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随着你诚意的发动,你的愉悦、感动不断积累,外在的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你最初的那一点真诚的蛛丝马迹,就会生长起来,变得显而易见。你的诚意显著起来了,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你的品质,就会有更多的人肯定你。这就是“著则明”,你就“著”而且“明”了,就成公众人物、成明星了。
当然,这个“著则明”不能当成名声的名来讲,而是光明的明。公众人物都有一个光环,这也是光明的感觉,是自己的光明去照亮别人。这个光明是通过你的德行修养、通过你的无私奉献透出来的,因此,你的真诚、善良、仁义这些优秀品质,就会为大家所学习、效仿,你就能够感化人、教育人、引导人。这就是光明的作用。不过,现在有些名人明星并不是通过光明的手段出名的,而是通过绯闻、艳照之类不择手段的炒作出名的。这样出名的人,就不能以光明的方式鼓励人,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乃至于给自己带来耻辱。
我们说人的精神本性,最重要的就是一念真诚、一念光明。前面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和明是一体的。只有那些真诚而光明的人,在人群中才能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别人才愿意追随你。追随你走这条光明之路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跟着你行动,这就是“明则动”。
“动则变,变则化”,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了,那么社会风气就会产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个人的一念真诚开始,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转化,最终达到让整个社会风气、让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都得以进步。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大同世界,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就是这么一步步形成的。按照佛教的说法,那就是“转娑婆世界为极乐净土”,通过平凡而朴素的生活禅,最终实现人间净土。
我们平常把“变化”当成一个词来用,但这里是把“变”和“化”分开来讲的。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所谓“变者,化之始;化者,乃变之终”,变化是一个漫长的、从始到终的过程。变,是有痕迹的、有对比的、可感受可触摸的;化,指的是大化无形、了无痕迹,是一个渐进的、不知不觉的过程。我们经常说一些艺术家,或者说一些修养很高的人,说他达到了“化境”。什么是化境?就是了无痕迹的最高境界。禅宗里爱说“羚羊挂角无踪迹”,就没有痕迹可寻,没有章法可依,腾腾任运,自在无碍。《易经》里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大人君子的化境。你遇到这种境界的人,说实话,人家一句话不说,你就不知不觉中被他收拾了,被他“化”掉了。我们的“火神菩萨”彭老爷子,住在一间几十平米的小屋里义诊,几十年分文不收。许多病人都说,只要上他家去了,还没搭脉,就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一半。这个老爷子就有这么一种“化”的感觉。
那么,谁能够真正达到化境呢?这里就说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能够达到化境,能够“化”人于无形,必须是至诚之人才行。
我们从头来看,这个“唯天下至诚”的化境是怎么达到的?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我们看,就是这么一步一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从最细微的一念之诚开始,最后达到了至诚的化境。从这里我们要看到,至诚的圣人境界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最起码,一念之诚每个人都是有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即使是坏人、恶人,内心深处那一念之诚也一定闪过、一定放过光,只不过他没有把这一丝光明抓住,没有把它付之于行动,没有从行为中体会这一念之诚带来的意义,所以才会堕落下去。真正走圣贤之道的人,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在一念之诚中去体会、去落实、去践行。
这里仅用了简简单单的二十几个字,就把一个人从凡夫到圣人的整个成长过程说完了。可实际上,每一步的修学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走上这一条路的人,把自己一辈子全部投入进去,也都算不了什么,要有生生世世都在这条道上行的勇气和信心才行。
按佛教的说法,一个凡夫要修行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时间就是无量无边了。当然,每个人的根器也有所不同。佛教的根器,其实是指修行的基础。人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有些人根器好,说不定已经修行了两大劫了,甚至有些人能即身成就,说明他离最后的成就只差这一辈子的修行了。当然,更多的人也许是刚刚开始接触,三大阿僧祗劫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是,不管是即身成就的人,还是刚刚开始修行的人,都是从最初那一念之诚开始做起的。所以佛教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佛……这是真实不虚的。在儒家而言,就是“人皆可以至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总之,一念之诚而已。
当然,这个“著则明”不能当成名声的名来讲,而是光明的明。公众人物都有一个光环,这也是光明的感觉,是自己的光明去照亮别人。这个光明是通过你的德行修养、通过你的无私奉献透出来的,因此,你的真诚、善良、仁义这些优秀品质,就会为大家所学习、效仿,你就能够感化人、教育人、引导人。这就是光明的作用。不过,现在有些名人明星并不是通过光明的手段出名的,而是通过绯闻、艳照之类不择手段的炒作出名的。这样出名的人,就不能以光明的方式鼓励人,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乃至于给自己带来耻辱。
我们说人的精神本性,最重要的就是一念真诚、一念光明。前面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和明是一体的。只有那些真诚而光明的人,在人群中才能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别人才愿意追随你。追随你走这条光明之路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跟着你行动,这就是“明则动”。
“动则变,变则化”,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了,那么社会风气就会产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个人的一念真诚开始,经过这么一系列的转化,最终达到让整个社会风气、让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都得以进步。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大同世界,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就是这么一步步形成的。按照佛教的说法,那就是“转娑婆世界为极乐净土”,通过平凡而朴素的生活禅,最终实现人间净土。
我们平常把“变化”当成一个词来用,但这里是把“变”和“化”分开来讲的。按照中国古人的观念,所谓“变者,化之始;化者,乃变之终”,变化是一个漫长的、从始到终的过程。变,是有痕迹的、有对比的、可感受可触摸的;化,指的是大化无形、了无痕迹,是一个渐进的、不知不觉的过程。我们经常说一些艺术家,或者说一些修养很高的人,说他达到了“化境”。什么是化境?就是了无痕迹的最高境界。禅宗里爱说“羚羊挂角无踪迹”,就没有痕迹可寻,没有章法可依,腾腾任运,自在无碍。《易经》里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大人君子的化境。你遇到这种境界的人,说实话,人家一句话不说,你就不知不觉中被他收拾了,被他“化”掉了。我们的“火神菩萨”彭老爷子,住在一间几十平米的小屋里义诊,几十年分文不收。许多病人都说,只要上他家去了,还没搭脉,就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一半。这个老爷子就有这么一种“化”的感觉。
那么,谁能够真正达到化境呢?这里就说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能够达到化境,能够“化”人于无形,必须是至诚之人才行。
我们从头来看,这个“唯天下至诚”的化境是怎么达到的?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我们看,就是这么一步一步、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从最细微的一念之诚开始,最后达到了至诚的化境。从这里我们要看到,至诚的圣人境界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最起码,一念之诚每个人都是有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即使是坏人、恶人,内心深处那一念之诚也一定闪过、一定放过光,只不过他没有把这一丝光明抓住,没有把它付之于行动,没有从行为中体会这一念之诚带来的意义,所以才会堕落下去。真正走圣贤之道的人,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就是在一念之诚中去体会、去落实、去践行。
这里仅用了简简单单的二十几个字,就把一个人从凡夫到圣人的整个成长过程说完了。可实际上,每一步的修学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走上这一条路的人,把自己一辈子全部投入进去,也都算不了什么,要有生生世世都在这条道上行的勇气和信心才行。
按佛教的说法,一个凡夫要修行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个时间就是无量无边了。当然,每个人的根器也有所不同。佛教的根器,其实是指修行的基础。人的生命是无始无终的,有些人根器好,说不定已经修行了两大劫了,甚至有些人能即身成就,说明他离最后的成就只差这一辈子的修行了。当然,更多的人也许是刚刚开始接触,三大阿僧祗劫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是,不管是即身成就的人,还是刚刚开始修行的人,都是从最初那一念之诚开始做起的。所以佛教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佛……这是真实不虚的。在儒家而言,就是“人皆可以至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总之,一念之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