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天地万象中的易简之道
观象玩辞的前提
前面我们已经对《易经》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为大家学易作了很粗浅的铺垫,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为了使大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下面先选讲《易经》系辞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也将选讲《易经》中的部分卦,使大家能够加深对《易经》的了解。系辞是《易经》的序论﹑导读,只有先明白了系辞,才能够明白《易经》的卦。
现在社会中搞易学的,有很多是用来算命打卦的,说好听点是搞预测学,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读过《易经》的系辞,对系辞是什么都不清楚,所以他们所处的层面是很低的,从很大程度上,是偏离了《易经》的本意。《易经》是古人传流下来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周文王著易至今三千多年来,《易经》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总指导。对于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易经》,如果将其只是用于算命打卦,岂不是愧对祖先。
所以我们学易,一定要把《易经》提高到作为儒家“经”的高度,要明白其中的份量。学易,就要观象玩辞,那观象玩辞的前提,就要学懂系辞。如果不懂系辞,就不会明白什么是易卦的象,什么是易卦的辞,就弄不清,道不明。所以,系辞是学易之人所必须的入门读本。
下面的内容,我们就具体来谈《易经》的系辞。先看第一章的原文吧:
系辞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地卑的特殊含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分不开的,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按照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层次,当我们身处太空中,也就无所谓什么上下左右前后了,就绝对平等。
将易经六十四卦排列起来,就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比如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也许有些女性会对此有意见,实际上,在《易经》中它是有着自身特殊的含义,并非现代社会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对这一点上的理解。
在《易经》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尊地卑卦象,并不好啊!只有尊在下,卑在上的卦象,才能吉利。比如说君主高高在上,不注意关心下面民众的疾苦,不能下人,不能识人,那他是糊涂的﹑暴戾的﹑非贤明的君王,整个国家也肯定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他只有礼贤下士,体察民情,提升全民的素质,使卑贱的人得以提高,那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繁荣。所以在《易经》里,天尊地卑所组成的卦,就称之为否卦 ,乃天地不交,阴阳隔绝,上下不通,内小人而外君子之象,这个就是“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情况就非常糟糕了。
反之,如果地在上天在下呢,就成了泰卦 ,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君子而外小人,这个就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使高高在上的能走下来,使卑贱的人得以提升,使整个社会上下交融、和谐,表明国家处于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状态。
所以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虽然它们遵循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的原则,但要想得吉利,其卦象上就必须打个颠倒。
在现代社会里,作为部门或企业领导者要善于使自己向下,走下去,同时又要善于使下面的人向上,提升上来。这里的上,并不是单纯要使之升官升职或增加其收入,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格上﹑道德上、知识上﹑文化上﹑技能上全方位地得以提高。下面的人素质提升了,信心增长了,那整个部门﹑整个企业﹑整个团队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和理解《易经》每一个卦象中所隐藏的种种看似相悖的地方。
动与静、吉与凶
易经中的卦都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存在,就如在第八章中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易才能够灵活对待。
这里的“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就是说万事万物在能动、变易之中,同时也仍然存在着阴阳﹑高下和定位的关系。既然有卑有高,那就应该有贵贱之分,同时就会有吉凶穿插在其中。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每一卦都是有贵贱的。在上为贵在下为贱,但注意啊!上贵也未必贵,下贱也未必贱。为什么呢?还有得位﹑居中穿插于其中。如果不得位,那就如同“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那也就不能称其为贵了,也就有吉凶之说了。
下面文中又接着说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每一个卦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就算最静止的艮卦,两座山重起,两个静止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实际上都还是在动,都仍然有动的因素在里面。它若打个颠倒,就变为震卦,那可就是大动了。所以静为动之根,动为静之根,动静有常。在每一个卦象上,不管阴阳得位不得位,它都会有一个动态的效应。既济卦是都得位了,但它还是在动,水在上,要往低出流,有一个交换的运动过程。未济卦都不得位,也是都在动,它还是有静的因素在里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以类聚,后来把这个原则放在人事上,就又称之为人以类聚。比如有钱人和有钱人在一起玩,穷人和穷人在一起玩;老板和老板在一起玩,打工的和打工的在一起玩;白领和白领在一起玩,蓝领和蓝领在一起玩,等等。同一层次的人会相聚在一起,不是同一层次的人就不会相聚在一起。君子和君子聚,小人和小人聚,这是一个铁的法则。这是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这就是《易经》给予我们的警语。
我们在料理自己的人事关系的时候,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也和得位和居中有关。“二”是阴爻正位,“五”是阳爻正位,又分别是上下卦的中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将乾卦中的“初、二、三、四、五、上”,引申到现实社会中,引申到我们的人事关系中,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进而就会有吉凶穿插于其中。
在上者不安于上,在下者就不安于下,都有围城效应。秦始皇不安其位,想到蓬莱仙岛求长命以做万年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想长生不老而吃金丹,其结果如何,大家应该知道了。
当皇帝就当个好皇帝嘛,不要妄想做仙人,那是和尚道士们的事情。你当了三五十年的皇帝,也就可以了,很满足了嘛,否则要太子干什么呢?太子老是不能正位,就必然会生出诸多祸端。我们看历史上这类事情多得很,皇帝怕太子篡权,将其处死;太子久不得帝位,而弑父;或是兄弟之间为争太子之位,进而为谋夺帝位而不择手段,刀光剑影,酿成宫廷血案。
我们看英武的唐太宗极其善于处理国家大事,将诸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却处理不好家务事;而清朝康熙晚年时期,为争太子之位,十几个阿哥之间争得头破血流;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也都杀了不少的皇室宗亲。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相当多的。所以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其中就会产生出吉凶。
皇帝最怕老天爷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句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怎么成象?在古代中国把天分为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星宿;其中二十八星宿又配之以四相: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以北斗(大熊座)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自西向东排列,分为苍龙七宿、玄武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
东方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西方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现在很多算命看风水之人,经常说什么左青龙右白虎,但对其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就往往解释不清楚,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天成象,就是天上的星宿组成了若干个图案。比如说贯索座,希腊则称之为北冕座,司马迁在《天官书》中就记载,此星座就如同一付枷锁,所以意为监狱。在此星座的中间还有几颗星星,现代科学家称之为变星,而在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的观测技术,凭肉眼就观察到贯索座中几颗星星时有时无。古人认为此星座代表的是监狱,当发现其中的星星多了,就认为是监狱中的犯人太多了,皇上就要下“罪己诏”而大赦天下,若不如此国家就会出现麻烦。若星星少或是没有,那表明国家社会安定,刑法得体。古时若出现慧星,皇上也要下罪己诏,并大赦天下,减免钱粮。
古代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对天象是非常看重的。在《尚书》中对此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古时的人们对种种异常的现象是非常惧怕的,当皇帝的,可以说对其它任何事物都不怕,但就是怕上天!天若有异象,他就不安,怕做不稳其九五之位。所以易有云:“天垂象,圣人则之”。
“在地成形”,成什么形呢?就是大地上的形态,山、泽、江、河、平野,等等。比如说坤卦,就代表平野;坎卦,是大江大河;艮卦,是山岳;兑卦,是湖泽,等等。
古代中国的这一套学术,是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与地上的九州地理配合起来,认为前者是后者在天上的坐标。比如说皇帝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居紫微垣,如果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慧星,古人就认为会有麻烦。古时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也是因为古代天文学中就有此说法,在紫微垣的中心部分,就分布有三宫六院,还有七十二颗星星呈后妃之象;其中还有一些小星星,就是宦官,都在帝座周围侍侯。古代四川称之为益州,二十八星宿的觜﹑参二宿之间,就是四川在天上的坐标。如果在觜﹑参二宿附近出现流星或慧星等,那四川就可能会出现天灾人祸。如果是在斗牛附近出现,那就是说扬州一带会出问题。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古代原始的天文地理观中就有其相应的属性。如果不明白其历史背景,就会说不清,道不明。如何把握吉,避免凶,是我们人生道路必须时刻注意的事情,放在《易经》的道理上,就是要注意卦象的变化。
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
在《易经》系辞中接着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段就谈到了《易经》的结构和它的变化。
乾为刚,坤为柔,刚柔相摩,在阴阳二爻相互交错组合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力量,也就是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的变化,从而引起了相应的吉﹑凶﹑祸﹑福。
“八卦相荡”,易经最早是单八卦,然后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上卦和下卦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就称之为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雷霆,震卦;风,巽卦;雨,坎卦,均为大动之象。在《易经》里面,震卦代表东方之象,为雷;巽卦,为风,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之中;两者相重,采纳两者运动的绝对性,组成上震下巽,上雷下风的恒卦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一为离卦,一为坎卦,日月的运行,寒暑的变化,就是表现在坎、离二卦上。我们中国人所体验到的四季轮替、月令变化,是由我们身处的北半球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天上日月运行所共同决定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是谈到了属性的问题。男,阳,乾道;女,阴,坤道。在《易经》里,用男女的象征,是使人们对阴阳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阳爻如果得位﹑得中,就称之为君子,失位就是小人;另一方面来说,阴爻如果得位﹑得中,也可以称之为君子,失位也就是小人。
自然界的永恒法则
我们再看下面,“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们要学习易经,就必须注意这八个字,并作为我们学易的警语,时常揣摩和体会。
“乾知大始”,我们在学习《通书》的时候就谈论过这个话题。什么是事物的起始?在十几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与我闲聊,他说对于什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能够理解;也知道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动则生阴,静则生阳’等等的道理。但是,阴阳究竟是怎样动的呢?这个他就不理解了。
说实话,一般人对此都无法找到其答案,因为按《易经》的推理演算,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最初那一阴一阳是怎么动的,却不是推演出来的。在这里,我把这个问题说透。其实,只要我们的心念一动,就是“乾知大始”!心一动,用佛教的话来说,就称之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你心一生,则什么也都生了,万事万物万法都生了,阴阳也生了。如果你将心意识的门关闭了,那什么也就都不存在了,全部进入混沌状态。所以“乾知大始”,就是我们心的能动作用。
“坤作成物”又怎么讲呢?作为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来说,一般都会有雄雌之分,有分必有合,就会有雄雌相合,雄施雌受。因此,《易经》里的乾施坤受,乾始坤成,也是自然界的永恒法则。
在学习《易经》的时候,就要记住这么一句口诀:“纯阳无,纯阴无,阴阳参差是”。阴阳是互相融合,是互包互合的,要找纯阳或者纯阴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纯阳纯阴,只是相对而言。阳里面绝对有阴,阴里面绝对有阳。易经乾卦 ,六爻皆阳,但其“二﹑四﹑上”还是阴位,也非纯阳。坤卦 ,六爻皆阴,但其“初﹑三﹑五”均是阳位,也非纯阴。所以,纯粹的阳或阴是不可能的。事物要产生﹑要落实,就必须阴阳和合。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就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就形象地说出了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作了一个策划,这就是“乾知大始”;而将该策划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推行开来,那就是“坤作成物”,就是坤的力量。只有乾而没有坤是不能成事情的。有了主意而没有实施者,也是不行的。所以,坤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大的。我们看坤卦 ,六爻皆虚,六爻变成了十二瓣,就会容纳诸多复杂因素存在于其中,再加上乾的介入,就能够产生具体的东西。乾卦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有坤的力量作用于其中。如果没有坤,没有阴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成物,也就不可能有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需要我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慢慢去体会。乾是智慧性的,坤是实践性的。没有坤的承载,乾的主意再多,再好,也都不可能成功。
易知﹑易从之道
下面这一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也是一条重要的理念,要在我们的头脑里随时能够凸显出来。
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如何去面对诸多繁杂的事物?如何面对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各种关系?如何对待工作中的次第﹑程序?我们学易,如果能明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道理,就知道要面对上面所说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易简之道。
现代的经济思维、经济运作,皆是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原则,与“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就完全合拍了。比如在众多方案之中,肯定有一个方案最好,既能够成立,又能够得以落实和施行。有时候功到自然成,给我们的感觉就如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样,大家对此可能会深有体会。我们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之中,经过了种种波折﹑磨难,积蓄了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境界,才会在处理事务时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精力、物力上以及时间上的投入。所以,“易知”和“简能”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怎样使自己的能耐达到这样一层境界,应该是我们学易的重点。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一句是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基础上再加以演变和阐述。我们学易,就是要学习易简之道。如果在其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那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关键在于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将难知的变成易知的,学会删繁就简﹑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翻开我们的历史,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还是经济,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实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去体会。
我们在学易时,首要的就是学会易知﹑易从之道。那易知﹑易从之道又是什么呢?以前在我们学习《通书》的时候,也反反复复地谈论过,就是要扫除思维中的各种干扰,就是要扫除自己情绪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怎样扫除?就是要牢牢立足于当下,立足于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只有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唯一的,只有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才能工作﹑学习﹑娱乐,才能观察﹑分析﹑判断,才能去思考、去行动。这个就是易知﹑易从的根本点。
如果要从其它方面去找易知、易从的根本点,那你是永远也找不到的。任何事物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点上,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始终都会有新的来代替旧的。
我们所说的易知﹑易从的根本点,它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才能去面对和处理万事万物,这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之处啊!只有明白了这个,你才知道什么是易简﹑易知﹑易从,否则是谁在知?是谁在从?不认清这一点,你就根本入不了易理之门。
贤人之德与贤人之业
我们找到了易知﹑易从的根本点,那么对下面一句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知,在面对种种复杂的关系时,能够以最小的支出,迅速和准确地抓住其中的要害。易知,是智慧的透出,是对各种关系的明达。不管是公开,还是阴暗,或是秘密;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或是侧面等等,诸多事物都能了如指掌,进而抓住关键环节。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耐,自然就会“有亲”。“易知则有亲”,就是乾的力量,是站在乾位上来说的。因为处在枢纽或领导的位置上,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其他人就会归顺于你,服从于你,你自然就具有极大的亲和力。
“易从则有功”是坤的力量,是站在坤位上来说的。既然“有亲”,自然就会“有从”。有了易知,周围的人就会团结在你的身边,组成强有力的团队;当你制定了方案,也就会很容易地实施并推行开来,也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效益,取得功利功勋。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当我们有了“易知”﹑“易从”的能耐,自然就能团结一切有生力量,自然就能建功立业。“有亲”才能具有稳定性,有了稳定的人事关系,才能有长期的稳定的事业,从而才能有了良好的效益,才能使事业壮大起来。
所以有了易知﹑易从,我们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经,并不是要我们天天去翻卦、玩卦,实际上它是很注重事功的,是要谈“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并且用“可久”﹑“可大”来加以定位。
什么最可久?是德。试想一个无德的人,可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又可不可能在朋友关系中长久?那是不可能的。有了贤人之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可持久。圣人之道不是摆设,也不是用来欺骗自己﹑麻痹自己的,有了圣贤之德以后,圣贤的事业就可以做大。孔夫子有了圣贤之德,他老人家的事业就太大了,千秋万代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学的仁﹑义﹑礼﹑智﹑信这一套理论,必须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为自己服务,为民族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把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和易知﹑易从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贤人之德,我在《通书》中就讲过此话题。所谓的贤人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诚,是很简单的。它不需要去愚公移山,也不需要精卫填海,它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上,在我们的思维上,将其摆正,排除杂念和不良情绪。这是如此的易知,如此的易从,是如此的容易。管理好自己的内部精神世界,并随时随地对其进行整理和清除。
有德,那就会有好业。在《通书》中,我们就反复强调人都愿意和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人交往,因为拥有了这“五常”,就会有人格魅力,就能把事业做大。而面对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人,谁都会敬而远之,其事业做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此,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和他的事业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把握易简之道
下面这一句,就算是对前面一章的总结了。“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天下之理”,天下如此之大,如此复杂,宇宙﹑地球﹑社会﹑人生﹑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等等,其都是各有其理,很复杂,很多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而且这些东西将来会如何发展,也是无法说清的。曾几何时,一些被誉为伟大的科学论断,现在也大多被遗弃。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为某些伟大人物的意志所转移的。
但是,在《易经》里面却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有些东西确实是易且简的,但天下之理也确实蕴含在其中,比如人总是会死亡,人必须依靠进食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诸如此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儒家说“食色,性也”,人的本性就是“食色”这两个字,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是生存的需要,一个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些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可以说把人的根本属性、即生命和意识上的自然属性都包含了起来了。至于人类其它的诸如文化、科学、艺术等属性,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在这两个根本需要之上。人先要解决生存,不饿肚皮;当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就想要吃饱;能够吃饱了,就想吃得更好。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除此之外,人还有精神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世风日下,诸多丑恶现象也层出不穷,就是忽略了人的精神性,这儿就不作过多评述了。
人的自然属性就是如此,按佛教的说法,用两个字予以总结,即是“烦恼”。一切理性都是围绕着这个烦恼来加以证明。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是,这个理性也是非常可怕的,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就说过:善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同时恶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善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恶也就达到怎样的水平。水涨船高、如影随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对我们人生的警语。古时的人说“看破红尘”,就是指看破“食色”这两个字。至于名利,不过是食色的延伸,是对食色的包装。这算是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
另外,我们在前面论述“易”的时候,指出了易有交易﹑变易﹑不易,其中这些变化也是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类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将不存在,也就无任何意义。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得的是什么?就是易简之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正是因为有食色、有酒色财气,才有了随之而来的荣辱﹑得失﹑贵贱﹑穷达,等等,而“位”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我们每个人居于什么位?整个人类社会居于什么位?社会的结构如何?历史的结构又是什么?对于等等这一切的问题,如果我们明白了“易简”这一点,看穿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一切;那么,我们就能得此天下之理,明乎天下之动,就能在无穷无尽的波涛之中站稳脚跟,使自己心明眼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会被各种不良的事物遮住甚至欺骗自己。而使自己居于君子贤人之位,成就于君子贤人大人之位。
什么东西在欺骗自己啊?说穿了就是需要。有需要就有利益,有了利益,是非也就来了,也就有了成败,等等。所以我们要认清《易经》系辞第一章所要带给我们的理念,要把握其“易简之道”这个关键。否则,天下那么多道理,你一一去分辨、去捉摸的话,就会陷入迷宫之中,无法自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2ef500100rf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