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伦理

田策 原创 | 2011-05-24 19:57 | 收藏 | 投票

  

  摘要: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新闻手段,是通过可视形象来报道新闻的,在宣传工作中,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兼有政治鼓动、事实说服和艺术感染的作用,是一种独特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摄影和视频图像可以揭示伟大的真理,揭露违法行为,激发读者的兴趣,通过世界人民理解的语言连接人们的视觉。但是,如果照片被无情地侵入或操纵,还可以造成很大的伤害。【1】近几年,有违摄影伦理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们对新闻伦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说:“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2】一图胜千言,图片对受众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要远远大于文字,因此对新闻摄影领域的新闻伦理研究也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摄影伦理 违规原因 违规案例 制度操守 解决措施

  伦理,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事物的条理。《礼记·礼乐》:“乐者,通伦理者也。“郑玄注:”伦,犹类也;理,分也。“亦指安排有条理。”二、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礼记·礼乐》:“乐者,通伦理者也。”【3】新闻工作者伦理学,即一种职业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工作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新闻工作者在职业实践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媒体、个人与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道德规范,造就广大新闻工作者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新人的规律的科学。其中心内容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摄影记者也必须遵守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道德规范。

  随着时代的进步,受众的需要也在不断改变,对报纸、网络等媒体也有了新的需求,精彩而诱人的图片才会吸引人们对新闻的注意。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各大报纸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纷纷开始强调新闻图片的重要作用,求新、求奇、求特是他们制胜的法宝。作为图片采集者——摄影记者的任务也就不言而喻,有的摄影记者为了想方设法搞到“精彩”的图片,忽视了摄影伦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图片大肆篡改,于是就出现了辛普森等事件。其次,我国新闻媒体缺乏人文关怀,没有真正做到尊重人、关怀人,没有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许多人的个人隐私往往成为摄影记者追逐的对象,灾难事件中的血腥与悲情往往更容易被摄影记者所关注。普利策奖获得者约翰·卡普兰对那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拍摄方法嗤之以鼻:“很多成功的摄影家只是把拍摄对象作为实现自己的野心的工具,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或者对人有同情。”再次,我国媒体队伍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忽视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不合法的偷拍等行为明显违背了摄影伦理规范,美国俄勒岗州, 波特兰市《波特兰人报》社(Oregonian,Portland City,Oregon)摄影记者 / 图片编辑班加明·巴林克(Benjamin Brink)说过:“我发现中国的很多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会从被拍摄的对象或人物那里得到“红包”,而且还可以让工作和这种额外利益互不干扰。但是在美国,摄影师只从所属的单位拿工资,而且我们通常认为“红包”对于新闻来讲是矛盾的,它会直接影响新闻的纯度和质量,所以付钱让我们报道是绝对行不通的。”【4】但在中国,这往往成为一种通病。此外,数字化的多项先进功能为新闻提供了大量使用的空间,对新闻照片进行后期加工和修改,各种摄影特技几乎版随着摄影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摄影的进步而发展。但是,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后期技术的方便、快捷、精确的特点也使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着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双重考验。

  新闻伦理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道德现象,在新闻摄影领域,有违伦理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有违职业道德的新闻摄影、有违社会道德的新闻摄影、有违法律原则的新闻摄影;从地域上看,中外各国普遍存在。下面我主要就三种违背摄影伦理的行为进行分析。

  一、        摄影记者利用摄影特技对照片进行篡改

                 
  《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Brian Walski),他对伊拉克前线新闻照片的篡改在世界范围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时报派驻伊拉克前线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2003年3月30日传回一组英军士兵和伊平民的照片,这些照片让图片编辑激动不已,这是些足以竞争普利策奖的照片,时报将其刊登在头版。这张照片同时被发往时报所属的论坛报系的其他报社,哈特福德报Hartford Courant ,芝加哥论坛报the chicago tribune都采用了这张照片,哈特福德报还将这张照片放到了头版。 哈特福德报的一位雇员无意间发现了这张照片的蹊跷——背景有些人是重复的,照片在电脑上放大到6倍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惊呼起来:“这是一张合成照片!”英国士兵用枪指向平民的影像和一个抱着孩子从人群走出的男人的影像被合成在一张照片里。仍然在前线的布莱恩沃斯基承认,他合成了照片,目的是为了改进构图。2003年4月1日,早晨八点半,时报在其网站上刊登更正,并作出开除布莱恩沃斯基的决定。互联网上关于这一事件报道,争论十分激烈,相关评论长达几页,它让新闻摄影从业者惊出一身冷汗,但是人们必须面对这样几个事实:一张久负盛名的报纸,一位向来兢兢业业的摄影记者,一张数字合成的前线照片。

  在《洛杉矶时报》工作了四年半,其摄影水平毋庸置疑,因此《洛杉矶时报》也专门派遣他作为战地记者前往伊拉克。被派遣到伊拉克以后,沃斯基拍到了很多精彩的照片,被《洛杉矶时报》和其他报纸广泛使用。从合成的照片不难看出,这张照片明显比原来那两张更加完美,但是他在迈向完美的过程中走出了错误的一步。然而,无论是读者或是他的雇主,并不会因为他追求图片质量的动机而原谅他作假。被解雇后,沃斯基或许会从教训中站起来,继续找一份工作,但是他以后再也不可能做新闻摄影记者了,一次愚蠢的行为玷污了他的声誉和信用,也断送了他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大好前程。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寻求真实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摄影记者应该以摄取真实的新闻图片为己任。无论是为了完美,还是追求创新,按照摄影记者的主观意图随意篡改图片都是有悖新闻摄影伦理的。因为这种行为不仅让假照片进入了受众的视野,更严重的是它迷惑了受众。

  二、        灾难性新闻中照片的拍摄

  在灾难性事件余波未平的危急时刻摄影记者应该明确一点,人性人道永远高于新闻摄影的职业价值。然而许多记者为了强拍照片,在成绩面前,他们往往失去了理智;在灾难与血腥面前,往往失去了做人的原则,我敢说,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职业,他肯定不会置之不理。记者先而为人,次而为记者。倘若此时已有人救援,那么可以拍摄;倘若摄影记者是只身在此,那么救援责无旁贷。

  2006年4月11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是一则山西省灾难性的图片新闻,这张彩色的图片约占了半个版面,照片给出的是一个特写镜头:一具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的两只脚突兀而醒目的伸在外面,脚底朝向读者。照片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一名遇难者被压在废墟下,只露着两只脚。据他的妻子说,爆炸前,它正和四五个人在家里玩儿牌。昨日凌晨2是25分左右,山西省原平市轩岗煤电公司职工医院一闲置车库发生爆炸,截止记者10月23日发稿时,现场已发现27人死亡······而报纸内页的文字报道也配了一张新闻图片:画面的远景是一栋被炸垮了一半的五层楼房,重晶石背对着镜头的十几个清理爆炸现场的工人,近景则是乱七八糟的房屋碎片。

  无独有偶,汶川地震中,摄影记者为了获得吸引人的照片甚至影响了救援人员的营救。一个然人无法释怀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在电视直播的画面里,废墟中发现了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大爷,这时,一个救援人员挡住了摄像机镜头,现场女主持对他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都说还是救人要紧,而主持人坚持说:“只要5分钟就好。”此时,幸存者身体上方正有一块残存的预制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救援人员要求先把它搬开再说,没想到主持人的回答竟然是“不用,就保持那样别动。”接着转过身来继续对着镜头播报。这样的报道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汶川大地震给所有参与采访的新闻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当回味那段生离死别,总会产生许多遗憾,在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在大量信息汹涌而至的时刻,在采访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新闻摄影中的选择性拍摄至关重要。

  在《身体恐怖:新闻摄影·灾难与战争》一文中,约翰·泰勒别出心裁的研究了新闻照片里的特别令人害怕的身体。例如:一个血淋淋的身体、一具腐烂的尸体、一句吊死的身体等等。在西方的新闻报道实践中,新闻照片如何表现“身体恐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米歇尔·亨宁指出:“摄影是把个体建构出不同的意义。”毫无疑问,新闻照片里那些流血的身体、腐烂的肢体,也同样被新闻摄影者建构成了某种“社会对象”。【6】

  《南都》的头版新闻照片,无疑是一个负面的典型,在两张灾难新闻照片中,《南都》的头版为什么会采用“脚“的特写这一张,而不是”破损楼房“那一张呢?也许,编辑会说前者更清晰。更富视觉冲击力。但是,他们在选择灾难新闻照片时,其眼界不应该只是以新闻照片的技术效果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考虑照片发表之后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其实,他们非常看重照片发表之后的社会效果,只不过,他们所考虑的主要是一种社会私利,即采用”身体恐怖“照片来刺激更多的的读者购买,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在《南都》这张头版新闻照片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市场的手“起着推动作用。从传播效果来看,灾难新闻照片中的“身体恐怖”无疑是一种视觉暴力,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纳评价说:“通过暴力培养起来的文化,需要更大的暴力剂量才能震住,然而,大众文化的这种大剂量的暴力制造了趋于恐惧的心态。”【7】

  三、摆拍在摄影过程中的滥用

  所谓“摆拍”,是指: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情节,让被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8】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摄影记者同时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其作品在灯光、画面、以及构图方面有很好的视觉冲击力。而随着摆拍的泛滥,许多摄影记者已经丧失了初衷,迷失了摄影的目的,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在理论上,“造假”与“摆拍”的问题,实质上是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问题。

  2008年8月6日,台风麦莎登陆浙江,有位摄影记者拍下一位姑娘在齐腰深的水里用IC卡打电话的照片,图片说明为:8月6日下午3时,在镇里一家电脑公司上班的陈晓燕给公司打电话,请求延长假期。应该说那次记者采访很辛苦,这张照片也很有“冲击力”,但照片存在疑点:首先,按常理推,年轻的上班族陈晓燕应该有手机如果给公司打电话,不需要淌着与腰齐深的水去给公司打电话;其次,台风来临在当地早有预报,陈在当地电脑公司上班,一般来说,她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再给公司请假:再次,陈晓燕一只手在电话键盘上,脸向外看,嘴一动不动,动作表情僵硬,摆布痕迹明显。并且,该照片放大后,发现一个重要细节:在陈晓燕正打的公用电话中,没有插入电话卡。

  很显然,这位记者在拍照片时采用了摆拍,严重违背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其“聪明”被我们识破后,我们会认为这位记者根本没有深入灾区,完全靠数码技术手段完成任务,而没有坚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准则。

  规避新闻摄影伦理事件,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般来说,多数媒体都遵循《华盛顿邮报》:“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可以对锐度和对比度做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和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也可以“通过加光或者减光改变图片的技术质量,可以使用数码技术修补照片中由于过多的灰尘和其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图片缺失”。【9】为了避免利益的诱惑,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国家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加快对摄影伦理的研究,对有违新闻摄影伦理的行为做出相应制裁;提高图片编辑人员的素质,使其更好的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以及辨别图片真伪的能力,让有违伦理的图片丧失生存土壤。

  

田策 的近期作品

每日关注 更多
田策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