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老师:易经片鳞 第一讲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 | 2011-05-08 08:36 | 收藏 | 投票

  
 


  第一讲 从易中找到做主人的感觉

  2005年讲于龙江书院

  鬼谋、人谋与修身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朋友都希望我来讲讲《易经》,但《易经》并不好讲,因为讲“易”的人太多太多了。从汉朝开始将近两千多年以来,讲《易经》的就有上千家了。

  我们去翻翻《四库全书》,关于“易”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堆积如山。各个时期,各个朝代,各个地方,甚至个人对“易”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特点。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术研究也相对自由起来,对《易经》的研究和著述也是数以千计,这还不包括佛教和道教中关于《易经》的典籍,以及还有很多没有付诸印刷和公开宣传的对《易经》的一些论述。在座的有些朋友对《易经》也都有比较深的研究,都有自己的一番体会和认识。因此说“易”并不好讲。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易”或者说对《易经》的感觉还是很神秘的,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么,“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呢?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不好给你对“易”的学习定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易”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经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易”本身属于儒家经典。汉朝以来,随着东汉古郐国人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产生,《易经》又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内丹的兴起,让周易在道教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易经》讲究理﹑气﹑象﹑数,道教则比较注重气。东汉以后,《易经》的六十四卦与人体气机的运行逐渐相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离不开《易经》的指导,所以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比如专门讲述针灸方法的《子午流注》,和现代中医的“扶阳”学派。后来,佛教里也有很多关于“易”的论述,南北朝时,有些佛教的法师就已经开始通过对“易”的阐述来宣传佛学的道理。到了唐朝,华严宗的祖师之一李长者,他用《易经》的体系来讲述《华严经》,写了一部《新华严经论》,在佛教之中别开蹊径,对当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重要依据,和老庄思想一起,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易注重象数,宋易注重义理,民间许多学易的支流则总是注重和偏向于其预测的一面。当然作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时候就是用来搞占卜的,它和预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满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权和政权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过占卜来进行决断。以至后人推断说三代都有易,也就是常说的夏有连山易,殷有归藏易,周有周易。  

  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后,周文王将鬼谋变成了人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功能,把易学的理论纳入了修身养性、乃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中,最终使之成为易学的主流。

  《易经·系辞》中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文王将伏羲的单八卦两两重叠起来,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予以发挥。及至周公﹑孔子,则加入象辞、彖辞、卦辞、文言等等,使之成为人谋和修身的重要指导思想。  

  易分理﹑气﹑象﹑数,我们首先必须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连易理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去谈气﹑象﹑数。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有理﹑气﹑象﹑数,但是,易理是其根本。

  虽说周易将鬼谋变为人谋,但在先秦时期,易经仍主要用于占卜预测。到了汉朝,对易的理﹑气﹑象﹑数有着较多的发挥。曹魏时玄学兴起,王弼开始注重对易理的阐述,使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宋以来,则更偏重于易理,预测成为易经的末流。易经预测的主要派别有子平术(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术,还有看相看风水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从易学中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干地支学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数术之学,有着相应的推导公式,它的基本理论与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  

  预测学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以后而大成。现在,把这一套学问全部打入了迷信的范畴,既合理又不合理。

  合理的地方在于,一般人玩这个,容易沉迷于数术和算命之中,丧失了志趣,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运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们要明白,在讲《周易》的理﹑气﹑象﹑数时,从气上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外学术界对这一点,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在这里,我们所推崇的是易理,这是中国所独具的一套学问。按照学院派的理论,中国的《易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朴实的辩证法和逻辑思维,有着非常丰富和高级的思想内核。如果仅用预测学的理论去解释《易经》,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它的思想和精髓的。

  

  易为君子谋

  

  上面,我们大致对易经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将继续就此课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易经的易,有着好几层的意思。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交易,然后是变易,最后是简易和不易。

  交易,以我所有来交换外界的所有,使我更好地得以存在。做生意是个交易的过程;我们的生命随时在呼出二氧化碳,又从外界吸入氧气,这也是一个交易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喝水吃食物,另一方面又在排泄秽物,这仍然是一个交易的过程;我们的思想,人与人的交往,同样也有一个交易的过程。作为个人,不是静止﹑孤立地生活在宇宙之中﹑社会之中。既然是在社会之中,就肯定会处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作为个人要生存、要发展,不管是从思想上、情感上,或者是物质上,就必定要和他人做交易。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也都需要进行交易。另外,诸如化学的、物理的变化,都需要在交易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用佛学的语言来说,就称之为缘生缘起。如果没有交易,那整个世界就是单一的、死沉的、静止的。  

  通过交易,进而发生变易。一个生物的生命过程,通过长期不断的新陈代谢,把外在变成内在,又把内在变为外在,通过此类诸多的交易,然后有了从生到死的这么一个变易过程。做生意也是如此,今天投资了一万元,通过不断的交易,有了发展,明天变成了十万元,再进而言之就可能变成一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也是一个变易。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发生了交易,然后就会发生变易。氢和氧之间发生了交易,就变成了水。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易,有些合法,有些则是非法的;合法的可能就发展了,非法的就有可能受到了制裁,这也都是变易。佛学里常说的“无常”,生也无常,死也无常,万事也无常,无常就是变易。 

  但不管是交易,还是变易,它们之中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我们的思维在变,我们的身体在变,我们的周围环境在变,但是我还是我,我没有变。在宇宙中,一百亿年前,甚至是一百亿年后,无论万事万物在其中如何地变化无穷,宇宙还是那个宇宙。还有,变的原则也是不变的。

  以上几个方面,说开了可以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无休止地对其加以阐述。但是,我们学易,是要通过“易”的观点来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面对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客观世界。
  

  这一刻心情好,但下一刻不好了;今天我们是好朋友,但明天就成了仇人;今天是亲家,明天则成了冤家;前两年生意做得顺,但这两年在走下坡路,等等。我们人生都会遇到诸多烦心的事务,如果能明白“易”的道理,知道什么是交易、变易、不易,就能平和地看待这些问题,就不会为此懊恼。

  事物永远都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我们要善于用变易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看待事物,看待周边的人和事。变易必须立足于交易,存在于交易之中。但无论怎样交易,无论怎样变易,都需要认识到不易的存在,这才是根本。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在“易”里面讲述的诸如元、亨、利、贞之类,经常都要讲到吉凶,一般还会再配上诸如中﹑正﹑贞等语言。在《易经》的每一卦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中﹑正﹑贞,就是要把自己摆正,如果不正,就不能成为君子。这个中﹑正﹑贞,就是《易经》里面永恒不变的原则,在以后我们将对其做更多的阐述。

  

  八卦本身的丰富含义

  

  “易”的结构是什么呢?在《易经》系辞中就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们大都看过太极图,你明白了它,也就基本上应该知道什么是太极。

  两仪是什么呢?“ ”为阳爻,“ ”为阴爻,这就是两仪。四象,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以上相互配合就形成了八卦,即乾 ,坤 ;巽 ,兑 ;坎 ,离 ;震 ,艮 。在八卦中,从卦象上都是两两相反的。乾与坤是相反的,乾卦三根爻都是实的,都为阳爻,而坤卦三根爻都是虚的,均为阴爻。巽与兑是相反的,巽卦为两阳爻在上,一阴爻在下,而兑卦一阴爻在上,两阳爻在下。坎与离是相反的,坎卦是两头为阴爻,中间为阳爻,而离卦是两头为阳爻,中间为阴爻。震与艮是相反的,震卦为两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而艮卦则为一阳爻在上,两阴爻在下。
  

  《易经》里阴阳之间参差不齐,互相配合,对古人有很深的启发。后人看到后突发奇想,将阳爻称之为男性,阴爻称之为女性等等,对这些暂且不必过多去理会。当阴阳配合的时候,相互之间就会产生交易,而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易。

  易经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很多不同的事物和属性。在《易经·说卦》中就有很多的说明,比如说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为龙、为长子;巽为木、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中男;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艮为山、为径路,为少男;兑为泽、为少女、为口舌、为毁折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查看。
  

  八卦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含义,而当我们将八卦相互重叠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和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在道教的丹道里经常谈到的“坎离”,坎上离下,即水上火下,就组合成了既济卦 。反之,离上坎下,即火上水下,则组成了未济卦 。为什么称为既济卦?就像我们做饭,肯定是水在上火在下,表明事物处在一种稳定的健康的交流状态。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复杂变化,当事物发展到了极限的时候,既济就会出现坎离的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未济卦。
  

  易为什么又称之为变易呢?它是要使处在弱势的人,通过一定的变易,去寻找和把握机会,使自己由弱变强。而处在强势的人,也要看到并认识其对立的一面,避免自己由强变弱。

  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要制订国歌,当时有很多歌曲都送至中央审阅,毛泽东就作了一个批示,引用了《易经·系辞》里的话:“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指出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因此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都在不断地变化,怎样使自己能处于不败之地,怎样防止向不利的方面转化,处在弱势的要如何转变劣势,进而成为优势?  

  《易经·系辞》里提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所以我们对《易经》要经常翻,经常看,要去熟悉六十四卦内部的组织结构;要去玩其辞,要去熟悉每一卦的大象辞、小象辞、彖辞、卦辞、爻辞,让它对你产生启示和警醒。《系辞》里接着又提到“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在有所决策﹑举动的时候,在实践中推行自己理念的时候,就要注意观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因为易是要变的,它也许会向错的﹑不利的方向变化。
  

  我们前面曾提到“既济卦”和“未济卦”,一方面两者是互相错开的,同时它们又是互相综合的,这就是所谓的错综复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卦的卦象:既济卦 ,未济卦 。既济卦某一位置为阳爻,未济卦相对应的位置就为阴爻;而既济卦某一位置为阴爻,未济卦相对应的位置就为阳爻,是相互错位的。“既济卦”和“未济卦”是圆满的一体,是互为对象的。整个宇宙的运动、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也总是在这两者之间相互运动转换。

  这几天你比较顺,就既济了;过两天不顺,就未济了。股市飘红,就既济;股市崩盘,就未济。我们的精神也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常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有时精神进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是既济;有时则进入了低谷状态,就是未济。

  

  卦象中的社会人生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爻者,象也,每一卦都有其各自特定的属性,都代表了一定的社会现象,都代表了一定的心理现象,都特有所指。

  比如说“讼卦” ,主要是讲争讼问题,即打官司;师卦 ,主要是讲军队,讲战争理论,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军队的建设和将领的选择等等;咸卦 ,则主要是讲少男少女之间谈恋爱和婚姻问题;家人卦 ,讲治家;同人卦 ,讲交朋友和社会交际;革卦 ,主要是讲变革和革命的问题;鼎卦 ,讲建设方面的内容,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组织建设等等。

  当然《易经》里面的各个卦,并不只是停留在这些简单的卦象上,它们都还有其各自很高层面上的意义。比如说咸卦 ,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少男娶少女,娶女贞,即正。而在卦辞中,就将其义定得很高:“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在我们的人事之间,在我们的认识之中,都离不开这一点。  

  前段时间我们讲《通书》,其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等诸如此类的话,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感,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就会有所感。感的前提是必须要空,才能有所感,如果都装满了,就无从去感了;必须以空、以虚、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在咸卦里面,兑上艮下,艮为山,在下,兑为泽,在上;水往低处流,在高高的山顶上往下流以滋润之,这是相感相通的象征。所以古代都是男下女,即男方向女方求婚。  

  再如恒卦 ,其义也是很妙的。彖词有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是讲稳定性和规律性。有稳定状态的事物肯定是有规律的,而有规律的事物其状态肯定是稳定的。我们在观察某人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此人有无恒心,做事情是不是能以一贯之。而此人能否有所成就,就看其能否久于其道,在一个事情上执着,能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另外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才能够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如果只是跑马观花,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恒卦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是很重要的。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所为有恒?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得位与居中的奥秘

  

  从上面一些简单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知道《易经》所包含的意义是极大极广的,给予人的启示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下面可以通过对易经卦象的研究,建立一些初步的认识。先以乾坤二卦为例,见下图:

  乾 坤
  

  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是阳爻则加九,是阴爻则加六。再以既济卦和未济卦为例,见下图:

  既济 (卦象图贴不上去,下同)

  未济
  

  当年周文王被殷纣王囚于羑里,将伏羲的单八卦,两两相重,演变成为六十四卦。其中由上至下,上三爻为一卦,称之为上卦;下三爻为一卦,称之为下卦。下卦指自己,上卦是指外部环境。
  

  另外,在《易经》中,非常看重卦中的每一爻是否在其位,得不得位,到底是得位和失位。在卦象之中,“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于阳位或阴爻居于阴位,就称之为得位。阳爻居于阴位或阴爻居于阳位,就称之为失位。在《易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居中,下卦为“二”居中,上卦为“五”居中。  

  我们在看到《易经》中“卦”的时候,要先看到整个卦象,确定其为六十四卦中的哪一个卦;确定是哪一卦后,要认真研究其每一爻得位不得位,此外关键还要看所占卜的爻居不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前面两图中,既济卦是六爻得位,而未济卦是六爻均不得位。阳爻居“初﹑三﹑五”为得位,居“二﹑四﹑上”为失位;“九二”失位但居中,“九五”是又得位又居中。阴爻居“初﹑三﹑五”为失位,居“二﹑四﹑上”则得位;“六二”是得位又居中,“六五”是失位但居中。 

  从上述所讲的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就引申和生发出了“吉﹑凶﹑祸﹑福”。假如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主任把本是区长的工作做了,那就越权﹑越级了,就不得位,即失位;反之,区长若去把一个街道办事处的事情管了,那也叫失位,失其位就“凶”。所以,我们要安其位,守其位,能安能守就“吉”。位,就是自己的本份,自己的本职,要安守本份。  

  在艮卦 里面,其《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是说在思考问题时,要安住在自己所能掌握的范围﹑界限之内,不能超越范围去胡思乱想。思想如此,行为亦是如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去行事,不能超越职责的范围。如果越位,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中国古代讲求“三纲”,如果越位,那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天下就会大乱。所以说位次的关系在《易经》里面,在判断吉凶上是极为重要的。

  居中不居中,是古代圣贤心理学的根本特征,是对病态心理的一种治疗。正所谓君子中道而行,离开了中道,那就会陷入邪恶。所以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或是其它教派,都强调的是中道。只有中道,才能在面对上下前后左右时把握关键,把握命脉,居于要害之地。

  在《易经·系辞》里对上述道理就有一些归纲的语句:“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这是就位而言的,是《易经》的秘奥。
  

  下卦居中就是“二”,不管是九二,或是六二。“二”为何多誉呢?比如现在评先进、评劳模,基本上都是基层干部当选,绝对不会有高层的干部。在基层的干部,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地去干、去做,就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提拔。因为此处是中位,且能处事得体。

  “三”,在下卦中“冒”上去了,在下卦的最上面,不安本份。离开了中,就想朝上爬,结果就失位,就会有麻烦,就会“凶”。

  “四”,在上卦的最下面,是上卦的第一爻,紧逼“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对上下周边的事物都必须警惕。处理得好,就会被上面所看重,为下面所信服;反之,就会被上面视为威胁,而有危险,会被下面所敌视而是非不断,因此多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纷争,就应该对此有所悟,就应该明白对“位”的处理上太复杂、太玄妙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在政府部门中,还是在企业之中,都存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为上卦之中,如同政府或企业的最高领导,在这个位置上,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所有的功劳都属于这个位置。所以在历史上,将帝位又称之为“九五之尊”。以前的功臣良将根本就不敢居功,居功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秦朝的大将军白起,打遍六国无敌手,未曾一败,与赵国长平一战,更是坑杀赵俘四十余万,算得上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然而他善始者未能善终,终因功高震主而招忌,最后蒙冤而死。

  

  小人玩不转大易

  

  我们上面对《易经》进行了一番概说,让大家初步了解关于《易经》的一些规则,给大家指出了“位”和“中”的重要关系,从而知道《易经》的诀窍,就是得位和居中。在得位和居中的情况下,还要学会静观其变,才能把握历史的命脉,才能把握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单从这一点上说,《易经》的境界就远远高于《孙子兵法》。前者是在全局战略上﹑人生修为上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地阐述,在此基础上,方能说“易为君子谋”,小人是玩不转大易的。
  

  我们在看《易经》的时候,不管是爻辞,还是彖辞等等,关键的就是看“位”和“中”。如果是居中,就算是不得位,也肯定吉。得位,则根据阴爻和阳爻的不同,卦象的不同,而可能吉也可能凶,其中大多数是吉。但是,如果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得位也未必吉。当然,既得位又居中,那肯定就是大吉。

  另外,在易经之中,除了乾坤二卦是纯阴纯阳之外,其它卦都是阴阳相互混杂。就算乾坤二卦是纯阴纯阳,也都还有“位”的关系。乾卦为“初﹑三﹑五”得位,“二﹑四﹑上”失位;坤卦为“初﹑三﹑五”失位,“二﹑四﹑上”则得位。同样其中也会存在变化﹑危机﹑麻烦等等的预兆。
  

  在观易时,它给予了我们一套思维的法则,即得位和居中。依此又派生出一个观念,即和谐。得位,和谐;居中,和谐。不得位,不居中,就会失去平衡,就不和谐,就会有麻烦,凶就会由此而生发。

  比如说既济卦 ,是阴阳平衡;未济卦 ,是阴阳不平衡。泰卦 ,乾下坤上,天本应在上而地在下,但其《彖》辞有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这是为阴阳相交的良好状态。否卦 ,坤下乾上,天地不交,阴阳隔绝而不得相通,其《彖》辞有云:“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是阴阳分裂的不好的状态。比如历史上的朝代到了其末期,大多会出现宦官或是小人把持朝政,下意不能上达,君子在野,小人在朝,于是乎天下大乱,诸侯豪杰纷起。反之,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即泰卦,那天下就大治了。  

  易经的六十四卦,从六十四个方面给予了我们非常丰富和重要的提示。当我们遇到有些事情疑而不决的时候,可以通过打卦来提供意见。打卦的方式是层出不穷的,但只要能诚心诚意地起卦,它所带来的提示还是会非常准确的,会极具启发性,有如神授。打卦的要求并不高,重要的是如何解卦。高明的人,其解释就会很有道理;而不高明的人,其解释就会偏到一边去了。另外对卦象的了解,必须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去把玩、其认识,才能有所提高。  

  但是,我们要明白易经的六十四卦,也是一个陷阱。有不少人在玩易的时候而走火入魔。我给大家讲《通书》的时候,讲义中附有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的一篇文章《易论》,其中就写到“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古代圣人所作的“易”,让人觉得茫然而不知其踪,从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到头发胡子都花白了,人老了,都还没摸清《易经》的门路。这就是由于没有明师的指点,因此不知道易经的原则所致。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易经》的原则,就是要让你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对人生宇宙的认识。因为“易”是用来观乎“天下之动”的,是让你观察整个宇宙如何运动,观察万事万物如何运动。另外,“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与“一”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还有,易者易也,要简易,易经不是“难”经啊。

  前面我们讲过“易”有三易:交易﹑变易﹑不易。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其中还隐藏着一个“简易”,要简单得再简单不过,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在面对变化无穷的宇宙﹑变幻无穷的社会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一定可以去把控,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知道这一点:“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是《易经·系辞》里给予我们的提示。我们学易,不能越学越复杂,越学越麻烦。就像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太极拳,张三丰教了一遍后问他记了多少,他说记了八成;再教一遍又问,则记了二成;教第三遍再问,就全忘了,这就学成了。有了这种感觉,才是学易学出神韵了,学出味道来了,正所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达到了这种境界以后,不管面对的事物再如何复杂,都能够化繁为简,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是高明。

  古人看到四时变化,觉得天特别冷时,过了一段时间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觉得舒服。后来怎么越来越热了,当觉得特别热时,又过了一段时间秋天来了,凉快了。但怎么又越来越冷了?老天为何如此不稳定呢?久而久之,就明白了,哦,老天就是这样,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不会因为其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古人看到太阳落山了,天地一片漆黑,顿觉宇宙都要毁灭了,便心生恐慌;当太阳升起时,光明普照,心又为之欢喜。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太阳的起起落落,就又明白了太阳的升起和下落是永恒不变的,也是不会因为其它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于是就明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

  当我们身处社会之中时,也是如此。荣辱得失,来来去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人得到了,高兴得忘乎所以;有些人失去了,则懊恼不已。实际上,如果能明白前面的道理,就会知道这无非就是得失罢了、高兴或是不高兴罢了。如果能有承担,知道社会就是如此,人生的游戏也就是如此,就会得也不骄,失也不忧。当然,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在这个得失是非的怪圈之中,人心当然也就惶惶不可终日。

  “易为君子谋”,它就是要把最简单、最朴实的真理交给大家。你明白了,就不会被“天下之动”所惑,就不会被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纷杂现象所干扰,就不会被身边变幻无穷的事物扰乱了自己的心神。

  我们凭什么“贞夫一者也”?又凭什么“易简”?所谓万法归一,就是要把这一切归结到我们的心啊!谁在面对万法?谁在面对“天下之动”啊?是我嘛!只有我心一动,才会感到天下动。世上的事,永远都是主观和客观、我和非我这样一对简单关系。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什么是“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过去很多学易的人,都想弄清楚这一句的意思,想知道什么是“贞夫一者也”。现在我把它说透,贞夫一,就是贞夫我!是我在感觉、在判断,是我在和万事万物发生关系。离开了这个“我”,万事万物如何去变,都与自己不相干,没有任何关系。记住啊,是这个“我”在感知万事万物,不是别人在感知万事万物!

  所以学易,要把“易”简化到我的头上,简化到当下一念的这个承载体上来。理解了这一点,那就可以算是入门了,否则《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会让你应接不暇,学得云里雾里的。

  

  要把这层纸挑破

  

  王阳明先生在《尊经阁记》中泛论五经时,其“论易”的部分,就针对我们上面所讲的内容。他写道:“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易嘛,不外乎就是要道出我心的阴阳变化,外界的变化是怎样来的?实际上就是我心的阴阳变化嘛!我心的阴阳变化就是外界的阴阳变化。

  佛教中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经中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总之离开了这个“我”,离开了这个心,万事万法就不存在了。 

  有人说,你这是唯心主义啊。且不管这是唯心,还是唯物,都需要有这个“我”来承担,都离不开这个“我”嘛。所以我们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与我们的心结合起来。如果不去结合,那试问谁在玩易呢?有人说是“我”,但“我”又是怎样玩易的呢?是我的思维在玩易?是我的心在玩易?所有的分析﹑判断等等,归纳起来都是这个“我”,都是这个“心”。

  因此在《易经》里面,就讲究有一个主卦,有一个从卦。这个就是“我”和“非我”,即要确定宾主的关系。在打卦的时候,要确定宾主的位置,阴阳的位置。  

  我当年在学易时,我的老师就对我说:“我是主,而我之外的所有一切人和事物,都是宾。”在社会关系中也是如此,我是主导,其他都是外缘。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让自己给别人当奴才、当配角。当然,在工作上是另外一回事,老板就是老板,打工的还是打工的,要各就各位,更要各司其职,这是守位的一个重要指示。但是从人心的归属来谈,从人心的自我担当来说,我为主,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我们在学易的时候,就要把这层纸挑破,否则就会变成《易经》和六十四卦的奴才,就不能在《易经》上当家作主。现在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就有一个“测不准”定律:必须要有观察者主体的介入,如果不介入,中微子﹑夸克等各种粒子都会看不清楚、道不明白。《易经》更是如此!因为《易经》明显有两个内容存在,一个是占卦者,一个是所占之卦。《易经》六十四卦是永远都摆在这里的,但是打卦的人和所面对的那一个卦,是在某时某刻因某件事情而起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这种主人公的感觉,否则,这一句“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讲不通,说不明白。 

  清楚了前面所讲的,才能从卦象之中错综复杂的﹑交叉的阴阳关系中,从“初、二、三、四、五、上”这六位的关系中,找到其中的吉﹑凶﹑祸﹑福。吉为什么吉?因为处在和谐状态之中,在平衡状态之中。凶为什么凶?处不和谐、不平衡之中嘛。处在吉中,要想使之长久,就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处在凶中,要想摆脱凶的困境,那就要把不和谐﹑不平衡的因素排除出去,将之调顺,进而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这是《易经》中的占断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在具体的关系上,如何让它们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这是学易之人所必须看到和明白的道理;如果不明白,那学易就无用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r9s9.html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