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闻调查》的平衡性原则
摘 要
平衡是媒体的道德责任,是维系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基础,也是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尺。对于调查类节目而言,坚持平衡性原则,将“平衡报道”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维护媒体的权威,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可以说是调查类新闻节目的典范,自节目开播以来,该栏目始终把平衡作为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实现了报道题材的平衡、观点的平衡、报道力度的平衡,以及感性素材与理性素材的平衡,并以其深刻、理性的栏目风格树立了在广大受众中的形象,被誉为对事实调查最为详尽、对问题分析最为透彻的栏目。可以说,无论从新闻实践还是新闻理论方面,《新闻调查》为其他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提供了可靠的范本,在挖掘新闻事实、彰显人文关怀、体现记者的质疑精神和平衡意识等方面为新闻学者研究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平衡性原则 《新闻调查》栏目 题材平衡 客体平衡 道德操守
平衡性报道的内涵与界定
平衡性原则的涵义
平衡报道的理论源自于西方,是西方新闻报道中一项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汉语词典里对“平衡”一词的解释是: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梅尔文·门彻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①]后来,学者又对这一定义进行了完善。综合各家观点,所谓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有三种内涵。首先,平衡不等于中庸,也不是完全平等的对待各种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更不是不辨是非,一团和气,而是媒体为了客观公正的报道失实,有意避开自己的主观倾向,给相关各方平等的发言机会,把正反观点均衡的呈现给受众。其次,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再次,新闻报道的平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衡,它体现在多方面,包括观点的平衡、信息的平衡、报道力度的平衡、题材的平衡等多方面。
显然,对于无冕之王的记者,平衡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平衡是记者的道德操守,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平衡性原则。正如央视著名记者所说,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他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而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性节目遵守平衡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性节目最早源于西方,CBS的《60分》奠定了调查性节目的显著地位,其节目样式——调查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是指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详细的报道。作为一种以揭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报道承担着批判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弊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因此坚持平衡的报道原则,对于调查性节目至关重要。
首先,只有坚持平衡性原则,才能保证公正准确的反映客观事实。新闻的基本属性是真实和新鲜,真实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新闻失实包括局部失实和整体失实,整体失实很容易判断,而局部失实却容易让人们感到迷惑。实践证明,新闻报道的失衡是造成新闻失实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侧面报道、以偏概全。艾丰曾用“杯缸法”来比喻单侧面报道,“有一大缸水,里面溶解有一两白糖。这时如果用勺子舀些尝尝,有些甜味,但不会很甜。而后,你用‘单面浓缩’的方法,把水分蒸发掉,尽量保留原有的糖分,这样浓缩提炼成一杯水了,那杯里仍然溶解有一两白糖。这时你再喝杯里的水会怎样呢?会甜得很!”。艾丰的“杯缸法”生动的指出了媒体工作人员有意识的对新闻素材取舍后带来的危害,同时也告诫人们坚持平衡性原则的重要性。
其次,只有坚持平衡性原则,才能做到倾向性与全面、客观、公正的和谐统一,使人更加信服。新闻报道的平衡是防止新闻偏见的有效途径。所谓倾向性,是指传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立场和观点、情感和态度。由于新闻事实必须经过记者和编辑的选择加工才会呈现给受众,因此每则新闻都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倾向性。正如《纽约时报》拉尔夫所说:“一个绝对平衡的新闻界等于没有新闻界。”面对多种观点,记者有可能让倾向于自己的意见的一方充分享有话语权,此时,平衡性原则就会对记者起到约束作用,它会提醒记者让每一方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这样就避免了记者的个人情感过多的干涉新闻报道,受众也就会看到客观公正的新闻事实。
再次,坚持平衡性原则,才能树立媒体良好的公信力。所谓媒体的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通过媒体一段时间的报道、宣传表现出来。报道的平衡性原则就是一把至关重要的标尺,坚持平衡性原则,媒体才会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长此以往,才会赢得受众的青睐。很难想像一个报道失衡的媒体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新闻调查》栏目简介
《新闻调查》可以说是中国调查性新闻报道的佼佼者,它在借鉴了美国CBS《60分钟》的基础上,以探索事实真相为目标,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自1996年5月开播以来,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央视品牌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 故事性、调查性, 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 《新闻调查》是首个标榜以记者的调查行为和采访活动来完成节目的栏目。它的基础是事实,方法是调查,立意是记录时代变迁、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选材上从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处着眼,风格上努力保持客观、真实、冷静,手法上力图实现多层次地揭示问题,坚持“ 事件与理性结合”的原则,就成为《新闻调查》15年来所一直遵循的方针与努力的方向。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新闻调查》注重研究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探索适合平民百姓理解的表达方式,采用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度,为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调查》栏目应遵守平衡性原则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提出,调查性记者的专业精神包括冷静、客观、平衡、深入、质疑、精致、人文。该栏目对记者又有特别的要求: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②]可见,平衡性原则是《新闻调查》栏目的每一个记者应该遵守的准则。新闻调查现任制片人张洁在2004年11月在华商报社新闻培训营讲座中的讲话中表达了自己对平衡原则的看法: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追求者,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我们不可能指望我们的报道能够消除世间的阴暗面,邪恶事件还是会不断出现。我们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只能是希望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报道中,就是一种平衡思想和原则的运用。所以新闻调查的节目中,总是如实再现记者的调查经过,哪怕被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或者东躲西藏,它只是希望给观众传达一种信息:我们的采访绝对不是偏听偏信,而是竭力采访到事件涉及的方方面面。
平衡性原则在《新闻调查》栏目中的具体表现
报道题材的平衡
报道题材的平衡, 体现在揭露性题材和非揭露性题材的平衡。通常在我们看来,调查性节目所偏中的内容应该是揭黑曝光类题材,然而对《新闻调查》一年的52期节目所涉及的题材分类汇总后,发现该栏目中揭黑露类题材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而非揭露性题材占据了节目内容的大部分,在研究的节目总数中占一半以上,分别涉及到艾滋病人、新生代农民工、灾区人民、被拆迁者的利益、病人的医疗费、交通事故中受害者的权力等等。
美国新闻界有句名言:“人咬狗是新闻, 狗咬人不是新闻;反常的是新闻,正常的不是新闻。”在高度商业化的媒体社会里,用尽一切手段吸引受众、追求眼球效应是许多媒体的生存之道。从新闻的价值要素来说,这些题材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在时新性、趣味性上似乎不会引来太多的关注,该栏目的收视率也不会屡创新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普通事件反映出来的每一个问题都切切实实关系到了国计民生,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利益攸关,传递着被社会忽视在某个角落的人群的声音。同时,《新闻调查》作为调查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突破了揭露黑幕的常规思路,而是凭借理性、深入、平衡的风格,抓住全社会的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人们解疑释惑,寻找社会弊病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把某个人搞的臭名昭著,而是为了唤起其他人的警惕,吸取教训防患未然,以提高国民素质,让各界更好的落实党的方针政策。[③]
观点的平衡
观点的平衡是指在报道中给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以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常会遇见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们尚不能认清某些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会存在涉及矛盾各方的事件,比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者当事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或者事物本身就存在是与非的争论,此时媒体不能武断的下结论,要从不同的角度理性的看待问题,让各方都有充分表达观点的权利,并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找到相关人士将事件客观完整的呈现出来,让专家、权力机构以及受众去评说,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新闻调查》在实现观点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曾经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赞誉的节目《天价住院费》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天价住院费》是《新闻调查》2005年11月23日首播的一期节目,主要围绕已故患者翁文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元,平均每天花费2万元一事进行深入调查,这期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期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新闻调查》的记者在报道时实现了观点的平衡。首先,记者在报道中让涉及事件的各方说话。在本期节目的调查过程中,记者按照获得的信息先后找到当事各方,采访了翁文辉的老伴,大儿子,二儿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ICU)主任,ICU护士长,输血科主任,纪检委书记,物价科科长,副院长;翁文辉的主治医生等等。通过对各方的采访,将事件的过程完整展现在受众面前,并设置几个核心问题依次取证,比如,医院为什么对病人用了导致病人过敏的药物?为什么患者病逝后还有检查费用
等等,相关各方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见,记者尽可能的让各方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较好的实现了观点的平衡。
其次,给对立方解释的机会。翁家作为受害方本应该为人们同所情,相信记者和受众也更相信受害方的观点,因此希望看到受害人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理由,面对这种天然的倾向性,《新闻调查》的记者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即使知道医院侵害了翁文辉的合法权益,也为哈二医院提供了充足的反驳机会,于是我们听到了医院心外科ICU主任余玲范,ICU护士长郭小霞,输血科主任丁巾,专项调查组组长、医院纪检委书记杨慧,调查经办人、物价科科长高松,副院长谭文华等各自的观点和解释。
再次,听局外人的声音。真理总是在争论中越辩越明,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事实,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对于事件中存在争议的关键问题有必要找到局外人,比如专家、学者等,让他做出自己的判断。《天价住院费》中,记者最终采访到了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马育光。从他们口中得到“我觉得这个是创造了中国之最”“ 这样的收费,我觉得不是我们老百姓所能认可的,作为我们同行,我们觉得也很惊讶。”等评价。这正是记者平衡意识的体现。
报道力度的平衡
报道力度的平衡主要表现在报道的质和量上,一个负责任的公正媒体,要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要考虑到所报道的内容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在新闻报道的时机、数量以及质量上都要有所控制。作为调查性报道,一味的揭黑不一定是好事,如果一味的披露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只能让受众产生恐慌心理,而对社会正面信息的报道,可以让受众通过鉴别与思考做出更合理的判断,这样的报道才能为受众提供全面的服务。作为职业的媒体人,我们不可能消除社会中的阴暗面,邪恶与丑陋会不断涌现,我们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希望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一种平衡思想的运用。为了在报道力度上体现平衡,《新闻调查》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从报道的量上来说,《新闻调查》并没有把负面报道集中于一段时间,而是让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交替出现在各期节目中,这样使受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从报道的质上来说,首先,《新闻调查》的记者总是尽可能地展现记者求证的过程。《新闻调查》栏目的策划、编导刘春说; “记者调查的过程是我们展示的重点, 做好了会比事件本身的过程更精彩, 因为事实是比较固定的, 而我们的调查则可以成为一个很有魅力的过程。”以《张润栓的年关》为例,这是一期反映农民工讨薪问题的节目,一笔200万元的欠款8年未还,经记者调查法院已经做出了判决,但一直没有执行,于是,柴静到法院找到了法官,但法官说采访他必须经过新闻中心的同意。柴静只好去了新闻中心,然而等到快下班的时候,新闻中心的主任告诉她,法官出差了。在这期间,新闻中心主任用手挡住镜头拒绝采访,法院院长挂断电话故意回避记者,他们的态度显然已经反映出他们对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没有更充足的证据证明之前柴静没有罢休。她继续艰难地寻找知情的人。终于在她临上飞机前,一位法院的工作人员愿意以真实的身份出镜接受采访,证明他曾亲眼见到有关领导的批示,要求将已强制执行的款项返还交通局。柴静说,对于这些拒绝采访的人,必须把他们的态度在节目中呈现出来,因为这些人的观点对于节目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平衡的意识。其次,《新闻调查》的记者在节目中始终让证据证明一切。正如柴静在采访时所说,主观感觉是很脆弱的,充分的证据才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从各种途径寻找新闻源,为每一个真相提供充足的证据。以《命运的琴弦》为例,这是一期揭露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类招生黑幕的节目,举报人是评审之一——宋飞。然而在节目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记者对宋飞和考生的采访,没有招生办公室和其他评委的声音,这样的做法似乎会引起争议。可是结果却不然,报道让记者在采访中代替了对方的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对宋飞的判断提出了质疑。在记者的要求下,宋飞提供了招生过程的的录像带,这是最好的证据,记者又想方设法对证据做了可能的检验,先是找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器乐系系主任赵寒阳,他的判断和宋飞的完全一致,“肯定是评委串了分”,赵寒阳的结论让《新闻调查》的记者底气十足,但是考虑到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的竞争关系,出于谨慎,记者又找到了中立的第三方——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授林心铭,这使宋飞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她的结论一次次得到证实。然而记者的努力查证并没有就此结束,片子的结尾以字幕的形式展示了院方的态度:院方对考试结果做出重新认定,这三个落榜的学生都收到了文化考试的通知书。记者把这个决定放在片尾,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为记者的调查结果加上了最坚实的一道防线。
感性素材与理性素材的平衡
感性素材包括图片、语言、声音、文字等,理性素材包括国家政策法规、文件通知、科研成果、发票单据等等。新闻报道中如果只有感性素材,看上去就会空洞、没有内涵,也不会有很强的说服力,相反,如果只有理性素材,就会让人们觉得单调无味、没有吸引力,因此,新闻报道必须让感性素材和理性素材相得益彰,实现二者的平衡。《新闻调查》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新闻调查》中揭露性报道的画面反映了许多社会中的阴暗面,该栏目曾经播出一期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节目——《拷问食品安全》,在节目的画面中,有屠宰场恶劣的生产环境、火腿肠肮脏的卫生条件、不负责任的监管部门,以及不合格的牛奶和食品添加剂等,这些感性素材真实生动,在揭示假冒伪劣产品商品泛滥、突出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画面很容易导致受众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偏激情绪,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感性素材,报道就会显得毫无深度,也不会引导受众理性的认识问题。《新闻调查》的记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选择这些画面的同时,收集了许多信息作为理性素材添加进报道。比如,记者在报道中解释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危机,并用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柠檬市场理论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指出虽然卫生部门要求上海对入境的生肉进行检查,但是相关部门敷衍了事,紧接着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是质监部门2000年推出的产品质量免检制度。节目的结尾提到了公民在面临食品安全事件时是否进行举报这一问题,报道中引用了《食品安全法》对于公民举报的保护性的规定。这些理性素材加入节目中,让受众觉得报道丰满厚重,增加了报道的深度,实现了感性素材与理性素材的平衡。同时,这也对不法商家起到了警示作用,增强了受众的消费信心,消除心中的疑虑。
《新闻调查》平衡性原则对同类节目具有借鉴意义
正是因为《新闻调查》栏目对平衡性原则的遵守,使它成为央视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调查类节目肩负着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报道中,必须以平衡的方式来矫正现实中的不平衡现象,不仅要报道好的方面,更要报道存在问题的方面;不仅要关注强势群体,对弱势阶层也同样给与关怀,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毋庸置疑,《新闻调查》是新闻报道平衡性原则的践行者,对同类节目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重新闻采访的客体平衡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尊重受众的表达权,平等的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如果记者只采访当事人的一方或者其中的几方,就会造成新闻的严重失实,同时也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采访有利益冲突的双方,记者必须排除主观偏见,让各方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尤其要给被批评者申辩的机会,尽可能多的采访到与事件相关的各方言论,将新闻事实最大程度的展现给受众,让受众自己去判断。比如在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采访中,记者要理性思考,采取更加科学的态度,用事实说话,既要听取民工的“倾诉”,又要让老板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民工拖欠问题责任不一定在于承包方,有时候关键责任在于开发商。
合理协调“主我”与“客我”的矛盾
从心理学的角度,“任何人都不是自我的实体,而是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一种双重结构,它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层面。所谓主我就是个体对所接受的社会态度做出的反应,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和态度。所谓客我即个体所采取的社会态度与行动力量,是个体所在的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内化形式。[④]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记者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一颗悲天悯人的情怀,因此,在采访或报道时,难免会掺杂自己的情绪,引导受众产生认同,这就存在主我与客我是否一致的问题。比如,在采访违法分子时,尽管他已经罪行累累,而此时记者出于悲悯之心,“主我”很有可能会让他掩饰事实,但对于“客我”而言,把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维护社会的公正是每一个记者的责任。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必须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能将主观情感关注与采访之中,公正客观的还原事实,真正做到“主我”与“客我”的平衡。
避免报道的片面化
报道的片面化会导致新闻事实的缺失,当下媒体环境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在报道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时,只是一味的报道当地的现代化企业、高楼大厦、农民们宽裕的生活水平,目的是突出当地农村形势一片大好,殊不知,这并不代表农村的全部,大好的形势背后依然存在不和谐的因素,许多破旧的平房、贫穷的乞丐被忽视在了无人问津的角落。用样,在对好人好事的报道中,许多媒体也犯了片面化的错误,新闻报道中的先进人物往往会被渲染成不顾自己的父母子女、为了他人利益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这样一个近乎“完人、圣人”的形象显然已经让人感觉失去了真实性,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会让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更远,还会让新闻报道失去厚重感。
保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在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任务,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也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严格要求的重要性,一个新闻职业人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平衡是媒体的道德责任,对于调查性报道而言,平衡更是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精神, 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前提, 也是衡量舆论监督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同时,调查类节目只有将“报道平衡”提升到一个高度, 将事实的本来面目还原给受众,才能保证调查类新闻节目的权威,进而保障媒体继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调查类节目应借鉴《新闻调查》栏目对记者的要求,调查记者必须是勇于质疑的, 具备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必须有深入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调查记者要具备平衡的意识,让事件的不同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平衡的心态会让记者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促使社会对事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对揭示事实真相、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结语
总之,平衡性原则对于调查类节目至关重要,是否遵守平衡性原则已经成为衡量调查类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新闻调查》栏目在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践行了这一原则,也对同类节目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调查类节目必须独辟蹊径,在追求真实、新鲜的同时,致力于传达公平公正、信源多样的信息,力求把新闻事实呈现给受众,从而引导受众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机械的让受众接受某种观点。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媒体承担着传递新闻事实、引导舆论的重要的责任,可以说,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动员力量和干预力量,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让媒体理性干预现实,才能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①]谌达军.平衡报道兴起的社会动因. 军事记者 ,2008年4月
[②]李正善.《试论舆论监督报道的平衡原则》《今传媒》,2005年12期
[③]刘存宽.解读<新闻调查>.《电视研究》,2011年9月
[④]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246~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