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那么,做不到“至诚无息”怎么办呢?做不到就要学,就要修,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但是,这个境界这么高、这么难,要怎么学、怎么修啊?其实,入手很简单,按照儒家的说法,就是要“复性”,即恢复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本来和天空是一样的,和乾卦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样的,可是现在被蒙蔽了,被污染了。被蒙蔽了就要揭开,被污染了就要恢复。这个恢复的功夫,就是“复性”。当年马一浮先生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办书院,为什么取名叫“复性书院”啊?就是以此为宗旨。
儒家标榜的这个“复性”,也是依据《易经》而来,这就是复卦的功能。儒家讲修养功夫,讲修炼层次,在“四书”里面阐述的都很简单,《中庸》里好像就这么几句话,“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寥寥几个字就说完了。在《大学》里面也是如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几句话就讲完了。
那么,就这么几句话,让我们怎么去下手?怎么学修践行?这个功夫层面的东西,很多人就搞不懂了,包括现在一些学问很大的人,到这里都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因为他没有传承。现在的学者,往往只把儒家经典当学问来研究,学问做得越大,执著越严重,傲慢心越重,就很难与这个“至诚之道”相应了。
学佛学道的朋友,千万不要小看儒家啊!儒家在功夫层面上,也是有秘法的!我这里给大家透一点底,儒家在功夫上的具体指授,在功夫火候上的具体认知,几乎都是从《易经》中来。儒家称《易经》为“群经之首”,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就是说,儒家的秘法就在《易经》当中。尤其是《易经》里几个重要的卦,以前我讲过的“九卦之德”,那是很全面的修学次第。这里单讲入手功夫,那就在艮卦和复卦里面。
功夫怎么入手?从艮卦入手。艮者,止也;艮为山,遇山则止。艮卦兼山,双重的山,那就是双重的止。下卦,又称内卦,我们的内心,要常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发现自己有念头妄动的时候,马上一念回头,止!止!重新让自己的内心处于空空净净的状态。外卦,代表外界的事物,艮卦提醒我们,面对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不要去打妄想,还是要止、止。内外都是止,“兼山艮”,艮卦的大象辞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就是儒家在心性功夫上的下手之处,就是学会一个“止”字。《大学》里面谈修证,也是“知止而后有定”,把“知止”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止于什么地方呢?止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止在自己的位上,安住于自己的现实位置。
大家注意,这个现实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随着环境的不同,位置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这间屋子里,在龙江书院的课堂上,我是老师,你们几十号人就要听我一个人讲,你们就不能在下面随便发言。但是出了这个屋子,我就不能再摆出一副老师的样子了,我们是朋友,大家在一起就是平等交流。面对朋友,“止于信”,我们大家就要相互信任、以诚相待。如果回到家里,我就是孩子的父亲,就是“为人父,止于慈”,要以慈爱之心面对孩子。我作为父母的儿子,面对父母,那就是“为人子,止于孝”,要在孝道上下足功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随着时节因缘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位置就会发生变化。那么,“思不出其位”,就是“知止”,但这个“知止”要灵活变通,要在不断变化的时空中,找准自己当下的位置,安住于自己当下的位置,做好自己当下位置上的事情。这个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的功夫。
儒家标榜的这个“复性”,也是依据《易经》而来,这就是复卦的功能。儒家讲修养功夫,讲修炼层次,在“四书”里面阐述的都很简单,《中庸》里好像就这么几句话,“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寥寥几个字就说完了。在《大学》里面也是如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几句话就讲完了。
那么,就这么几句话,让我们怎么去下手?怎么学修践行?这个功夫层面的东西,很多人就搞不懂了,包括现在一些学问很大的人,到这里都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因为他没有传承。现在的学者,往往只把儒家经典当学问来研究,学问做得越大,执著越严重,傲慢心越重,就很难与这个“至诚之道”相应了。
学佛学道的朋友,千万不要小看儒家啊!儒家在功夫层面上,也是有秘法的!我这里给大家透一点底,儒家在功夫上的具体指授,在功夫火候上的具体认知,几乎都是从《易经》中来。儒家称《易经》为“群经之首”,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就是说,儒家的秘法就在《易经》当中。尤其是《易经》里几个重要的卦,以前我讲过的“九卦之德”,那是很全面的修学次第。这里单讲入手功夫,那就在艮卦和复卦里面。
功夫怎么入手?从艮卦入手。艮者,止也;艮为山,遇山则止。艮卦兼山,双重的山,那就是双重的止。下卦,又称内卦,我们的内心,要常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发现自己有念头妄动的时候,马上一念回头,止!止!重新让自己的内心处于空空净净的状态。外卦,代表外界的事物,艮卦提醒我们,面对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不要去打妄想,还是要止、止。内外都是止,“兼山艮”,艮卦的大象辞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就是儒家在心性功夫上的下手之处,就是学会一个“止”字。《大学》里面谈修证,也是“知止而后有定”,把“知止”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止于什么地方呢?止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止在自己的位上,安住于自己的现实位置。
大家注意,这个现实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随着环境的不同,位置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这间屋子里,在龙江书院的课堂上,我是老师,你们几十号人就要听我一个人讲,你们就不能在下面随便发言。但是出了这个屋子,我就不能再摆出一副老师的样子了,我们是朋友,大家在一起就是平等交流。面对朋友,“止于信”,我们大家就要相互信任、以诚相待。如果回到家里,我就是孩子的父亲,就是“为人父,止于慈”,要以慈爱之心面对孩子。我作为父母的儿子,面对父母,那就是“为人子,止于孝”,要在孝道上下足功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随着时节因缘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位置就会发生变化。那么,“思不出其位”,就是“知止”,但这个“知止”要灵活变通,要在不断变化的时空中,找准自己当下的位置,安住于自己当下的位置,做好自己当下位置上的事情。这个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的功夫。
然而,儒家的性命之学,“知止”仅仅是入手功夫,更重要的功夫是“复性”,体现在《易经》的复卦中。佛教里讲“止观双运”,套用到儒家的功夫上,那就是“艮复双运”。为什么复卦那么重要呢?因为复卦是“一阳来复”啊!
前面说“至诚无息”体现了乾卦的精神,因为乾卦六爻纯阳,就是要修到纯阳的境界,就是道家所谓得道真人的境界。但是普通人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阴阳参半,尤其是处于纯粹无明状态之时,则是坤卦的状态,六爻纯阴。实际上,乾、坤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两面,就像一枚硬币,我们所看到的正面、明晰的一面,就称之为乾,背面是看不见的,是阴面,就称之为坤。如果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纯阳的乾之德,那就意味着达到真正的圆满,达到了纯阳境界。如果表现出来的是完全被蒙蔽的纯阴状态,就是坤卦的状态。大家要注意,佛教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是从阴阳一体不二的角度来谈的。就像刚才举的硬币的例子,阳面即菩提、涅槃,阴面即生死、烦恼,它们都是同一枚硬币,是一体不二的。阴阳两面虽然是一体的,但你只能看到或阴或阳的一面,你要想看到阴面、背面,那就必须转到背面去。
严格地说,“烦恼即菩提”应该说成“转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完整表述也应该是“转生死即是涅槃”。关键在于一个“转”字!复卦《彖辞》里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你得有本事在烦恼丛中、生死海中,来一个华丽转身,那当下就能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