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表现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蔡律 原创 | 2011-05-23 13:52 | 收藏 | 投票

  我要表现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民族魂·周顺恺画展》昨日开展

  2011年05月19日

  来源:华龙网 作者:强雯

  华龙网讯 (记者 强雯)为庆祝建党90周年,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由渝中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民族魂·周顺恺画展》,昨日在渝中区文图大厦开展。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照兵,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市政协副主席王孝询,重庆警备区司令员朱和平,以及我市文艺界、美术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画展。

  周顺恺现任重庆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者,也是中国美协命名的全国50名“民族杰出美术家”中的重庆少数民族画家。

  据悉,此次画展囊括了周顺恺去年赴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全部作品,包括大型历史画、人物画和少数民族风情画共50余件。有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最后的嘱托》、《巴金》,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东渡黄河》,有展现重庆历史的《重庆谈判》,表现三峡移民的《告别三峡》、《搬迁》,以及周顺恺与李宝林合作并由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大会师》主图等。

  据悉,该画展的展期为5月18日—10月18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我要表现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周顺恺作品《苏武》

  中国艺术界历来不乏半路“出家”、靠悟性“成家”的奇人,昨日在深圳美术馆举行画展的周顺恺便是。这位18岁之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在部队中被“伯乐”李宝林一眼相中而走上了艺术道路,如今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历史人物画家。记者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勤奋与执着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人性的关怀,让他的画作闪烁出夺目的光辉。

  展厅中,几位老同志站在周顺恺的画作《鲁迅》面前合影,嘴中不住称赞:“正气!”从小就练书法的周顺恺认为,中国人物画是“用书法写出来的”。他的书法刚劲有力,寥寥数笔便描绘出铮铮铁骨,展示出一种军人独有的气魄。

  作为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实践者,他极力批驳“油画比中国画更具有写实的优势”。“画画不是画表面的东西,而是要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周顺恺说,人非草木,人是有精神、思想的,画人物应以形写神,传神写心,才能使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才能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每个人不同的精神气质。“对于徒具形式的人物画,我认为是‘躯壳’作品,无论漂亮的‘躯壳’或丑陋的‘躯壳’,都不是人物画发展的正道。”

  1968年,著名画家李宝林与周顺恺在南海舰队相识,前者成为后者的终生导师。对这位爱徒,李宝林不吝赞美之词。他评价周顺恺是一个思考型、创作型画家。“他力避浮躁,不随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左右,不为商品大潮所淹没,钟情于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潜心研究,全力以赴,这在当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周顺恺身为重庆国画院院长,在处理繁忙事务之余,还坚持作画,并且佳作频出。

  欣赏周顺恺作品时,记者发现了一个特点:他画面中的人物极少大喜大悲的神态,无论是鲁迅、巴金、苏武还是邓小平,均形容平静。唯独眼神悄然流露出内心的波澜:比如《最后的嘱托》中病床上的周总理力透纸背的炯炯目光,苏武那坚定而略带轻蔑的回眸……似乎希望将这些人物的传奇性抹去,只凝固某一瞬间,为观众展开无限想象画卷。他回应记者,他认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大音稀声、大爱无痕”的,尽管他画面表现的是与大自然搏斗、与命运搏斗的人物,但因为他们具有大家大国的情怀,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坚毅与隐忍。这是他着力刻画的一种精神境界。

  周顺恺坦言他个人很讨厌“假大空”的宣传画,“历史人物不一定都是气宇轩昂的”。相反,他一直将历史人物当成正常“人”,只是通过他们这些个体来表达“人类最美好而崇高的精神”。

  (本文来源:中国网 )

  可贵在于与时代同呼吸

  2010年03月08日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本报记者钟华生

  “周顺恺老师画人物,有很多独到之处。来看这次展览,对我来讲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昨日上午,来自大芬村的青年画家小张在深圳美术馆展厅如是说。他告诉记者,他前几天就听说《周顺恺中国画展》正在深圳展出,所以这次专门利用周末的时间前来观摩。

  深圳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周顺恺中国画展》展出近一个星期以来,受到了许多深圳画家和观众的关注。据了解,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深圳美术馆、深圳罗湖区文联承办,展出了著名画家周顺恺先生的中国画作品40余件,包括历史画、人物画和少数民族风情画,这些作品是画家从艺40多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全面展示了周顺恺的艺术风貌。本次画展作为周顺恺个人画展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将持续到3月18日,此后还将先后赴中国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展览。

  多年坚持

  重大题材主题创作

  周顺恺是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者,现任中国美协理事、重庆画院院长。他长期从事历史画和人物画的创作,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他的代表作《最后的嘱托》、《巴金》、《东渡黄河》等都广受赞誉。近年来,他又把目光转向现实生活,描绘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创作的《熊猫图》、《童叟图》等作品也获得了业界认可。

  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周顺恺作为全国著名的画家,几十年来在重大题材和历史人物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丰富的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画家对于主题性的创作也不断地淡化,他们转而热衷于走市场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顺恺多年坚持重大题材的主题性创作,这是很不容易的。”宋玉明介绍,周顺恺以严谨的造型手段,凝炼遒劲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个性典型的民族艺术形象。他的作品注重意境创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笔墨凝炼、深厚,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宋玉明认为,周顺恺笔下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能够准确地把握出每一个人不同的精神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每个人物的典型个性。值得关注的是,周顺恺的作品往往能够传神写心、以情动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比如在全国美展中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发表在许多报刊上的作品《最后的嘱托》,描绘了1975年那个特殊年代周恩来总理病重时,对邓小平同志的殷殷嘱托。这幅画通过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表现出了人物的思想境界,更体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宋玉明认为,周顺恺在绘画的过程中对于整体画面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极强,这也是他在艺术上能够屡屡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周顺恺眼中的最高境界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周顺恺坦言,他们那一辈人都有英雄情结,加上他是部队出身,因此走上历史人物画这条道路可谓水到渠成。他介绍,画历史人物要避免脸谱化,他在创作时往往要进行大量调研和采访,将人物摆到特定情景当中去揣摩他们的心理状态。“画画不是画表面的东西,而是要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周顺恺认为,人非草木,人是有精神、思想的,画人物应以形写神,才能使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才能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每个人不同的精神气质。

  周顺恺笔下的人物,很少有大喜大悲的神态,无论是鲁迅、巴金、苏武还是邓小平,都形容平静,唯独眼神悄然流露出内心的波澜,似乎画家希望将这些人物的传奇性抹去,只凝固某一瞬间,为观众展开无限想像的画卷。周顺恺说,他眼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尽管他画面表现的是与大自然搏斗、与命运搏斗的人物,但因为他们具有大家大国的情怀,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坚毅与隐忍,这也是周顺恺在艺术生涯中最着力刻画的一种精神境界。周顺恺艺术上的导师和知己、著名画家李宝林介绍,周顺恺40多年来始终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历史、关注人民,在中国人物画领域很有影响。“他一直从事历史题材创作,潜心研究,在当今商品大潮中实属难能可贵。”

  借此展览

  推动深圳美术创作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周顺恺历年来的代表作品,其中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最后的嘱托》,这幅作品同时也被关山月先生看中,亲自推荐获得“关山月奖”;有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并在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获奖的作品《巴金》,有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东渡黄河》,以及《祥云》、《朱德》、《鲁迅》、《苏武》等。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他与李宝林先生合作的作品《大会师》,这幅作品长达五米,高三米,是此次展览尺寸最大的作品。同时,这幅作品曾为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纪念邮票,原图创作于30多年前,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后不慎丢失。这次展出的是2008年艺术家重作的作品,尺幅比原来更大,画面也有部分调整。

  “此次《周顺恺中国画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前段时间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深圳巡展’,周顺恺先生就是其中的作者之一。当下的社会非常需要能够反映新时代面貌的作品,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借’这两个展览的‘东风’,推动深圳美术界在这方面的创作。”宋玉明说,希望前来观摩的深圳画家和观众,可以在展览中得到启发,并在日后的创作中有所借鉴。

  李宝林、周顺恺重绘《大会师》

  2008年09月22日  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提起画家李宝林和周顺恺合作的国画作品《大会师》,美术界的朋友都知道是一幅经典的历史巨作。这幅创作于1976年表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情景。该作品场面恢宏,创作上认真、忠实的反映了大会师的史实,在美术界受到极高评价。

  2008年的6月李宝林和周顺恺共同前往位于香山脚下的杏林山庄,进行一个星期的紧张创作,重新绘制了这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

  

  一

  说起当年的创作的情况,师生二人记忆犹新,1975年还在海军舰队政治部美术创作组的李宝林接受了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关于“大会师”的创作任务。李宝林即约请周顺恺参与创作。75、76年正处在文革将结束的时候,在绘画创作上面大家完全没有功利心,仅仅凭着对长征题材的热爱,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中去。为了真实表现大会师的情景,他们不仅从史料上对长征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李宝林还重走了长征路,到过延安、会宁等地走访了许多亲历会师的老红军、赤卫队员,许多凄惨、悲壮的长征故事深深的震撼着他们。通过走长征路他们搜集了大量素材,塑造了近百个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为了处理好画面上的人物关系,上百个人物的动态、表情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多少个日夜他们挑灯夜站、勾勒揣摩画面上的一个个细节。全情的投入创作,激励他们的正是百折不饶的长征精神。

  

  “大会师”于1975年在南海舰队(湛江)起稿,1976年初在北京定稿,仲夏完成了正稿,76年底正式完成整体创作。原作尺寸宽约3.6米,高2.1米,偏红,偏暖色彩的画面将中国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以适当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大会师的壮观场面,再现了长征这一英雄史诗中的重要篇章,把三军会师“尽开颜”的欢乐心态,通过画面人物的音容笑颜的完全展现,反应了长征的完美结局。“大会师”次年即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发表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画册,新华通讯社发了通稿报道。之后这幅作品并于1978年发表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选集》,1980年获得海军文艺创作二等奖,1981年入选“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全军美展”,1985年入选“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书画展”。《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山东画报》等报刊广泛发表这幅作品。

  

  二

  谈到三十二年之后师生再次携手创作的起因,二位画家感慨万千。这幅作品在1985年应邀参加了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书画展”,在北京海军政治部创作室负责海军美术组工作的李宝林和当时已转业回到重庆国画院工作的周顺恺都收到了入选证书。但是展出之后一年多二位画家均未收到退件。之后经与展览承办方多次询问、查找均无结果,至今二十一年过去了这幅作品仍无下落。

  2006年10月,中国邮政发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邮票,四枚邮票图案分别选择油画家靳尚谊、彭彬、刘国枢、张文源的油画作品,而作为一套邮票中的最重要的小型张则选择了《大会师》为主题图案。这枚小型张邮票的发行量899.98万枚。邮票面世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近两年多来数千封的读者来信通过各种渠道辗转到了二位画家的手中,集邮爱好者要求签名、媒体希望采访报道。2007年又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美术大展。几个事件触动着李宝林和周顺恺,二人均感有必要再次将此作品呈现给公众。经过前后4个月的努力,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一幅崭新的巨作“大会师”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与三十年前的作品相比,现在的“大会师”宽为4.7米,高2.77米,尺幅上接近原来的二倍。在绘制过程中作者融入了当下的心态,在色彩、笔墨处理上作了细小的调整,增强了水墨的效果,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更加深入,以体现长征的艰辛卓绝。

  三十年前他们是战友是师生,三十年后他们仍然是情深意重的战友和师生,并且能够再次携手重绘“大会师”历史巨作实属不易。先生虚怀若谷,弟子常念师恩,眼前的画面令人感动。惟心里真诚祝愿他们艺术之树常青!

  余根晖 2008年7月

  周顺恺:传神写心尽在“泼墨”情怀

  远观周顺恺先生的人物画历史画,给人一种从山城的码头文明一直“爬坡上坎”到现代都市文明的穿越时空感:他画历史人物王安石、苏武、杜甫、朱德,大有“英雄情结”;他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最后的嘱托》、和李宝林合作的《大会师》,极具民族国家“忧患意识”。——一高度关注历史,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在握笔泼墨间“游艺”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生命,传神写心,引人入胜。

  近看周顺恺先生的画作,大有从朝天门溯流而上,一步一风景,一步一慨叹的泼墨情怀。笔法融会了长江、嘉陵江的奔腾雪艳,钟情于南山之巍峨,独叹歌乐山之红岩魂,一头扎进历史的洪流四十余载,鲜吐出历史洪流中的某个震撼人心的截断,那完全是“呕心沥血”的杰作,是画家人生的大表达大写照!

  一个在重庆并不多见太阳的冬日里,在重庆国画院,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周顺恺先生。他戴了顶帽子,见记者,就摘下,露出了他“三七”分的头发,和宏宽的额头,两眼详和而宁静,但谈吐儒雅而又不失热情,整个采访过程就像花儿样不断绽放——“艺术家应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创造艺术精品经典传世之作是衡量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文化标志”,甚至还谈到“作为画家,要解决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态度画”的问题……

  

  他与重庆的“不了情”

  

  周顺恺先生,回族,1950年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小什字的棉花街。

  谈及重庆,他认为,重庆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看上去极具层次感,呈现出大山大水的气魄,是刺激画家创作的好地方。

  他还跟记者一起“分享”了他的童年。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重庆,由于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整个社会人们的思想特别单纯,那时候也是“雾游两江”,但空气特别清新。

  不过,当时人们的生活很清苦。“在市25中读初中的时候,我和同学们穿的都是打补丁的衣裤,一件衣服往往是哥哥穿了弟弟妹妹接到到穿。”

  小的时候,周顺恺的身体不大好,15岁时,他从民国路挑煤,从东水门背红苕到小什字街道,一路爬坡上坎,数点着童年的美好时光。

  他的父母能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在父母的教育下,当时他认为该把字练好。在读初中的时候,他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常临摹三国、水浒连环画,经常为班上和学校画墙报,写报头……

  回忆青少年时期,他说,“我在那时候,就喜欢读四大名著和小说《红岩》,也开始大量接触苏联文学,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儿子的街》、《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我不得不认为,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这对我后来形成历史画人物画的创作方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参加红卫兵搞串联,去了上海、武汉等地。他带回来了鲁迅的杂文和手抄“大字报”,通过对各地“大字报”内容的抄写,从一定程度上诱发出了他从小就有的艺术天性。

  除了15年的从军生涯,他直到现在都还“宜居”在重庆,他酷爱重庆的山山水水,并作为市政协委员为地方民族工作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尽可能地让重庆的明天更美好。

  

  

  他与画家李宝林的“战友师生情”

  

                                      周顺恺(左)、李宝林(右)在海边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转折。只是有些人的转折是时代造就的,而有些人是自己造就的,无论怎样转折,事实上都会影响人的整整一生。

  1968年,周顺恺入伍,到了海军南海舰队。

  由于他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被分配到部队画幻灯片,表扬连队的好人好事。

  谈到他画幻灯片的经历,他兴致昂然,他说:“部队电影队是流动的,今天在军舰上放映,明天到海岛放映,有时也到少数民族的村寨为当地人放映。幻灯片是正式放电影前的宣传片,是一张一张的,不会动。”

  “那时放幻灯片,没有声音,我就要充当解说员,普通话说得好一点,是那时练出来的。”

  1971年,周顺恺成为南海舰队政治部的一名美术创作员。

  “你的书法有一定的基础,可以用心画国画。”周顺恺开始画幻灯画,版画时,引起画家李宝林的注意。李宝林早年师从叶浅予、李可染等国画名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国画功底,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美术创作组任创作员。

  周顺恺有缘遇到他,算是找对了中国传统国画的创作之门。

  后来,周顺恺就跟李宝林先生边学习、边写生、边创作,师生二人从素描、速写谈到对中国画笔墨的探索,从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的艺术精神谈到中央美院的学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在李宝林的指导下,让没有机会上艺术学校的周顺恺真正意义上了中国画创作之路。有人戏称“周顺恺是没有上艺术学院的学院派画家”,这跟李宝林的教诲是密不可分的。

  1973年,周顺恺与李宝林先生合作了国画《第一封家信》,画面是一个水兵在一个小岛哨站,坐在猪栏旁给家人写信的情景。该作品于1973年入选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后又被选送日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与李宝林先生合作的巨幅中国画《大会师》是总政交的任务,从1975年开始创作,历时一年多,于1976年仲夏在北京定稿,这是我第一次在李宝林先生指导下涉及历史画创作,当时我才26岁。”

  提到李宝林先生,周顺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李宝林先生对我走上中国画创作的道路十分关键,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思想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一路前行,《大会师》于2007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邮票,2008年我与他再次重绘了《大会师》,30年前的师生和战友,30年后仍情深意重……”

  

  他与重庆国画院的“事业心”

  

  1983年,周顺恺从部队转业后调入重庆国画院。

  1995年开始主持重庆国画院的工作。

  直到现在,已整整14个年头,在周顺恺的统筹下,重庆国画院的发展成果显著,国画创作团队逐渐扩大,创作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一直走高,“2009年10月,文化部公布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揭晓,重庆报送的由马振声、朱理存和周顺恺合作创作的《川西三月》榜上有名,当时重庆报送的作品共计27件,包括国画、油画、雕塑等作品,《川西三月》为重庆唯一入选作品,也是西南地区入选的四件作品中唯一的一幅中国画。”

  2004年10月,由他主编的《重庆情怀·中国画作品集》出版,这是一部包含了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在内的85位画家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现在画重庆的精品画集。该书出版不到一个月,就受到十几位我国著名美术家和理论家,诸如刘文西、冯今松、李宝林、马振声等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部文化名城的历史,一部名城文化的图录”,“一部生动、形象的重庆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

  对他个人在画院建设的贡献,周顺恺并不多谈,作了些“蜻蜓点水”式的勾勒和描摹,却侧重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创作动机、社会责任等方面。

  他说,重庆国画院是国家主办的省级画院,办院方针是,一要体现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二要带动和激励国画家争取创作出“有思想内涵的高水平之作”,以不辱文化使命;三要对国画家的自身严要求,作品要表现出人文关怀。

  “强化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和民族国家忧患意识。我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思想境界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的作品。”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重庆本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是上去了,文化却还在“折腾”——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比如重庆企业人士对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整体文化素养不高,所以,有思想内涵的文艺精品能引领大众的审美层次和高度,能把文化和艺术渗透到企业里的方方面面。

  “艺术家的审美高度应该引领整个社会民众的审美高度,从这层意义上讲,艺术家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谈到艺术家的自身修养,他认为,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态度画”,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画家的思想世界以及作品,很有可能是对观众造成不健康影响,所以,正确而明朗的艺术创作导向也是重庆国画院所坚持的,大有孔子所言的“守死善道”的感觉。

  

  他与国画大师关山月的“忘年交”

  

                                   1999年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给周顺恺的亲笔复信

  在周顺恺的国画生涯中,迄今为止,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国画大师关山月对他的关怀和激励,关老认为他的创作道路和方向是正确而难得的,但直到关山月逝世,他们都没有彼此见面,是两个名副其实的“熟悉的陌生人”。

  提到他跟关山月的故事,周顺恺的神情很沉重,感到很遗憾。

  2000年8月17日,周顺恺收到一封“岭南画派纪念馆”的来信,打开一看,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女儿关怡写的,信中第一句就是“周顺恺先生:很对不起,现在才给你寄出我父亲生前给你题的书名……”

  事情起因,还得从1999年全国第九届美展说起。

  周顺恺回忆道,那年10月,第九届全国美展为奖励全国美展中突出的中青年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特别设立“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当时经关老推荐和专家评定,他的那幅《最后的嘱托》获奖。10月6日,他到北京领奖,才知道,这是“关山月创作奖”的第二次颁发,由关山月创作基金会提供奖金。事后,他听全国美协办公室主任胡名之先生说,关老在他那幅作品面前站了很久,评价很高。此前,他非常仰慕关老的艺术和为人,但一直无缘见面。

  “回到重庆不久,我就写了一封感谢关老的信。考虑到老人年近九旬,我没有祈望关老回信。”

  没想到,信寄出不到二十天,周顺恺就收到关老的亲笔信,他肯定周顺恺的创作道路和方向,鼓励周顺恺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春节前夕,关老还给周顺恺寄来他亲自绘制并签名的贺卡。

  后来,周顺恺的作品准备结集出版,就萌生请关老题书名的念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给关老写封信,但这封信寄出不久,就从媒体上得知关老去世的噩耗。

  关山月先生于2000年7月3日病逝,他女儿在处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了老人生前题写的“周顺恺中国画集”几个字一直没有寄出。

  “当时我凝望着关老的题字,回想起自己与老人素昧平生,靠作品建立的‘忘年交’,真是百感交集。也为老人家提携后辈,关心祖国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博大情怀而深深打动。”

  而今,周顺恺看到“关山月创作奖”的获奖证书、关老的亲笔回信,为他题写的书名以及那年春节前关老寄给他的有他老人家签名的贺卡,他的心里总禁不住难过,非常遗憾他没有去见关老最后一面,当面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但另一方面也感到幸运,因为关老等国画前辈给了他的关怀与希望,给予他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他不断地去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信念与情操,使他的国画探索之路走得更远。

  

  他与他的“国画情结”

  

  站到2010年这个时间点上,周顺恺梳理着自己的国画创作历程,就好比是长江、嘉陵江汇流时的滚滚波涛,不断地向前翻滚,接受着时间的“大浪淘沙”。

  在南海舰队的那些年月,周顺恺几乎天天要面对大海,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和浩瀚,与此同时,他也广泛吸收学习了众多前辈大师的绘画传统,比如列宾的《查波罗什人给土尔其苏丹的信》、苏里柯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还比如中国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廊的《血衣》等一系列中俄经典作品。中国画大师蒋兆和、李可染也成为他的崇拜对象。

  周顺恺认为,大师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他以后的艺术道路和追求。俄罗斯绘画艺术所特有的历史厚重感、文学性、情节性、英雄主义,交织着20世纪中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典型性、文学性,这些元素在他的心底深深孕育,并逐渐形成了他绘画艺术所特有的倾向与风格。

  “一个画家的艺术倾向和思想脉络跟他从小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折射出的思想是密切相连的,重庆是座英雄的城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个崇拜英雄的年代,加上我从军十五年所感受到的人与自然、人与困难的搏击,所以我画了四十年的人物画历史画一点都不奇怪。”

  周顺恺在重庆国画院担任院长,烦杂事务非常多,他说“上班前下班后、双休节假日是我画画和思考创作最清静的时间。”

  周顺恺这样谈论他自己,这些年,他自己一路辛勤耕耘,才有他“国画园”里的硕果累累,只要顺藤一摸,就见结在根部顶端的《迎着风浪》、《警铃响了》;到了1986年这根时间藤上,却挂了《朱老总》;1996年呢,《铮铮铁骨》入选1997年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到了1997年,《纤夫》也生长了出来;1999年,《最后的嘱托》横空出世……

  周顺恺就这样细数着自己的那片“国画园”,脸上荡漾出来的却是一个农夫收获的快乐和喜悦,一点见不到大画家的派头,他穿作简朴,落落大方,平易近人。

  但他的很多作品中,折射出了民族国家的忧患情怀,如果要从他的脸上却很难找到,这也许就是一位国画家的生活和创作境界吧。

  

         樊小毛  写于重庆

          2010年1月

  周顺恺:从放映员到国画大家(组图)

  故事导读

  他早年没有进过专业美术院校的门,却成为重庆国画院院长。

  他在部队画了三年“幻灯片”,被国画大家一眼相中而走上艺术道路。如今,他成为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

  他30年前与李宝林合作的中国画《大会师》,日前被国家邮政局相中,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五枚纪念邮票图案中唯一一幅中国画作品。

  周顺恺,一个画了30年历史画、人物画的国画家,作品屡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而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重庆国画院院长周顺恺的办公室就在渝中区观音岩抗建堂六楼一隅。25日上午,除了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这里成了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地。

  周顺恺边与记者聊他的历史画、人物画创作,边整理画案上的书籍。他身后是满墙满柜印刷精美的各种画册;另一面墙上,是他未画完的画。

  “27日,我要去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月底开幕的‘李宝林师生画展’。我有10幅作品参展。”周顺恺一口普通话十分流利。

  5天前,周顺恺与师友李宝林先生30年前合作的巨幅国画《大会师》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定,成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五枚纪念邮票图案中唯一一件中国画作品。

  据介绍,在初选的数十幅美术作品中,专家组经过多次挑选,最终决定发行纪念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用的都是我国一流画家的作品。

  现年56岁的周顺恺长期从事人物画和历史画的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他创作的《最后的嘱托》、《朱老总》、《东渡黄河》等具有广泛影响,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收藏。画幻灯放映员幸遇大画家

  周顺恺祖籍安徽,1950年生于渝中区小什字棉花街。“我父亲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小时候,我也喜欢练毛笔字。”上初中时,周顺恺已是学校颇有名气的小画家了。“在重庆第二十五中学,我经常画墙报报头。”1968年,周顺恺入伍,在海军南海舰队电影队当兵,画了三年幻灯片。

  周顺恺自述:部队电影队是流动的,今天在这放映,明天到那放映。

  幻灯片是正式放电影前的宣传片,内容大都是表扬好人好事,反映部队生活。一个幻灯片系列,大概由20多片方寸大小的玻璃片组成。

  幻灯片没声音,我就充当解说员。我的普通话说得还算标准,就是那时练出来的。

  出生于50年代的中国人,几乎都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像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中的主人公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偶像。这也是我30多年来钟爱历史画、人物画的主要原因。

  1971年,周顺恺成为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一名美术创作员。

  “你有一定书法基础,可以用心画国画。”周顺恺画幻灯画、版画时,引起画家李宝林注意。李宝林师从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有着深厚的传统国画功底,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美术创作组任创作员。周顺恺遇到大自己10多岁的李宝林,开始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之路。画历史《大会师》走红内幕

  1973年,23岁的周顺恺在李宝林指导下,以国画《第一封家信》参加全国美展,初试牛刀就获评委们认可。周顺恺至今还保留那次美展的作品集。

  1975年,幸运再次降临到周顺恺头上。

  周顺恺自述:1975年下半年,部队接到海军政治部任务,要求我们画一幅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国画,定名为《大会师》。美术组把任务交给了李宝林和我共同完成。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重大历史事件。为了找到“大会师”的感觉,我们曾先后几次赶往甘肃会宁等地收集素材,查阅资料,走访部分老红军和当地群众。

  我们的总体把握是,整幅画要再现大会师的壮观场面,要把三军会师“尽开颜”的那种欢乐心态,通过画面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出来。

  我是回族,画上就有回族人物造型,当时会师时就有很多少数民族。此画草稿打了好几道,历时一年多,1977年最后定稿。

  这幅画参加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受到广泛好评。那时我26岁。

  周顺恺1980年加入中国美协,两年后从海军政治部转业到重庆群众艺术馆,后调到重庆国画院任创作员。当时,市国画院有苏葆桢、马振声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对周顺恺的艺术创作影响颇大。

  国画《最后的嘱托》是周顺恺于1999年创作的又一代表作,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评论家孙克撰文称:这幅作品是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中国画历史人物画创作中很重要也很成功的一件作品。

  2005年,周顺恺应邀创作的表现八路军抗日的《东渡黄河》参加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国际艺术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画人物从《苏武》到《巴金》

  历代画家画古代历史人物苏武,多以小品画见长。上世纪80年代,周顺恺开始专门研究历史人物画,他画苏武就试图寻找突破。20多年来,周顺恺画了很多不同造型的苏武,开始注重环境渲染,后来删繁就简,用笔洗炼,但画面上依然有一种苍茫叙事的大气象。

  2003年巴金诞辰100周年,著名作家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邀国内外50名著名书画家参加巴金诞辰100周年画展活动。

  周顺恺自述:我一直就有用绘画表现巴金的想法。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创意来源于巴金作品中的一句话:“我常将生命比作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

  后来,经过反复思索和推敲,我觉得以小溪为背景,显得过于小气。于是,转而以大海作为背景,暗喻了巴金生命之海,强化了巴金祥和的面容与激越的内心世界的鲜明对比。

  国画《巴金》问世后,得到画界专业人士和媒体的高度评价,《美术》杂志、《求实》杂志等多家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周顺恺不仅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绘画,近年来,他将眼光转向民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先后创作了《纤夫》、《童叟图》、《搬迁》、《矿工兄弟》等作品。在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中,他创作表现三峡库区移民的中国画《搬迁》,获“徐悲鸿美术奖”;表现彝族风情的《童叟图》辑入我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艺术的大型典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话遗憾迟到的大师题字

  2000年8月17日,周顺恺收到一封“岭南画派纪念馆”的来信,打开一看,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的女儿关怡写的。信中第一句就是:“很对不起,现在才寄出我父亲生前给你题的书名。”

  事情起因,要从1999年全国第九届美展说起。

  周顺恺自述:1999年10月,全国第九届美展中,经专家评定3幅作品获“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关老推荐了我的《最后的嘱托》。10月6日,我到北京领奖才知道,关老对我的那件获奖作品评价很高。我非常仰慕关老的艺术和为人,但一直无缘见面。

  回到重庆,我写了一封感谢关老的信。想到老人年事已高,我没有祈望关老回信。

  信寄出不到20天,我就收到关老的亲笔回信。信虽短,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代艺术大师的风范。

  后来,我的作品结集出版,就萌生了请关老题书名的念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又给关老写封信,但这封信寄出不久,我就从媒体上得知关老去世的噩耗。

  关山月先生于2000年7月3日病逝,他女儿在处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了老人生前题写的“周顺恺作品选集”几个字没来得及寄出。

  “我好后悔今生再没机会见到关老。当我凝望着关老的题字,回想起自己与老人素昧平生、靠作品建立的‘忘年交’,真是百感交集。为老人家提携后辈,关心祖国艺术事业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周顺恺动情地说。

  记者 袁尚武 文/图

  守住内心一片净土

  《周顺恺中国画展览》昨在深圳美术馆开幕

  李福莹

  《巴金》 2002年/作

  《尼泊尔风情》 2005年/作

  《祥云》 2003年/作

    本报记者李福莹报道 《最后的嘱托》、《大会师》、《巴金》……3月2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的《周顺恺中国画展览》中,很多画作都让人们感觉非常熟悉。《最后的嘱托》曾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获“关山月奖”,《大会师》曾由国家邮政局发行过纪念邮票,《巴金》曾刊登于《求是》杂志。如今这些画作“齐聚”深圳美术馆,与人们共同追寻关于历史的记忆。

    周顺恺系中国美协理事重庆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者,我国著名的国画人物画家。从事绘画40年,周顺恺一直坚持“以心写心,以情动人”。他的中国画虽然大多都选择历史人物和重大题材,但看画的人却始终感到平易可亲、耐人寻味。

    1

    从小战士到大画家

    开幕前夕,记者来到深圳美术馆,借着布展的空隙采访了周顺恺。据他介绍,此次画展共展出他历年创作的人物画、历史画和少数民族风情画共计40余件,最大的画幅达5米长、3米高。

    周顺恺并不是科班出身,他走上绘画这条道路,深受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的影响。1968年,周顺恺入伍到海军南海舰队时才18岁,在那里,他遇到了负责组织全舰队美术创作的李宝林先生。当时,周顺恺一有空就跑到李宝林的画室,给他看自己画的画,或者请教画画的问题。在李宝林的建议下,周顺恺走上了画国画的道路,一画就是40年。1975年,李宝林还和周顺恺共同创作了《大会师》。这40年,周顺恺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作品多次获得重要奖项,朋友们都戏称他是“没有进过美术学院的学院派”。

    李宝林评价:“周顺恺不是单靠手来画画,他是凭自己的头脑来创作的。他的画简练中求丰富,沉稳中求生动,力避浮躁,不随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左右,不为商品大潮所淹没,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这在当今难能可贵。”

    2

    他的作品不是做笔墨游戏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在周顺恺创作的一系列历史画、人物画作品中,《最后的嘱托》吸引了众多人的观看。这是一幅表现1975年那个特殊年代周恩来总理病重时对邓小平殷殷嘱托的历史画,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笔墨高度凝炼,近日被辑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编的体现三十年来我国美术创作成就的《改革开放·中国美术三十年》大型画册。

    肖像画《巴金》,通过对这位世纪文学大师形象的精微刻画和大笔纵横、波浪翻滚的背景设计,将巴老平静安详的外表、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激越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这幅作品在第十届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双年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并在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中获奖。他在作品《铮铮铁骨》、《苏武》、《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纤夫》、《告别三峡》等作品中把历史人物苏武在“困境中坚如磐石”,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和现代人物朱老总的“敦厚、临危不惧、坚忍不拔”及三峡移民的“纯朴忠厚”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为展览撰写了前言,他指出:“周顺恺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者、是活跃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一位实力强劲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他自觉承担道义和社会责任,努力弘扬人文精神,不辱艺术家的文化使命,用心、用严谨的造型手段和对人物深度的刻画能力,用凝炼、沉实、遒劲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一个个历史和当代人物的艺术形象。”

    著名画家马振声则评价说,周顺恺的笔墨承载了更大的精神力度和含量,这与“玩家”的笔墨游戏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他的笔墨语言里,没有任何油滑气息,一切都为了表现主题服务,周顺恺构架了自己的笔墨语言。

    3

    他的追求是表达内心世界

    周顺恺告诉记者,他一直所追求的是以形写神,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人物塑造一定要传达出一种精神。人物画与山水画、花鸟画不同,画人就应该写心传神,对于徒具形似的人物画,那都是“躯壳”,不是人物画发展的正道。

    周顺恺说,画人物画、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每次创作之前,他都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采访历史老人,以使作品具有充分的历史感,避免历史人物的现代化。在“写实”似乎有些“不流行”的今天,周顺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他认为,咱们的美术一直面临着“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态度画”的问题。抽象也好,写实也罢,决定作品的最终还是表现力。

    周顺恺说,画家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问题,将毛病放大,是一种书写方式。但从小就崇尚英雄气息的他,更愿意将社会中最美好的东西加以表达。“我想通过我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在这世上有很多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更有一种无私的大情感。”

  他的人物画传神写心

  梁 瑛

  ▲周顺恺作品《苏武》

  ▲周顺恺作品《最后的嘱托》

  周顺恺作品《巴金》

  周顺恺作品《祥云》

    从古代人物到近代英雄,从普通战士到伟人精英,从历史场景到民族风情,画家周顺恺用他的画笔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3月2日,《周顺恺中国画展览》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广局、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深圳美术馆、罗湖区文联共同承办。

    周顺恺是以描画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的主旋律作品著称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作为2010年开年之后的第一个展览,深圳美术馆此次拿出全部展厅举办周顺恺个展,展出他的40余幅代表作品。本报记者提前探营,在布展现场见到正忙于布展的艺术家,揭开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与关山月因画结缘

  作为一位生活在重庆的画家,周顺恺与岭南有着一段特殊的缘分。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周顺恺中国画集》上,封面题签赫然是由岭南派大师关山月先生题写。说起这条题签,周顺恺想起了10年前的往事。那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阅读了周总理的保健医生撰写的回忆录——《周总理的最后十年》。其中一段描写了1975年周总理病重,担心自己挺不过手术一关,在手术前把中央的几位同志叫来,殷殷嘱托,尤其是对当时处境困难的邓小平充分肯定。这个没有照片,只有文字描述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周顺恺,他把这个想象中的画面画下来,完成了自己艺术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最后的嘱托》,画面上周总理躺在手术床上,紧紧握着邓小平的手,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命运的忧思跃然纸上。

    这幅画创作于1999年,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得到了关山月先生的肯定,得他亲自点名推荐,获得“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后来,周顺恺的作品结集出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给关山月先生写信,恳请关山月先生给自己的画集题写书名。但不久,他就从媒体上获知了关山月先生去世的噩耗。周顺恺以为题签之事一定无望了,谁知半年以后却意外地接到了关山月女儿的来信,称在父亲的遗物里发现了这张没来得及寄出的题签。如今十年过去了,站在《最后的嘱托》这幅画前说起这段往事,周顺恺仍然不胜唏嘘。

   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艺术家冯远称周顺恺是“活跃在当今画坛上一位实力强劲的中国画人物画家”,这位早年没有进过专业美术院校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走上艺术道路。1975年,他和艺术家李宝林合作创作大型历史画《大会师》,受到广泛好评,那时他才26岁。后来李宝林撰文称赞他的作品“简练中求丰富,沉稳中求生动,力避浮躁,不随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左右。”

    上世纪80年代,周顺恺开始专门研究历史人物画,此次展览展出了他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画代表作品,如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得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优秀奖的作品《巴金》、入选200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展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东渡黄河》、与著名艺术家李宝林合作并发行邮票的《大会师》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具有崇高理想的人。“艺术有很多种,我的艺术就是想把人最美好的精神放大表现出来。”

    周顺恺出生于50年代,早年入伍参军。这段经历使得他心中总有一种英雄情结。这也是他30多年来钟爱历史画、人物画的主要原因。在他笔下,有很多具有革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为了要避免脸谱化地表现这些人物,他在创作时往往要进行大量调研和采访,翻阅大量资料,将人物摆到特定情景当中去揣摩他们的心理状态。“比如抗日题材的《东渡黄河》,要把当时条件的艰苦表现出来,但不一定要丑化人物,要把昂扬的精神状态画出来。”

   画人物画“传神写心”

    成功的历史画,往往比照片更加精彩,概括地描述伟大的历史瞬间,具有摄影照片不能达到的深刻性,从而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周顺恺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者之一,刚刚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结束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就有他的一幅作品《川西三月》。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画相比,这次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周顺恺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时代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必然改变,创作的角度、切入点、画面取舍都不同。”在他看来,蒋兆和先生提倡的“传神写心”是中国人物画的大道,只要能够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就可以避免创作上的假大空,做到真实、可信、真情流露。

    比起色彩浓重、结构严谨的油画,在表现写实题材上,中国画一向被认为稍有欠缺。但在周顺恺看来,中国画和西洋画造型观念完全不同,西洋画是用颜色、造型来画,而中国画特别注意取舍,把书法融会在绘画中,把画家的情感用毛笔书写出来。像中国的戏曲艺术一样,中国画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因此,他认为,画人物画,重要的不在于画种的表现力强不强,而是画家有没有内心的感受,“画画不是画表面的东西,而是要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近年来,周顺恺不仅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绘画,还将眼光转向民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先后创作了《纤夫》、《童叟图》、《搬迁》、《矿工兄弟》等作品。在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中,他创作表现三峡库区移民的中国画《搬迁》,获“徐悲鸿美术奖”;表现彝族风情的《童叟图》辑入我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艺术的大型典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表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的作品《熊猫图》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些作品也都在此次展出之列。

  气象大·情思远——周顺恺及其人物画、历史画

                                                                                         马振声

         当今中国画坛,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是以人物肖像的形式表现社会重大题材的作品不多,画得好的更是寥寥。相比之下,这类题材的表现难度大,对作者的要求高,从思想修养到造型能力以及笔墨技巧,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况且费时费力,所以多数人是知难而退或者绕道而行。周顺恺对于这种大气磅礴、深沉厚重的历史题材则情有独钟。他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和关注,对伟大历史人物的仰慕和感悟,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报以极大的热情。查文献、找参考,知难而进,反复推敲,默默耕耘,取得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

                                                    (1987年与李可染先生合影)

        初识周顺恺是30年前在重庆嘉陵江畔的华村,他受我的同学,海军画家李宝林之托来看望我。一身戎装、英姿潇洒,至今我还保留着深刻的印象。以后,他转业到重庆国画院,我们有机会经常在一起组织创作、办画展,切磋艺术。他善思好学,聪敏而有静气,谨言慎行,热情而不张扬,有见识,有追求,有韧性。从艺三十多年,创作了不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收藏。他是一个从大处着眼的人,在作品构思和意境的营造上追求大情感、大境界的表达,对待艺术他全身心投入,高标准、严要求,求索不止。

  周顺恺从小酷爱美术,参军后有幸遇到著名画家李宝林,一起共事多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李宝林属地道的科班出身,对周顺恺的影响至深至远。从素描、速写到提笔写字,一招一势的勤学苦练。中国画大师蒋兆和、李可染成为他敬仰的对象。他们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想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道路追求。起点标准高、艺术抱负大,逐渐从业余到专业。他喜欢高雅的严肃艺术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朋友们戏称他是“没有进过美术学院的学院派”。

  从与李宝林合作的《第一封家信》、《大会师》以及后来画的《铮铮铁骨》(朱德)、《纤夫》、《苏武》、《最后的嘱托》、《大匠诗情》(齐白石与徐悲鸿)、《巴金》、《搬迁》等等。周顺恺的作品每件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铮铮铁骨》是一幅全身肖像式的创作,表现红军时期的朱德。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过多的细节,只有那身朴素的大的不甚得体的军装和红领章、红帽徽衬托着的平静而坚毅的面孔。面部并没有刻意皴出眼睛的高光。用那似乎生硬的笔触,大刀阔斧式的塑造出人物形象。表现了一九三五年十月朱德面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威逼,慷慨陈词,大义凛然,其一身铁骨,正气浩然的精神气概跃然纸上。一九九七年他创作的《纤夫》,借用四川民歌为题材,利用竖长的画面,以不同拉纤的姿态,自下而上组成一幅节奏感极强的装饰性构图。虽是沉重的体力劳动,却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纤痕道道无言语,嵩竿点点写史篇”的崭新境界。《苏武》表现苏武情系汉社稷、心如铁石坚的精神气概,手握使节鞭,回眸斜视,通过面部表情的刻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的嘱托》是一幅群像式的主题性绘画。表现一九七五年秋周恩来总理身患重病,最后一次手术,进入手术室之前,与当时中央领导人见面的情景。周总理那精力耗尽的身躯平躺着,那饱经沧桑、刚毅而消瘦的面容,嵌着那深沉而凝重的眼神,充满信任和期望,深情注视着。邓小平俯身关切地紧紧握有周总理的手,两双眼睛对视着,双手紧握住,两颗真挚的心交融着。这一瞬间包涵了千言万语,闪过多少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这是两位历史巨人的别离。

  (1999年关山月先生给周顺恺的亲笔复信)

        邓颖超心情焦急而沉重,周围人们肃穆的表情,使整个画面笼罩在宁静而庄重的氛围里。大块空白和简约的线条,衬托出一个个刻画入微的肖像,特别是握手的情节,使画面静中有动,由表及里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当时坏人肆虐,阴谋家当道。画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于大静中寓大动,这是一个多么深刻而动人的情景。这件作品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上荣获“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关山月先生在给周顺恺的信中说:“你是第九届全国美展的获奖者,祝贺你的成功,你的创作道路和方向是正确而难得的。”这是老一辈画家最衷肯的评价和鼓励。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周顺恺创作的肖像画《巴金》通过人物形象的深度刻划及从容自由的背景处理将巴金这位世纪文学大师沉静的外表和激越的内心世界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幅作品获得《纪念蒋兆和100周年·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优秀奖。《搬迁》是周顺恺几年前与我们几位北京画家一块深入重庆巫山收集素材时适逢青石镇移民已进入尾声触景生情创作的,画家用简介的笔法和朴实的画风通过一家两代人在搬迁途中待渡休息的场景,以小见大刻划了山区农民的典型形象,表现了三峡库区移民这个主题,在第二届全国书画院作品联展中,《搬迁》获徐悲鸿美术奖。

  周顺恺的人物画创作境界大。他出生于50年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红岩》这些书伴随他长大,后从军十五年,足迹遍及中国的海岸线,人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造就了他艺术创作上的“英雄情节”和“忧患意识”。他说:“我有想在作品中表现这种人物的欲望,在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往往是一种大情感。因为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有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充满正气的人。我画《最后的嘱托》是想画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我画朱德是想画一种朴素、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艺术的百花园里不应排除小情小景、以小见大,更应该提倡黄钟大吕的抒发。这需要画家对人的思考和情感宣泄要融入社会。

                                             (2004年参加全国中国画画中国活动)

        周顺恺的画“以情动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画不是简单地用绘画图说历史,而是在选材、构思和笔墨形式语言的思考和处理上贯穿情感这条主线。唯“情”是艺术的生命所在,画的精神内涵依赖“情”的潜移默化的发挥。离开了以情动人的绘画,其精神就变成了假大空。他善于利用情节调动人物的感情,情节承载主题,同时活跃画面,成为连接人物情感的纽带。

  周顺恺的人物画写心传神。人物画与山水画、花鸟画不同,就在于人是有精神、思想的,画人就应该写心传神,对于徒具形似的人物画,他称做“躯壳”作品。无论漂亮的“躯壳”或丑陋的“躯壳”,都不是人物画发展的正道。他努力体验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以心写心。所以,他的人物有血有肉,均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个人不同的精神气质,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每个人物典型个性。

  中国画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其笔墨形式必须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人物画家在关注社会和人生,表现“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大题材时,笔墨应该承载更大的精神力度和新的含量。这与“玩家”的笔墨游戏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他的笔墨语言里,没有任何油、滑习气,一切都为了表现主题服务。落笔肯定而厚重,含蓄而松动。以提炼概括的笔墨,表现尽量丰富的内容。周顺恺在努力构架自己的笔墨语言。

  中国画讲气象,有阴阳、刚柔、大小、清浊之分。周顺恺的人物画则刚柔相济、淳厚大方,有一种大气象。他的画,构思巧、笔墨精、形象活、感情真,虽然有的画的是重大题材,内涵深刻,由于他惨淡经营、匠心独具,使看画的人感到深入浅出、平易可亲、耐人寻味。

      周顺恺是一个有着很大创作潜力的画家,相信他会沿着这条正确的艺术道路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绩。

   沉雄博大的周顺恺中国画艺术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苏武(国画) 周顺恺

  巴金(国画) 周顺恺

  尼泊尔风情之三(国画) 周顺恺

  最后的嘱托(国画) 周顺恺

  纤夫(国画) 周顺恺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顺恺是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者名单、活跃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一位实力强劲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从艺近40年来,他自觉承担道义和社会责任,努力弘扬人文精神,不辱艺术家的文化使命,用心、用严谨的造型手段和对人物深度的刻画能力,用凝炼、沉实、遒劲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一个个历史及当代人物的艺术形象。他笔下众多生动鲜活、个性典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作品在几十次全国性美术展览和学术活动中展示,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深刻地描述了社会的形态和人生的状态。

  刘文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创作是艰辛的,坚持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更艰辛,当一个好的人物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画家只有长期与生活、与人民相处,与人民交朋友,才能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画画,怎样画画。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中的画家,才能够画出受人们欢迎的作品,周顺恺同志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人物画的创造个性,是一位有影响的画家,希望坚持下去,不断创作,不断提高。

  王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周顺恺是一位善于思考,有主见,对生活观察细致深入,创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发现,他把前辈艺术大师追求的平实、概括、含蓄、厚重、传神继承了下来,在塑造和刻画人物的过程中传达了自己的情思与追求,他的作品是耐人寻味的。

  我喜欢看周顺恺的作品,感到亲切,在看似不熟练的技法后面,我看到他的情怀与气度,画外的思考与修养,我想这才是顺恺艺术成功之妙。

  李焕民(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美协名誉主席)

  周顺恺的个人画展在成都展出,这是四川美术界的一件盛事。周顺恺不只是在重庆,而且是全国具有实力的现实主义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涉及到革命现实当中的许多重大历史题材,从红军会师到重庆谈判,到周总理对邓小平的最后嘱托。他还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像朱德、鲁迅、徐悲鸿、巴金,看得出周顺恺的思想触角是和我们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思想是非常宏大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大气魄。当然周顺恺的创作不完全是他的主题宏大,他在中国绘画传统如何转型到现代,既保持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点又有当今时代的特征这一点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绘画不仅反映历史,而且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审美,他的展览应该成为一种导向。像周顺恺这样的画家应该大力支持、大力宣传。

  李宝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山画会会长)

  周顺恺是一个思考型、创作型画家,善于取人之长,善于概括和总结。他的肖像画创作简练中求丰富,沉稳中求生动,如《巴金》、《鲁迅》、《朱总司令》,还有历史画《最后的嘱托》都在中国美术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很大荣誉,是现在中国少有的国画人物画、肖像画、历史画的优秀专家,他力避浮躁,不随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左右,不为商品大潮所淹没,钟情于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潜心研究,全力以赴,这在当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马振声(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

  周顺恺是一个从大处着眼的人,在作品构思和意境的营造上追求大情感、大境界的表达,对待艺术他全身心投入,高标准、严要求,求索不止。笔墨应该承载更大的精神力度和新的含量。这与“玩家”的笔墨游戏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他的笔墨语言里,没有任何油滑习气,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落笔肯定而厚重,含蓄而松动。他努力以提炼概括的笔墨,表现尽量丰富的内涵。

  刘曦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读顺恺君之《巴金》等几幅肖像画,使我联想到“内美”“写心”这些古代美学概念,是因为画家着意之处正是对象之内美,画家所写不唯对象之形,而是对象之心、之内质、之神韵,对于巴金来说,就是人生沧桑的淘洗感悟,就是他所说“生之目的”——“丰富的横溢的生命”。我们在静赏此画时感悟到了巴金的感悟,感悟到了巴金的生命,亦即是感悟到了内美,这是由于画家成功地完成了由形及神及心的塑造。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历史人物画《最后的嘱托》是周顺恺于1999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入选于当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这是20世纪将结束之际,中国画历史人物画创作中很重要也很成功的一件作品。

  《最后的嘱托》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周恩来病中清瘦的面容,他的目光与充满关怀的小平做无声的交流。画面上的邓颖超、叶剑英、李先念表情凝重,对他们的刻画表现,加强了画面的真切的历史具体性。

  周顺恺艺术功力深厚扎实,在人物画创作中没有避重就轻,相反他敢于涉险犯难,不仅直取这一沉重的历史画面而且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概括、具体、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熟知的革命领袖们的形象,造型严谨、准确、生动。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的线条和水墨淡彩的功能,在生宣纸上勾勒形象,特别着重脸部和手部的细腻深入的表现,其他服饰、道具则相对简略,背景空间不着一笔,使主题突出,尽显中国画计白当黑之特长。

  冯今松(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美术院名誉院长)

  我国大美学家王国维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今观周顺恺人物画作,有可歌可颂之英雄诗篇,有领袖、智者、学人之造像画卷;有表现乡俗民情之随笔写意。而无不情真意切,无矫饰做作之态,有发人三思之妙。笔墨简约而神形俱显,意趣铺陈而天人和鸣,此者何?大家风采也!

  宋玉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周顺恺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画家之一,数十年来,他自觉地担负起人民艺术家的责任,传神写心,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人物画作品。周顺恺注重自身全面素养的修炼,他虚怀若谷,向传统学习,向师友学习,力求中国画笔墨的精益求精。他关注作品意境的创造,其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质朴、厚重、富有思想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先生夫人)

  周顺恺的作品《大匠诗情》,(徐悲鸿、齐白石)两位人物形神兼备、笔墨优雅、线条流畅、结构准确,表现了两位画家的深沉持重和他们亲密的友谊。人物画是中国画创作的难题,周顺恺能画得如此之好,并且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实属佳作。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顺恺作品关注现实,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比较缺乏的。从苏武到杜甫到巴金这一系列人物,再到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周顺恺都能通过笔墨去塑造。艺术除了抒发个人情怀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留下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周顺恺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意识和文化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周顺恺画展作品大尺幅多,小品很少,这表明了他自身的美学趣味,即追求宏大气象,深厚感,从图式的大气到笔墨的沉厚。

  唐允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看了周顺恺的作品感受很深,现在的美术界变化很大,像周顺恺这样多年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在展览中能够拿出这么多大尺幅的分量十足的人物画作品,非常不容易。现在的四川美术界,很难找到一位画家能拿出这么多数量的人物画作品,很多画家已经向市场屈服,去画一些迎合市场的小情小趣的作品。不是说他们不关注现实主义题材,不进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而是因为无论是从思维模式,还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把握,乃至具体的表现手法,他们都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只发生在四川,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现在正处于一种慢慢消失的状态,甚至于一些美术院校的教学,在这方面也已经显得非常薄弱了,有的院校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消失殆尽了。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

  沉雄博大的周顺恺中国画艺术

  编者按: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周顺恺中国画展”先后在四川美术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观者众多,反响强烈。在四川省美协、重庆市文广局和重庆市文联组织的3场“周顺恺艺术研讨会”上,川渝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专程赴渝的北京、广东、江苏、山西、湖北等地著名画家以及重庆各文艺家协会的专家认为周顺恺中国画艺术主题宏大、思想宏大、气魄宏大,反映了时代的审美,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他一系列人物画、历史画作品重意境创造、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笔墨凝炼、深厚,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在喧嚣纷繁的当今社会和文化快餐时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回族画家周顺恺现任重庆画院院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两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并列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者名单,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此次画展展出周顺恺中国画作品共40余幅,其中有在全国美展获奖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最后的嘱托》、《巴金》、《东渡黄河》,新作《重庆谈判》,以及他和李宝林合作、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邮票——巨幅历史画《大会师》等。本刊选登其代表作及国内美术专家对其作品的评价,以飨读者。

  美术界著名专家纵论周顺恺中国画艺术

  巴金(国画)    周顺恺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顺恺是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者名单、活跃在当今中国画坛上一位实力强劲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从艺近40年来,他自觉承担道义和社会责任,努力弘扬人文精神,不辱艺术家的文化使命,用心、用严谨的造型手段和对人物深度的刻画能力,用凝炼、沉实、遒劲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一个个历史及当代人物的艺术形象。他笔下众多生动鲜活、个性典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作品在几十次全国性美术展览和学术活动中展示,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深刻地描述了社会的形态和人生的状态。

      刘文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创作是艰辛的,坚持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更艰辛,当一个好的人物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画家只有长期与生活、与人民相处,与人民交朋友,才能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画画,怎样画画。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中的画家,才能够画出受人们欢迎的作品,周顺恺同志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人物画的创造个性,是一位有影响的画家,希望坚持下去,不断创作,不断提高。

      王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周顺恺是一位善于思考,有主见,对生活观察细致深入,创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发现,他把前辈艺术大师追求的平实、概括、含蓄、厚重、传神继承了下来,在塑造和刻画人物的过程中传达了自己的情思与追求,他的作品是耐人寻味的。

      我喜欢看周顺恺的作品,感到亲切,在看似不熟练的技法后面,我看到他的情怀与气度,画外的思考与修养,我想这才是顺恺艺术成功之妙。

      李焕民(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省美协名誉主席)

      周顺恺的个人画展在成都展出,这是四川美术界的一件盛事。周顺恺不只是在重庆,而且是全国具有实力的现实主义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涉及到革命现实当中的许多重大历史题材,从红军会师到重庆谈判,到周总理对邓小平的最后嘱托。他还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像朱德、鲁迅、徐悲鸿、巴金,看得出周顺恺的思想触角是和我们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思想是非常宏大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大气魄。当然周顺恺的创作不完全是他的主题宏大,他在中国绘画传统如何转型到现代,既保持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点又有当今时代的特征这一点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绘画不仅反映历史,而且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审美,他的展览应该成为一种导向。像周顺恺这样的画家应该大力支持、大力宣传。

      李宝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山画会会长)

      周顺恺是一个思考型、创作型画家,善于取人之长,善于概括和总结。他的肖像画创作简练中求丰富,沉稳中求生动,如《巴金》、《鲁迅》、《朱总司令》,还有历史画《最后的嘱托》都在中国美术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很大荣誉,是现在中国少有的国画人物画、肖像画、历史画的优秀专家,他力避浮躁,不随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左右,不为商品大潮所淹没,钟情于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潜心研究,全力以赴,这在当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马振声(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

      周顺恺是一个从大处着眼的人,在作品构思和意境的营造上追求大情感、大境界的表达,对待艺术他全身心投入,高标准、严要求,求索不止。笔墨应该承载更大的精神力度和新的含量。这与“玩家”的笔墨游戏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他的笔墨语言里,没有任何油滑习气,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落笔肯定而厚重,含蓄而松动。他努力以提炼概括的笔墨,表现尽量丰富的内涵。

      刘曦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读顺恺君之《巴金》等几幅肖像画,使我联想到“内美”“写心”这些古代美学概念,是因为画家着意之处正是对象之内美,画家所写不唯对象之形,而是对象之心、之内质、之神韵,对于巴金来说,就是人生沧桑的淘洗感悟,就是他所说“生之目的”——“丰富的横溢的生命”。我们在静赏此画时感悟到了巴金的感悟,感悟到了巴金的生命,亦即是感悟到了内美,这是由于画家成功地完成了由形及神及心的塑造。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历史人物画《最后的嘱托》是周顺恺于1999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入选于当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这是20世纪将结束之际,中国画历史人物画创作中很重要也很成功的一件作品。

  《最后的嘱托》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周恩来病中清瘦的面容,他的目光与充满关怀的小平做无声的交流。画面上的邓颖超、叶剑英、李先念表情凝重,对他们的刻画表现,加强了画面的真切的历史具体性。

      周顺恺艺术功力深厚扎实,在人物画创作中没有避重就轻,相反他敢于涉险犯难,不仅直取这一沉重的历史画面而且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概括、具体、真实地刻画了人们熟知的革命领袖们的形象,造型严谨、准确、生动。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的线条和水墨淡彩的功能,在生宣纸上勾勒形象,特别着重脸部和手部的细腻深入的表现,其他服饰、道具则相对简略,背景空间不着一笔,使主题突出,尽显中国画计白当黑之特长。

  冯今松(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美术院名誉院长)

      我国大美学家王国维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今观周顺恺人物画作,有可歌可颂之英雄诗篇,有领袖、智者、学人之造像画卷;有表现乡俗民情之随笔写意。而无不情真意切,无矫饰做作之态,有发人三思之妙。笔墨简约而神形俱显,意趣铺陈而天人和鸣,此者何?大家风采也!

      宋玉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周顺恺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画家之一,数十年来,他自觉地担负起人民艺术家的责任,传神写心,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人物画作品。周顺恺注重自身全面素养的修炼,他虚怀若谷,向传统学习,向师友学习,力求中国画笔墨的精益求精。他关注作品意境的创造,其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质朴、厚重、富有思想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先生夫人)

      周顺恺的作品《大匠诗情》,(徐悲鸿、齐白石)两位人物形神兼备、笔墨优雅、线条流畅、结构准确,表现了两位画家的深沉持重和他们亲密的友谊。人物画是中国画创作的难题,周顺恺能画得如此之好,并且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实属佳作。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顺恺作品关注现实,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比较缺乏的。从苏武到杜甫到巴金这一系列人物,再到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周顺恺都能通过笔墨去塑造。艺术除了抒发个人情怀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留下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周顺恺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意识和文化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周顺恺画展作品大尺幅多,小品很少,这表明了他自身的美学趣味,即追求宏大气象,深厚感,从图式的大气到笔墨的沉厚。

      唐允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看了周顺恺的作品感受很深,现在的美术界变化很大,像周顺恺这样多年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在展览中能够拿出这么多大尺幅的分量十足的人物画作品,非常不容易。现在的四川美术界,很难找到一位画家能拿出这么多数量的人物画作品,很多画家已经向市场屈服,去画一些迎合市场的小情小趣的作品。不是说他们不关注现实主义题材,不进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而是因为无论是从思维模式,还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把握,乃至具体的表现手法,他们都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只发生在四川,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现在正处于一种慢慢消失的状态,甚至于一些美术院校的教学,在这方面也已经显得非常薄弱了,有的院校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消失殆尽了。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

  画里激情画外和(图)

   2010-07-19 来源:光明日报

  7月18日,著名画家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在点评李宝林和周顺恺联合创作的《大会师》。当日,重庆画院院长周顺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冯远认为,周顺恺的作品深刻地描述了社会的形态和人生的状态。

  水墨书写光辉人性

  周顺恺中国画今 起展出

  邓妍

  周顺恺回族,1950年生于重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画院、重庆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顺恺作品《苏武》

    晶报讯(记者 邓妍)今日,《周顺恺中国画展览》将在深圳美术馆开展,展出国画家周顺恺的40幅代表作,其中包括画家历年创作的人物画、历史画和少数民族风情画。展期将至3月18日。

    四十余年坚持人物画创作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文化局、深圳报业集团等单位主办。周顺恺是我国著名国画家,现为中国美协理事、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画院院长,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者。从艺四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人物画、历史画的创作。

    展出的作品中包括了一些“熟面孔”。其中周顺恺与老师李宝林于2008年合作的巨幅画作《大会师》展现了恢弘气势,是本次展览中最大的作品,该作品还成为了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纪念邮票。展览中还不乏经典人物画作品,刻画传神的人物画作《巴金》是为巴金先生百年生日祝寿而作。

    在他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最后的嘱托》中,周总理临终时的忧心和期望的眼神,邓小平关切的神态、沉重的心情都跃然纸上。这幅作品曾在第九届全国美展的评选和展出过程中引起广泛关注,关山月先生在观看这幅画时赞赏有加,并将其定为“关山月奖”人物画获奖作品。此外,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东渡黄河》、以及《苏武》、《朱德》、《鲁迅》等作品也都是广为流传的作品。

    以形写神刻画英雄气概

    与如今艺术界喜好以油画来表达历史题材创作不同,周顺恺一直坚持用中国画手法来创作。他认为,油画是通过颜色、造型来表达主题,而中国画则是通过笔墨,通过笔墨的运动这种书写方式,将想要表达的神韵展现出来,这正是中国画的高度。“中国画的笔墨运动与戏曲等舞台艺术有着相似性,是对人物、造型、精神都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因此,他的画作充满了深层次的写实精神。

    历史画创作是个体力活。在每次创作前,周顺恺都要做很多案头工作,查资料、访问当事人,然后进行绘画构思。他每次创作时都希望尽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而在这个过程中,周顺恺最着重用力的就是作品的精神性。“高境界的艺术不是表面张扬的东西,而讲求以形写神。”正如他创作的《东渡黄河》,表达艰苦卓绝斗争的同时衬托出了革命战士的乐观精神。

    周顺恺的人物历史画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他最热衷表现的是英雄题材。他坦言自己是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身上有种英雄主义情结。“社会需要英雄气概,需要美好崇高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一直探索去表达的主题。”他通过画笔,鲜明表达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真情实感。

  一个人的重大历史题材展 周顺恺画展明开幕(图)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10-3-1

  祥云(2003年)周顺恺作

      持续一个多月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深圳巡展”刚闭幕,又一个重大历史题材展登陆深圳——由深圳报业集团参与主办的著名画家周顺恺个人画展明天在深圳美术馆开幕。

      周顺恺是重庆国画院院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者之一。从艺30多年来,他一直以描画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的主旋律作品著称。这次展览展出了他的一批代表作,包括《最后的嘱托》、《巴金》、《苏武》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而展厅中最大的一幅画是周顺恺和他的恩师李宝林合作的《大会师》,长达4.7米,高达2.77米。据悉,这幅画的原作创作于1976年,但原作后来遗失了。深圳观众这次看到的是2008年师徒俩合作重画的作品,尺幅上接近原来的两倍。

      周顺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坦言他们那一辈人都有英雄情结,加上他是部队出身,因此走上历史人物画这条道路可谓水到渠成。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画历史人物要避免脸谱化,他在创作时往往要进行大量调研和采访,将人物摆到特定情景当中去揣摩他们的心理状态。“我希望我的画能表现最美好的精神境界。”

      周顺恺和深圳渊源不浅。1985年,他随重庆国画院来举办过展览。2007年《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画展》举办时他再次来深圳,并从此与这座城市结缘。今年年初在文博会迎春拍卖会上,他还亲自选了一件《大好河山——邓小平画像》前来参拍。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3月18日。

    "传神写心" 是中国画人物画发展的大道

                               ——周顺恺画展引发的思考

  

                                         朱澄整理

      2010年7月18日,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广局和重庆市文联主办的"周顺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画家40余幅大型人物画、历史画.开幕式后,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主持了"周顺恺艺术研讨会"。现将前言,开幕致辞及部分研讨会的学者发言摘编如下:

  

                                  传神写心   发掘内美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周顺恺在人物画创作上的重要特征是蒋兆和先生主张的"传神写心",他的作品不是做笔墨游戏,而是在深刻地在认识人、分析人、研究人的基础上去捕捉人的外形特征和刻划人的内心世界,不仅在意境创造和笔墨技术处理上精心独到,还十分注重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高度。这些与他多年来在艺术信念、美学思想、造型原则和笔墨锤炼诸方面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及各种变化多端的艺术思潮面前不守旧、不追风、不赶浪头,与坚守艺术创作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是分不开的。

     吴长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顺恺继承蒋兆和先生"传神写心"的创作精神,注重人物造型,以"骨法用笔"为原则,注重笔墨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把握住人物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生命的整体关系,在重大题材和历史人物作品的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周顺恺的作品"摄情"为重,刻划人的感情世界,以情动人,深刻地体现了人生状态和社会状态,给人们留下了时代变化和历史记忆。读顺恺先生的历史人物画作品,可以体悟历史,思接千载。在那些不畏困厄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坚韧不拔的爱国领袖、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民大众的艺术形象中,不但突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典型的性格特点,而且显露着昂扬而阳刚的精神气象,渗透着内在的力度。

  

     周顺恺 《铮铮铁骨》中国画

  

  

     周顺恺 《最后的嘱托》中国画

  

      王明明(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什么样的艺术让人感动、让人产生共鸣?是形式、技法还是感情?有些画家往往注重形式、重技法,而忽略了对情感的注入和对生活的体验,就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顺恺兄时刻在关注人类的命运、大众的生活,他的人文情怀产生了他的艺术,他的风格随之而成.他用心去刻划人物,注重人的情与神;他深入传统,从而抓住了中国画的本质.在顺恺的许多作品中能够发现,他在走着艺术的大道,把前辈大师追求的平实、概括、含蓄、厚重、传神继承了下来,在描绘人物的过程中传达了他的情思与追求,他的作品是耐人寻味的.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顺恺在创作上从人的内心深处去挖掘,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比如《最后的嘱托》,人物之间的气息就体现在总理和小平的两双手上面,这把"钥匙" 非常好.画里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画家是作了思考的.《告别三峡》中,人物恋恋不舍自己的家乡,对未来怀着希望的冀盼,这种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读顺恺《巴金》等几副肖像画,使我联想到"内美"、"写心"这些古代美学概念.是因为画家着意之处正是对象之内美,画家所写不唯对象之形,而是对象之心、之内质、之神韵.对于巴金来说,就是人生的淘洗感悟,就是他所说的"生之目的"——"丰富的横溢的生命".我们在静赏此画时感悟到了巴金的感悟、感悟到了巴金的生命、亦即是感悟到了内美,这是由于画家成功地完成了由形及神、及心的塑造.他的用笔与许多画家不一样,"硬线见风骨,涩笔见悲情".我觉得他的用笔是生涩的,不是油腔滑调."涩笔写悲情"体现的是一种情绪,这点是中国人物画特别需要肯定和提倡的.

  

      周顺恺《巴金》中国画  169cm*162cm  2003年

  

       李宝林(河山画会会长):这么多年顺恺历经风雨一路走来,在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道路上坚持到现在相当不容易,他所创作的《巴金》《鲁迅》《苏武》《铮铮铁骨》,还有历史画《最后的嘱托》都在中国美术届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很高荣誉.顺恺是一个思考型、创作型画家,善于取人之长、善于概括和总结,他创作的《铮铮铁骨》和《巴金》都是非常成功之作,真正做到了传神写意. 《铮铮铁骨》人物深刻入微,笔墨生动简练,特别把朱老总铮铮铁骨的气势、朴实厚重的一代将帅气质和人格力量表现得非常准确.而且通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装裱方式,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时代感和形式感. 《巴金》则通过对作家巴金形象的深度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体现了他人物画形象塑造和意境创造的能力.他的画简练中求丰富、沉稳中求生动,力避浮躁,不追波逐流、不为时尚所左右,不为商品大潮所淹没。他钟情于重大题材的创作,潜心研究、全力以赴,这在当今非常难能可贵。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周顺恺在当今的中国画人物画坛是一位颇为少见的具有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精神、并且在人物画领域都有较高艺术成就的画家。他的成绩、他的贡献、他的艺术个性,以及他这几十年的意识经历都会给我们、给中国画坛,尤其给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很多有益的经验。所以,我们研究、探讨周顺恺先生艺术历程和他的作品,重点要落在如何推进中国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上来。周顺恺作为一位画院画家,在承担社会责任上是合格的,起了示范作用。他的笔墨在个性表达方面不同于北派、不同于南派,更不同于东北派。我觉得看他的画有一种巴山蜀水的清新和灵气,他的笔墨、他的人物体现出一种个性,有重庆的特点,他这几十年的从艺经历和对中国画人物画的探讨,是有启迪作用和参考价值的。他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也是中国画人物画应该提倡、鼓励和发扬光大的。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 周顺恺的个案几乎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直至当下的中国主题创作的历史缩影. 顺恺一直坚持他的创作理想,把他所敬仰的英雄主义和社会的崇高感一直作为表现的主要对象.他把几十年来形成的对英雄主义崇高感的描绘,在回归现实的路程中作了种种努力,这里我们看到从《大会师》到《告别三峡》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作为时代主题的代言人, 周顺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往来穿梭,《重庆谈判》和《三峡移民》都表现出了新时代主题创作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画《巴金》、还是画鲁迅等等,即使是肖像性的表现,他也是在主题范围内作了非常精辟的刻画.所以我一直很崇敬周顺恺先生,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现在己经很少有这样的画家去坚守这种社会理想.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中做出时代新的成就, 周顺恺画展应该是我们研究这个艺术问题的一个标本,可以通过他,解惑我们艺术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人物画、肖像画是一个高端的画种,难度很大,也不是一般人能创作的.在西方,好的人物画家也不是很多. 顺恺画历史和现代人物的肖像技巧达到了一个高的水平, 人物的神情塑造得非常成功. 周顺恺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有理想、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现在的社会潮流是一切向钱看,画家的画都投入市场,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顺恺坚持艺术理想这一点非常难得,不只是一、二幅画好,他的写意人物画每件都很认真、画得都很精到, 都很耐看.那样一种集人民和党的利益前途的焦虑、沉重的心情,在画家的笔下,在他创造的历史氛围、形象、表情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我最欣赏周顺恺的《最后的嘱托》,它取材于1975年”四人帮”猖獗、历史危机深重的历史瞬间,周总理在进行最后一次手术前和邓小平谈话的情景.此作品成功之处在于运用艺术概括的手法,简洁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为后来的观众留下了充满壮烈悲情和正义精神的历史一幕.

  

  李松(中国美协编审): 有些画将来一定会留在美术史上,就像《铮铮铁骨》《最后的嘱托》《巴金》《苏武.》我觉得这些作品非常好, 《最后的嘱托》里周恩来同志病重是当时的一个特殊时代的情景,周顺恺为什么在这个事件已过去这么久了还要来创作这幅画?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需要一些勇气的.《重庆谈判》画得很好、很不容易,建议就像王式廓画血衣时思考土改场面,寻找到一把开门的”钥匙”一样,这样就有利于这个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笔墨表现主题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通过这次周顺恺的展览,让我对重庆中国画发展、尤其是重庆画院的历史文脉在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 周顺恺先生毫无疑问是当代重要的人物画家之一,他的创作有两个方面异常突出:一是人物画的肖像画式的艺术处理,二是用什么样的中国笔墨语言来表达主题性创作。他用肖像画来展示其思想,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所以《最后的嘱托》也好、《铮铮铁骨》也好,画面都高度凝练,没有过多的情节安排,主要通过肖像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人物的眼神以及手的刻画。像巴金、徐悲鸿和齐白石的肖像处理都颇见功底,衣着整洁,画面中的题诗和书法是构图的需要,是对画面的丰富。他笔墨的技法借鉴了石涛、虚谷的用笔,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中国画人物画里那种泛书法化的笔墨形态很不一样,正是这种峭拔苦涩的笔墨和他塑造的人物精神的心理形成了内在统一,从而使他的笔墨富有了独特的个性魅力。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就是在人物个性的挖掘上所下的功夫,尤其是通过笔墨形式语言的锻造提炼出人格的魅力。

  

     马振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顺恺是一个从大处着眼的人,在作品构思和意境的营造上追求大感情、大境界的表达,朋友们戏称他是“没有进过美术学院的学院派”。他悟性高、路子正、善思考,比较内向,谨言慎行,关山月曾肯定他坚持的创作方向是正确而坚韧挺拔、苦涩的感觉,这很难得,从他的人生体验到他表现的人物对象、个性,他的笔墨语言都是很好的基础。顺恺的笔墨里没有任何油滑习气,一切都是为表现服务,落笔肯定而厚重、含蓄而松动,以提炼概括的笔墨,表现了尽量丰富的内容。建议顺恺在努力构架自己的笔墨语言的同时注意构图和笔墨的节奏,注意墨要成团块,否则画面容易灰.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