼﹑致用。
易道的根本,就在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修身养性上一定要立足于这三句话上。如果能理解透彻,且能身体力行,你自然就是易学的大师,是易道的实践者,至于那些算命打卦之流,是连《易经》的皮毛都没摸着。
我这里讲易,注重的并不是《易经》的六十四卦上,而是更为注重易理的实践,要将《易经》真正的理念贯穿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和人身修为当中去。这是大多数讲易的人不会去关注的地方。他们一是不懂,二是绝不谈这些。“生生之谓易”,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观念上达到突破。
我个人不过是中等资质,并不聪明,也不能干。当年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老师本光法师﹑海灯法师等太伟大﹑太光辉了,自己显得很渺小可悲;就是与自己周围的同学相比,也觉得自惭形愧。但是见到自己的老师后,自己就给自己立了要求:“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如果三个月不能焕然一新,就无脸见老师了。那时并没有什么书可以看,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总结,并回归到自己,找出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思维上的障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确实使自己在身心面貌上达到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仅同学﹑朋友大为惊讶,自己也觉得在精神上﹑在气质上﹑在见识谈吐上,都跟他人不一样了。
这就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几句话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就是日新。当然,这些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如果没有他们的悉心指点,我当时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和进步。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这几句是谈易卦的表象。“乾知大始”,是启动的力量,推动的力量。“成象”,即理念性的事物。“效法之谓坤”,“坤作成物”,只有父亲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有母亲的力量,才能“成物”。只有理念还不行,还要将理念推行实践,实践离不开理念,策划离不开理念。所以在一阴一阳的运动之中,在一阴一阳的交汇组合之中,事与物就出现了。因此,“成象之谓乾”是阳的力量,“效法之谓坤”是阴的力量。这里我们一定要结合第一章的内容来好好理解。
最近看到网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某某大企业家失败的若干原因,其中就谈到了其语录中“只要说过就等于做过”一条。说这位企业家走到任何地方,见到当地的投资策划方案,就开空头支票说要投资,而当地为了这虚幻的承诺,徒耗了不少的精力和物力。他显然就违背了“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原则,背离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成象之谓乾”就是说,“效法之谓坤”就是做;“成象之谓乾”是知,“效法之谓坤”是行,所以知行一定要统一,君子说到就要做到。
历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争论还是很多的,有的说是知先行后,知易行难,要想清楚了才做;另外的则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先做了再说;还有的则说知行合一,齐头并进,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也都有各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实际上,个人的环境不同,因缘不同,自然就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上述不同的方式。关键一点,是要看我们个人处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中。在什么因缘说什么话,该怎样去做就怎样去做。比如说某房子着火了,就必须“行先知后”,我们如果想要“知先行后”,先去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起的火,研究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灭火,恐怕当你搞明白这一切时,房子早就烧得一干二净了。
所以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不能进入思维的盲区,也不能进入行为的误区。要讲究中庸之道,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而达到各自的突破。这方面不够要补足,那方面过了要修正,总之要在知行上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有的情况下是先知后行,有的情况下是先行后知,而有的情况下则是知行合一,千万别在知行的关系上去搞一刀切。
数学题与踩中线
下一句“极数知来之谓占”,这就涉及了占卜预测之术。“知来”就是预测,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个事情的走向如何,等等。如何知道未来的事情呢?我们上小学解数学题的规则,就是通过已知数求未知数。已知数就是“极数”,未知数是“知来”,所以“极数知来之谓占”,就是解一道数学题。
所以,这个占并不是神秘的,它是有着一定数据的。比如做某个策划能不能成功,肯定要看其选项﹑社会需求﹑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数据是否合理。这个本身就是占。古时周文王将殷朝的鬼谋变成了人谋,通过六爻之间的数理变化来进行推断。现在的易学预测,还是要通过这样的程序,通过它特有的法则进行数据运算。这是古代中国数术形而上预测的一种方式,至今还是有非常广阔的社会需求的,因为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积淀的习俗。
“通变之谓事”,我们要成事,但是在从因到果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变化。政治是多变的,市场是多变的,中国前两年还在刺激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现在又在控制消费以降低经济过热的势头。以后又该如何变化呢?谁都还不清楚。但是,我们如果想通达于变,就是要守中道。不论怎样通变,首先一定要把中线看清楚,只有踩在中线上,才能做到通变,就不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时,因为自己过左或过右而有所闪失。只有在中间,你才会有最大的空间,尽可能地躲避飞来的危险。按过去“阶级斗争时期”的说法,中间分子,始终都是被团结的对象,而不会受到左的或右的方面的打击。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你能处于中道、坚守中道,不管是金融风暴,还是经济萧条等等,对你造成的损失都将是最小的,对你的冲击也将是轻微的。因此,“通变之谓事”,我们干事情就一定要通变,通达事情的变化,通达其中的因果关系,通达事物运行的中线。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相对顺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阴阳为什么不可测
“阴阳不测之谓神”,我们把一阴一阳归结到自己精神最根本处的时候,就是“阴阳不测”。同样,外部的环境和事物仍然会有在我们意料之外的时候,往往会有偶然性和新事物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难以预测的。
已知的事物永远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永远是无限的。在古代,当未知的事物一下闯入我们已知领域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不测”,于是乎就将其称为神。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在自己内心世界深处,本来就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这么一种存在。一分钟后自己会说什么,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这都是难测的、不可测的。这就是神!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都不晓得在下一分钟会演一场什么样的戏,当然很“神”啦。
其实,恰恰是这个不可测,才会有可测。俗话说,虾跳不出塘,肉烂了在锅里。不管它如何变化,都还是我自己思维内的事物;下一分钟不管想什么、说什么,都还是我的思维在想、我的嘴巴在说。明白了这一点后,就要善于去运用这个“阴阳不测”。
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觉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就向一个老和尚求教解决的办法,老和尚就建议他打坐。过了一个月后,王安石又去见老和尚,老和尚就问他打坐以后有什么感觉?王安石说非常惭愧,说自己一打坐,脑子里面就东一下西一下,简直就定不下来;但是也有好事情,以前想做一篇《胡笳十八拍》的诗,想了好几年都没写出来,就是原先写出的一些也感觉差强人意,但是坚持打坐三天以后,突然一下思路就非常清晰,写下来后顿觉可与古人媲美。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打坐参禅的功效,远远不止做文章那么一点点。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经常会有不熟悉的念头冒出来,而平时往往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念头,没有注意自己的思维。当我们一打坐,眼观鼻,鼻观心,把自己浮燥的情绪慢慢排除出去,自己那极细﹑极微的,被平常的理性思维所隐藏在最深处的思维活动,就会显现出来,顿觉非常诧异。也许平常有些想不到的、想不明白的,一打坐就想到了、想明白了;往往还有一些好的点子,就会在这个时候灵光一闪。因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之中,自己思维的敏感性,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这个时候,你再细细品尝一下什么是“阴阳不测之谓神”,那就能尝到妙处了。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阴阳不测;另一方面,也有了把控阴阳不测的感觉。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这“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转换为“阴阳可测之谓神”了,这就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重境界。
我已经多次强调了,《易经》的本意是在于修身养性,提高我们的智能,并非仅仅只是局限于算命打卦之末流。从周文王开始,历经汉、唐、宋、明等历代大师的演绎,《易经》早已经超出了占卜预测的层面。它涉及了我们人类的思维﹑行为等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其固守在占卜预测上,尽管有些占卜预测还是比较准确,但这仍然是对我们学易的误导,降低了我们人类改造自身命运的能动性,是丧失自我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人类从生到死这么短暂的生命里,终极目标是什么?人身的意义又是什么?大多数人都只是忙忙碌碌地耕耘了一辈子,问他到底收获了什么?答不上来,因为他对人身的意义和目标,一直都是茫然的﹑糊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