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从文言来看乾卦六爻
潜龙是什么状态
下面我们通过文言,来具体学习乾卦的爻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
这一段是文言对乾卦初九爻辞的注释。我们已经反复谈论过《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六爻之间的关系。初九是第一爻,是事情的起点。对于人,初九就像是人的婴幼儿阶段。尽管婴幼儿是纯阳之体,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然而在此阶段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因此我们要明白,初九是事物发起的初始阶段,所以称之为潜龙,因而无用。
比如说开公司,就必须先到工商局和其它地方办理相应的手续,在还未领到执照前就是处于潜龙的状态,就不能随便进行商务活动,否则就可能触犯相关的法律。潜龙勿用之时,是不能拔苗助长的。但是,我们说潜龙勿用,并不等于它就没有存在的资格。比如人在儿童阶段,是学修的时期,是学养的时期,但并不是说人就不要这个阶段了。
“龙德而隐者也”,就算是一条龙,处在起始的阶段时,也只有隐,不能锋芒毕露,否则易被折其锋芒。“不易乎世”,不要轻言什么改朝换代,或是随意议论天下局面如何。这时你是没有资格谈论这类问题的,只能是现现成成地接受社会对你的教育,只能接受现实社会对你的这么一种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有所举措。“不成乎名”,当你处在潜龙状态的时候,还只是一种潜在性,还不具有过程,无德无功,更何以谈论功名呢?现在有些人自己功夫都没有,成绩也没有,就急于炒作出名。处于初九状态就想一夜成名,往往都是预后不良。
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做到“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遁,隐遁。古代很多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看破红尘,隐居山林,的确是“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三国诸葛亮隐居隆中,号卧龙,卧龙亦即潜龙。庞统号凤雏,就是翅膀还未长全的凤凰,都表明自己还不能翱翔于天,都是处在潜龙初九的状态。
“不见是而无闷”,见者,现也。如何使理想和现实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是需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决。我们随时都见到社会上诸多不平之事,东、西方不平衡,富人和穷人之间不平衡,掌权者与无权者之间不平衡等等。这里最关键的是不见﹑不现。我以前常说要锻炼顺心法、顺眼法、顺耳法,如果能炼通此三法,肯定就能高明。一般人稍有不平之心,就会很容易地陷入麻烦之中。所以要真正做到“不见是而无闷”,是需要极高修养的,要善于洞察社会时事,熟悉世间的人情冷暖。
顺心法、顺眼法、顺耳法
战国时赵国的廉颇,官拜上将军,长平之战初期率四十余万大军与秦国白起对垒,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利优势坚守不出,历时三载白起都无任何办法。后来,白起对赵国使反间计,并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孝成王中计,遂强使“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于是赵国大败,四十余万赵军被坑杀于长平地区。赵孝成王甚为惶恐,又重新任用廉颇为大将军,其时赵国上下已无壮年之兵,只剩下一些娃娃兵,幸好诸侯出兵相助,而且秦国也因长平之战损失过大而退兵,使赵国暂时避免了亡国的命运。
就在廉颇大起大落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事情。当其为上将军的时候,门庭若市,门人云集,而当其被罢免后,门人全部跑掉了。然而,当其又被恢复军职后,这些门人又重新投入其门下。廉颇甚为光火,觉得这些门人如此不要脸面,可是门人不以为耻,并振振有词地说:“老将军怎么犯糊涂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当你有权有势的时候,我们自然要来依附于你,以求养家糊口进而封妻荫子;当你无权无势的时候,我们自然要离你而去,要另寻谋生之道,莫非你还养得起我们吗?现在你官复原职,我们自当又回来依附于你,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无端对我们加以指责?”一番话把廉颇听得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人情世故本是如此,做人就要去习惯它,要炼就顺心法、顺眼法、顺耳法,这三法炼通了,就能使自己有如铜墙铁壁,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顺了心,对社会尤其是对人,才能有真正的认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什么人又该怎么用,等等,久而久之,功夫也就出来了。
以前四川有位好好先生李宗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了一本书,名叫《厚黑学》,就指出做人脸皮要厚,心要黑,其实是以讥讽的态度来对待此事的。实际上此人是一个极其厚道之人,此书是愤世嫉俗之言。只有在红尘之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才能达到“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火候,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中所蕴涵的真功夫。
《过秦论》的作者贾谊,为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极富有才名,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任大中大夫。由于他在朝廷上力主革除政治弊端,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苏东坡曾批评贾谊是“才有余而识不足”。实际历史上很多风流才子,都是意气过重,虽然有极高的才学,但是往往见识不够,气量不足,总认为自己如果坐在某一位置上会如何如何,但始终不能成什么大事,因此忧郁成疾,在精神上或是行为上出格,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所以,当我们看到“潜龙勿用”时,应该明白其中包含了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当我们不为人知、不为人识时的时候,又该如何做;当时局不利的时候,又该如何做。
所以我们要“乐则行之,忧则违之”,高兴时做事,不高兴时就不要去做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自己要善于处理各种事情和关系。该如何去做就如何去做,要随缘,不能对未来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要动不动就想做什么事,也不要动不动就准备做什么大事。这就是“潜龙勿用”的根本原则。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往往就是韬光养晦的政策,实际上用的就是“潜龙勿用”的道理。
“潜龙勿用”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自己还不具备相应的实力。《易经》每一卦由上卦和下卦组成,初九为下卦之下,处于最底层,那还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哪怕处在最下层,也能立于不败之地。这里就是告诉我们必须要“安其位”。《易经》里面非常看重“位”的关系。既然是初九,下卦之下,就要安其位,不能去越位,越位则凶。所以必须知位,知位才能守位,安位则吉,不安位则凶。
龙德与君子之德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乾卦九二的爻辞。文言的原文如下: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龙德而正中者也”。九二在乾卦里面是处于下卦之中,纯阳之爻居于中位,得中正之道。从比喻的角度出发,九二就相当于一方小诸侯,或是现在的市长﹑县长一类,晋升为领导层面的人物,是以龙德而正中者也,是指九二爻处于下卦之中,是一个非常吉利的位子。
既然处在这样一种位置,君子又该如何去做呢?就是要“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平常,中庸,庄子在《齐物论》中就说“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人们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儒家学说讲究仁义忠信之道,作为君子要有仁义礼智信。这个信,是我们在社会之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言而无信,行而无信,那会是很可悲的。
我这一辈子就不喜欢和那些无信之人打交道,无信就失去了双方交往的可能。所以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根本的基础。作为一个领导者,或是企业的负责人,是教化一方的角色。他的言行必须有信,并且还要谨慎。儒家常说要慎独,所以面对信,或者是自己的种种作为,要不妄言,不乱开空头支票,不得罪人,不惹麻烦,同时还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在基层的,若能将此做好,那真可谓是善莫大焉,而无不利。
“闲邪存其诚”。赋闲于家,心闲于事,就一定要做好“诚意”的功夫。我们思维之中,每当念头的阀门一打开,就会或善或恶,或光明或阴暗。我们需要在脑门上安置一名警察,随时把善的保留,对于恶的一定要让它靠边站,把诚留在我们的思维之中。在论述《通书》的时候,我们曾反反复复地谈论了这个“诚”,大家可以自己去参看一下。
“善世而不伐”。善世,一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不要做对不起社会和大众的事情,要多做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要有所建树。特别是有了一点权利的人,更是要多做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事。“不伐”,在中国古代,不管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易经》等等,都非常强调不自伐,就是不要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对国家和人民有了一点点成绩就要翘尾巴,给自己歌功颂德。有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往往是有点成绩就要官要名要利,结果反而身陷麻烦之中。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才能“德博而化”,看起来是吃了点亏,但实际上是可以养德,不去过多地贪名贪利,其实反而可以得到大名大利。这种大名大利就是德。九二是阴位,就有坤卦的力量在暗中发生作用。正所谓厚德载物,才能德博而化;自己以身作则,就可以教化一方。
古时一个县衙门里面没有几个人,检查一个县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无非就是看山清不清﹑水秀不秀﹑街上有多少要饭的﹑监狱里面的犯人多不多,学校里读圣贤书的学生多不多,等等,就这么几个简单的硬性指标。如果能德博而化,那么你所治理的地方自然会有良好的成效;反之,德薄甚至无德,就肯定不可能教化一方,安定一方。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德,君子之德,君王之德。九二与九五相呼应,其义理最适合拥有一方权力的人去体会、理解并运用。它指出了君子以身作则的原则。
保持一个警醒之心
下面我们通过文言来学习乾卦九三的爻辞。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三在乾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爻,通过对九三文言的学习,就可以对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对如何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君子进德修业”,作为君子,就必须进德修业。进德,儒家是指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一套至今并没有过时,现在我们仍然需要仁义礼智信。进德是内在的,修业是外在的,把仁义礼智信用来滋养自己的身心是进德,用来改造周边的环境是修业,使自己内外和谐,内外兼顾,内外兼具。
“忠信,所以进德也”。忠,是一种责任,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责任感,非愚忠。信,是在社会人事实践之中相处的基础。我们对自己的目标﹑理念要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能称之为忠,不能履行这种责任感就不能称之为信。只有做到忠和信,才能谈得上进德,进入道德之门。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并非仅仅局限于我们现在常说的语言学中的那种修辞手法。语言的根基是在哪里呢?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在我们思维活动的过程之中,是在我们自己喜怒哀乐的性情的具体承载之中。《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有的人心胸开阔,有的人心胸狭窄,有的人心地光明,有的人心地阴暗,有的人很容易相信别人,有的人天天都在怀疑人,有的人慷慨大方,有的人一毛不拔,这些都是性,都是个人的秉性。秉性不一样,人就不一样。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都要通过“修辞立其诚”。修辞,就是要对自己语言的根基,也就是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修养﹑修炼,把自己精神上﹑性情上的杂质清理出去,还自己一个晴朗的﹑干净的﹑无污染的精神本体,进而才能“立其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修辞立其诚”也可说成是修养﹑修炼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业为外,德为内。我们“立其诚”,并不仅仅只是落实在自己内心,还要为社会作表率,要通过自己的修炼,把自己的仁义礼智信这一整套理念,向周围推而广之,从而影响一方,教化一方。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我们有的人,是时节因缘到了,但不知去至之,达到这个目标;时节因缘已过,不知终之,不知结束,还在那里胡搞,这样都是很麻烦的。至,在中国古代思想里,特别是在易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由生到死的过程,由弱到强再到衰再到亡的过程。“知至”就是要我们明白事物的这么一个因果性,对这个因果还要在时间上﹑空间上、形势上加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智者,关键在于能不能够“知几”,能不能够“知至”;一个人是不是行者﹑真正的实践家,关键是看他能不能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这两句是对智者和行者最好的定义和表达。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国家大势如何?国际大势如何?国家当务之急是什么?哪些事情该办?哪些事情该结束?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市场状况如何?哪些项目的市场前景看好?哪些项目的市场前景看淡?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举一反三,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决断。如果知至而不去至,一旦机会来临,你就把握不住;知终而不终之,事情该结束而未结束,就会反受其祸。虽然这两句话用字并不多,但是可以作为我们立身处事﹑观察事物﹑观察环境的座右铭,铭记于心,使我们时常保有一颗警醒之心。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乾卦的“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要落实在这两句上,离开了“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自强不息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知至至之,才能有言几的本事,看到事物时才能见微知著。
“知终终之,可业存义也”。我们都知道谷雨节来的时候就该栽秧子,清明节前后就要种瓜种豆,小满的时候就应该先把收割用的镰刀等准备好,否则到时候麦子就不能尽快收回来,错过了节气就有可能无收成。中国古代先贤通过对农业二十四个节气的观察,通过对历朝政治的盛衰的认识,通过对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的把握,通过整理若干历史著名人物的经验教训,等等,对这些加以总结,才形成了这两句精辟的语言,可以说这就是《易经》的高明之处。
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农业生产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同时也一定要认识到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事关系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这么一个规律和节奏。当我们对上述的道理明白并加以运用,自然就会受用无穷。
这个位置很敏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九三爻在下卦之上,但是又在上卦之下,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这种结构就表明了,在此位置上是一种不安分的状态,即可上也可下的状态。在此位置上,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想上去的人多得要命,你想上去,我也想上去,他也想上去,上去的门槛是很高的,能够成功的人是有限的,那么麻烦也就由此而来。但是,不管是谁上,自己一定要明白“居上位而不骄”,即居于下卦之上位但不能骄傲,“在下位而不忧”,即处在上卦之下位也不能忧愁或胡思乱想。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自己身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善于观察环境的阴阳寒暑,善于观察人事之间的阴阳寒暑,时时都要有警惕性。乾乾,就是勤奋不怠的状态。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我们能“因其时而惕”,时时保持对环境的警觉之心,自己建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预警系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该上则上,该下则下,当隐则隐,随方就圆,那就是个人的本事了。老子《道德经》中有云“上善若水”,就是指要做到“乾乾,因其时而惕”,若这点观照的基本功都没有,那凭什么去上善若水?
“虽危而无咎矣”。如果能够做到乾乾因其时而惕,以及前面所说的进德修业﹑修辞立其诚,还能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虽然身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敏感的﹑很可能有危险的环境之中,也只是有惊无险罢了。因为有了上述的本事,别人过不了的槛,你则能够过得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处在升迁状态的人,特别是处于九三和九四位置上的时候,也常听人言什么“错过此渡无好舟”和“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是很麻烦的。如果自己的修为不够,有些事物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如果修为到家,就算错过了也无所谓,因为你有本钱,在道德上立得住,得不喜,失不忧,有了这种德行,有了这种人望,那么在以后的变化中还有机会。
我们通过对九三爻的阐述,要认识其中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处于九三或九四的这种不稳定的位置上,变数很多。既然在变数之中,我们该如何运作,如何对待呢?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修养,提高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眼界,仔细审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仔细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全面地﹑有全局眼光地对待自己的一生。这些功夫做到了,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能游刃有余了。
易经作为一个整体,每一卦都有各自特殊的作用,在系辞中就提出“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观念。“二多誉”,处于下卦的中位,在这个位置上只要能安位,居中,自然就容易出成绩,有荣誉;“三多凶”在下卦的上位,不安于现状,有着很强的不稳定性,若举措不当,则容易陷入困境之中;“五多功”,居于上卦的中正之位,犹如前面所说的九五之尊,为皇帝之位,处于绝对的地位,可号令天下,故多功;“四多惧”,下卦之上,上卦之下,自古以来所谓的二把手或三把手是最难当的。一方面容易功高震主,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领导的猜忌,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少有可以做上几十年的宰相,即使这个宰相有很好的政绩,也都很难在这个位置做得长久。另一方面,身居其下的人,又想登上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时都想抓住你的把柄并将你踢下台,故多惧。
因此我们学易,一定要看到《易经》六爻对于位的敏感性。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在政府部门中,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都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要知位﹑守位,不能轻易去越位﹑失位,否则就凶。
进德修业才能无咎
前面我们对九三爻的文言进行了一番论述,明白其所包含的危险性。下面我们将论述的九四爻就更具有危险性,九三还只是在下卦的上位,尚未进入上卦,九四则是已经进入了上卦的地带,在上卦的下位,可以说是古代的宰相,也可以说是现在的部长﹑副书记﹑副市长等等。它不是某个具体和特定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的,是在一个具体的权利机构中,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位置来确定九四的位置。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乾卦九四的文言: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卦为纯阳之卦,若是在其它大部分卦里,“四”这个位置就多半有点麻烦了,而这里却是无咎。为什么能无咎呢?最关键的就是要“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么一个位置上的时候,就应该采取“进德修业”这样的对应措施。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指出九四这个位置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上则为九五,下就说不清楚了,可能就很凶,总之是本来无常。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进为九五,退则入下卦,并没有离开这个卦的整体,总的说来还是在乾卦之中。对于在占卜中如果遇到了乾卦的九四爻时,一定要注意这里所给予的提示,如果能够明白这里所指出的卦理,就不会心怀不安,就知道由于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下,自然就会带来比较尴尬的局面。你一会儿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一会儿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一会觉得这个事情做对了,一会儿又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没有做对。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这一条,就是“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时,永远都在变化之中。我们常说中国近一百多年来,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总是处在变动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国内在的诸如政治结构﹑思想文化结构、经济结构等等,都还没有完全和外部环境接轨。鸦片战争以来,东西方的文化﹑政治﹑经济要做到融通和谐,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另外,外部世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中国台海局势对其它诸多事物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对这个“时”,我们一定要有所认识,也就是对形势要有一定的判断,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必须注意这一点。时和势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时间概念。
中国古人讲“时”,是讲究在一系列政治﹑经济﹑人事等关系网中的变动,“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等,都是一个“时”的关系。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如果能体会、理解,并把握“时”的妙处,其发展就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要“及时”,这是一个目标,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手段或者能力,就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了。怎样才能有这样的能力呢?九四文言就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君子进德修业”。德,并非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谈的意义非常肤浅的道德,古人是把“德”提到了很高的层面,是指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智信仁勇,等等。
德,有刚之德,也有柔之德。有的人性格刚强自信,富有冒险进取心,敢于藐视权威,有大丈夫精神。现代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丈夫精神,要想把企业办得兴旺一些﹑大气一些,可能就会比较难实现。刚之德固然很好,但同时也不能离开柔,柔有柔之美。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就是属于柔之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都讲究中规中矩,合情合理,礼多人不怪。我们处在上下左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需要有礼数,才能和谐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柔”在其中发挥作用。
我们在德行的刚柔上,要根据个人的先天素质来进行调理。过刚的人要注意如何去柔一些,过柔的人要注意如何才能刚一些,总这要刚柔兼济,这样一来才能富有人格美。我们说进德,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总之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所长。
修业,不仅仅要把仁义礼智信这种德行和理念加之于自己,还要将其推广到周围环境之中,并产生影响。德是内在的,业是外在的;德是修养性的,业是事功性的。这个德不是迂腐的,如同不能读书读成了书呆子,不能为德所控。历史上所谓宋襄公之仁等,都非真正意义上的德。真正意义上的德,必须富有智慧,要能够应变,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能够建功立业。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地德行俱备,进德修业,当然就能无咎。无咎,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起来是凶,但古人则认为这是无咎。历史上如文天祥﹑岳飞﹑袁崇焕等,虽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失去了生命,但是按照春秋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们都是不朽,给中华民族立了莫大的功德,这是需要付出生命才能获得的功德。所以,尽管付出了生命,也还是大吉大利,是为无咎。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首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高,爱情高,自由更高,但是这个自由是不能离开崇高的理念作支撑的。若没有这样的理念赋予其意义,那这种自由如果用生命来衡量,可能就不再具有很高的价值了。所以无咎,它既非吉利,也非凶,我们要升华对这个无咎的认识。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如何,有咎无咎,主要是看其德如何。如果能在仁义礼智信上有所增进,德行有所增长,就称之为吉;反之,德行有所丧失,就称之为咎;如果丧失过多,就凶。
九五之尊与华夷之辩
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乾文言的九五。原文如下: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大家都知道,九五之尊的来历就在这里,是阳爻居于正位,又居于中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九五称之为飞龙,是龙的正位,自然要在天,所以古时皇帝又称之为天子。在《易经》乾卦九五爻的文言里面,给我们提出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理念,我们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一番阐述。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总是愿意和自己相接近的人交往。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宗族形式的国家,特别是在先秦以前,比如说周天子是大家长,诸侯是小家长,依此类推,组成类似于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族的认识是非常考究和注重的,因此有“华夷之辩”之说。
人们在一起,自然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各自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事圈子。你是哪一行的,必然就和这一行人的人事关系相对多一些。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一个横竖交叉的网络,你个人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结。通过你这个结,就在上下左右铺开了若干的人事关系。有些人是被动地﹑盲目地在这些人事关系上运作,甚至有的人不承认有人事关系的存在,还想跳出这个圈子去运作,想脱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妄想,是不可能的,非这样做的话,就会有随之而来的诸多麻烦。
实际上,这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对“位”的体现。我们曾反复强调“位”的重要性。如果超越了“位”的关系,那么不同声则不能相应,不同气则不能相求,并易失其位,进而就凶。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基础上。
九五爻和九二爻是相对应的,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古时对君子风格的标榜。君子自然是和君子交往,小人也必然与小人交往。在《易经》睽卦中有一大象辞曰:“君子以同而异”;在遁卦中也有一大象辞有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这些都是有方略的,作为君子要在相同之处要看到异。前面我们在论述系辞的时候,在讲到《易经》同人卦中“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给我们指出了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的好处。大家在一起谋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和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事业的道路上就可以少一些麻烦。反之,若各怀鬼胎,同床异梦,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那事业还能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呢?
文中对前面所说又举例加以阐述,说到“水流湿”,指出水是朝低处流,向潮湿的地方流动。“火就燥”,某个地方过于干燥,只要有一个火星,就可以引发一场大火。“云从龙,风从虎”,其道理亦是如此。
本乎天还是本乎地
我们来看乾文言九五的下一句:“圣人作,而万物覩(睹)”。康德曾说过“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本来是没有什么法则可言的,但是通过我们人类的认识,就有了所谓的法则。佛教对此则称之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我们认识的事物离不开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思想境界的层次不高,但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就能够看到常人所不能见的事物,把常人所不能说的事物说出来。自然界能有什么法则呢?天地自然在转,宇宙已经存在上百亿年了,人类文明才存在了多长时间呢?区区几千年啊!对自然界有了比较如实的认识,也不过才几百年时间,所以不管是科学﹑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等等,的确是“圣人作,而万物覩(睹)”。
庄子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有自己的认识层次,自然界中的万物也有各自的认识层次,每一个人的认识空间都与各自的生命结构、精神结构相和谐。比如我们一般人,就只是对自己所处的单位﹑家庭以及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事情比较清楚,对超出了这个范围的事情就不甚了然了;而市长肯定对自己管辖的城市比较清楚,但是这个城市以外的事物,他也不太清楚;如果是国家领导人,肯定对国家的大势﹑大的局面能够明白,超出了这个范围也明了不了。
以前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过从现在的角度来说,这也要看你是哪一类的秀才。现在的自然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人才也只能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比较熟悉,那种能通百事的人是很难出现了。所以“圣人作,而万物覩(睹)”,这句话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精神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见人所不能见,做人所不能做。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里是就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而言。据记载,古时周武王伐殷纣的时候,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到周天子一统天下后,大肆分封诸侯,广建万国。上层的自然就在上层,下层的自然就在下层。生物界是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就算我们现代社会发展得很高了,仍然是如此。
“本乎天”和“本乎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就常说“茅屋出公卿”﹑“公卿出庶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总之富贵传家也不过几代人,现在则更短了。有些人前两天可能还是百万富翁,过两天就变成穷光蛋了;有的人起先看起来还不怎么样,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大富翁了。人的际遇往往是说不清楚的,最关键的是在于如何提高自己。如果自己的位在天,那么就要亲上;如果本乎于地,就要亲下,要各从其类。
这里的“类”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因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三国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来是求下,想当隐士,只是时机来临了,刘备三顾茅庐才将他请出山,进而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每个人的机遇未必一样,但是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自己究竟是“本乎天者”,还是“本乎地者”。如果自己能按照乾卦的道理自强不息,那么就是本乎天者,自然亲乎上,德业日增,总有一天能脱颖而出。如果自己能按照坤卦的道理厚德载物,那就是本乎地者,自然亲乎下,也能够有一番作为。怕就怕自己自甘堕落,无所是事,破罐破摔,那也就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各从其类”,说明其主观能动性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的。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作不同的选择。选天者得天,选地者得地;选择天堂就进天堂,选择地狱就入地狱;选善则做善事种善果,选恶则做恶事种恶果;选择有意义的事,就能度过有意义的一段时间,选择无意义的事,就度过无意义的一段时间。
作为九五之尊,其本身就具有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其地位使之然。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作为最高领导,最重要的就要有识人、择人和用人之术。
九五之尊的专利
《史记》中,有这么一则关于魏文侯的公案:魏文侯问李克,你常对我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现有翟璜和魏成子两人,我欲任命其中一位为宰相,该选择谁呢?李克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人物,他听到后觉得不好回答,再三推让后,才向魏文侯提出如下建议:“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就是观察人贫穷的时候是如何处事的,有钱或有权后又是如何处事的,在利害相交的时候又是如何处事的,等等。
魏文侯听完后,马上确定魏成子为宰相。李克下朝后碰到翟璜,翟璜遂问李克,你向大王推荐谁当宰相?李克如实告之,说没有推荐你当宰相。翟璜听后非常生气,说道:“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他说了自己很多的功绩,与魏成子相比哪点差了?
李克听后说,你说的这些功绩都是对的,但是魏成子的功绩与你不一样:“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意思是魏成子将所得的俸禄分为十份,一份给自己,另外九份都分给有困难的人。翟璜你虽然向君王举荐了五位能人,但都只能为臣子,人家魏成子只举荐了三位,但君王都奉之为老师,你们之间的差距岂不是一目了然吗?翟璜听后方大为心服。
所以坐到“九五”这个位置上,对干部的任用就要有所选择,实际上还是“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是当政掌权的人在用人上的一个大的方略。若在这个大原则之下探讨详细具体的方略,那就太多了,需要专门的著述和专门的时间才能进行讨论。
汉文帝当政时,问宰相周勃天下如何?周勃说没什么大事。又问监狱里有多少人犯?周勃回答不知道。再问去年国家粮食收成如何?税收如何?周勃还是回答说不知道。汉文帝遂生气地质问周勃,你身为宰相,居然不知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周勃说我是武丞相,主管军队和国防,您问的这些事应该找文丞相陈平啊。汉文帝遂将刚才的问题又问了陈平一遍,陈平也依然答都不知道。汉文帝顿时火冒三丈,说周勃和陈平身为宰相,对国家重要之事居然一问三不知,该当何罪?陈平说,皇上您所问的这些事情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粮食收成应问治粟内史,监狱有多少人犯应问廷尉才对。汉文帝进一步责问陈平说,你都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那宰相还要来做什么呢?陈平振振有词地回答道,宰相当然有宰相的职责啊!宰相是帮助皇上“协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职。”
作为九五之尊,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去做具体的事务。选贤用人﹑选人择人是这个位置上的人的专利,而且要调配政治上的平衡。作为最高领导,一定要善于把握这种平衡。如果一个国家内外权力不平衡,那么整个国家就很容易陷入动乱之中;如果企业内部不平衡,那么这个企业也会陷入麻烦之中。
因此,我们要明白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句爻辞,是当政者的一种职能,是国家权利机器在用人上的大尺度。
贵而无位的唐明皇
下面我们来看乾文言的上九: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亢龙属于上九,上九在《易经》的卦数里面,在“初﹑二﹑三﹑四﹑五﹑上”中处于最顶端的地位,已经是高高在上了,已经是处于物极必反的这么一个状态之中了。文言对此说得非常到位,“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已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虽看似有位也等于无位。
乾卦六爻皆阳,但从位上来看,“初﹑三﹑五”是阳位,“二﹑四﹑上”则是阴位,所以,上九爻不当位,即阳居于阴位,处于亢极而悔的转换点上,所谓“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历史上贵而无位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历史上有诸多的太上皇,只有乾隆帝过了四年的舒服日子,那还是因为他在位六十年,余威犹存,至于历史上其他太上皇的日子,则大都不好过。
唐明皇李隆基宠信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一帮弄臣,引发了安史之乱,逃难于成都。他的儿子李亨在陕西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在李泌﹑郭子仪等贤臣的辅佐下,平定安史之乱,将唐明皇李隆基接回长安,奉为太上皇。但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老臣想让唐明皇李隆基复辟,新臣子们却处心积虑地保持自己的位子,整个朝廷分为两派,连宫中的太监都分为两派。后来在唐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率兵幽禁太上皇唐玄宗于西内甘露殿。宝兴元年,唐玄宗在愧疚与悔恨中去世,而唐肃宗也因为心内愧疚,几乎在同年去世。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有不少,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关键是我们一定要看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这么一个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被“架空”了。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这一句的意思很好理解,一个真正聪明﹑高明的人,身边一定要会聚集一批贤明之士,形成优秀的团队。在现代社会活动中,最难建立的就是这样一支优秀团队。中国有一个特色,人一多了就打内耗,一山不容二虎,极易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老板带了一群人打天下,好不容易有一点成绩了,当老板的容不得底下能干的人,要将其排挤出去;底下的人弄懂了企业运作的环节,就要炒老板鱿鱼。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太多,大家可能也都见惯不惊了。
怎样建立一个优秀的稳定的团队?这就要看我们在“得”上﹑在“利”上如何认识。既要对领导有利,又要对整个团队有利,让大家都有所得,要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长远的利益,才能使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再优秀的人也肯定不甘于这种状况,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离开,自己闯天下去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来保持优秀的人才聚集在周围。当然,这里的优秀是指德行上的优秀,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技能上的优秀,否则虽然有优秀的专业技能,时时都在为如何获取小利而斤斤计较,也是不行的。偏重技能也许对企业的近期利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讲,则是有害的。所以作为领导,一定要把握好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从而留住对自己企业具有长远利益的,有用的人才。
到此就不能随便乱动
春秋战国时期,燕王哙仿效尧舜,欲禅王位于宰相,导致燕国内部贵族不满,遂成内乱,而齐国也趁此时攻入了燕都,将燕都洗劫一空。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为向齐国报仇,卑身厚币向各国招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豪杰,但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燕昭王于是求教于郭隗,郭隗说:“如果君王一定要招揽贤士的话,请从郭隗开始”,并举了一个例子,说秦穆公喜欢千里马,赏千金以求之,但是几年过去了,都没有一人进献千里马。这时,有一人献了千里马的骨骸,秦穆公立即兑现,赏千金与此人。后来人们听闻此事后,果然向秦穆公进献了几十匹活蹦乱跳的千里马。
郭隗的意思是,让燕昭王像秦穆公一样,也把他当成死马,以招引天下的人才。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就为他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之后,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燕昭王在这些贤人的辅佐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恢复,终于富强起来,且士卒乐战,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一举攻入齐国临淄,尽取宝物,焚烧了宫殿和宗庙,齐国大败。除莒城、即墨二城外,其余七十二城都被燕国占领,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燕国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七百年之蓄积,战功自春秋五霸以来前所未有,天下为之震动。
所以,这里说的“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为人一定要有宽大的气量﹑心量,能留得住真正的优秀人才,这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大家都看过《水浒》,梁山泊的早期寨主是王伦,为人气量狭小,当时林冲欲投奔他。林冲身为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而王伦不过是一个落第秀才,心想怎么可能压得住林冲?于是想将其拒之门外。最后迫于无奈,才收留了林冲。但是到了晁盖一干人劫了生辰纲来投靠梁山泊,王伦更是害怕了,不想收留晁盖一群人,终于引起林冲火并王伦,结果了他的性命。反倒是宋江,号称山东及时雨,不论认识与否,只要朋友有难,他都倾力相助,连李逵﹑武松等都服他。
所以对于事业的发展,在“权”和“利”上,该放的一定要放,用人要得当,要不疑,当然,这里又涉及到了领导的鉴别能力,要看你能不能识人。该留的留,不该留的一定不能留,总之,一定要注意对贤人的召纳和任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本人认为,贤人的标准不外乎就是仁义礼智信。大家也可以仔细想一下。
“是以动而有悔”,到了这个时候,就不能随便乱动了,一动就会有麻烦。晚年时期的毛就可以说是处于“亢龙有悔”的状态,其所带来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里我们也就不再加以过多地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