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123)

宋圭武 原创 | 2011-07-14 11:44 | 收藏 | 投票

随想录(123

教育孩子学会幸福

目前,教育正在违背自己的本质。学校成了制造痛苦的地方。一是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为别人制造痛苦,如各种竞争手段的掌握等;二是学习者自身为了达到制造别人痛苦的目的,也需要经历痛苦,如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考试等。

传统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孩子如何到社会竞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涉及竞争的技巧和工具等。

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应是教育孩子如何幸福,而不是通过竞争去增加别人的痛苦。

教育孩子如何幸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二是如何使别人幸福。

如何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荣辱得失,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要学会如何让自身灵魂与肉体和谐相处。

如何使别人幸福,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人,学会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人活着,仅仅是为自己。

如何使自己幸福,就需要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是要学会节俭;二是要学会节欲;三是要学会思考;四是要学会和平;五是要学会敬畏。

如何使别人幸福,就需要将自己的幸福与别人的幸福统一起来。

另外,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幸福过程,而不是一个痛苦过程。现在教育将人生的四分之一时间都归到了痛苦的空间,这对人生是不公平的。孩子在痛苦和重压下疲于奔命,然后又要进入社会这个激烈的竞争场,于是,人生都生活在了痛苦的空间中。这是一种教育的异化,也是教育文明的堕落。应当提倡幸福教育法,让孩子在幸福中接受教育。

提倡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幸福过程,而不是一个痛苦过程。二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帮助别人实现幸福。三是如何使自己幸福。

中国的教育,让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痛苦中;中国的工作环境,让人生的二分之一时间生活在痛苦中;中国的养老保障,让人生的四分之一时间生活在痛苦中。

幸福的教育让人幸福;痛苦的教育很可能导致痛苦的人生,并且很可能受教育者会将这种痛苦转嫁。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情结。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体验种种》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要问:人类最主要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能听到一种答案:幸福。”

对幸福的观点

古典观点。希腊人通过充分发挥理性的方式来寻找幸福。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发挥和运用理性才是一个人的真正幸福。在主张理性首位的前提下,希腊思想家相信理性的发挥可能让人过上一种与宇宙和谐的生活,而宇宙本身的特征就是秩序。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的或沉思的思想活动就是幸福,这种思想活动优于现实的实践智慧活动。

宗教的观点

接受我们必然死亡命运的这一不幸,把获得幸福寄希望于未来。

功利主义的观点

幸福就是快乐。

密尔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就是没有痛苦。同时,密尔也认为,理智的快乐要高于单纯的感官快乐。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通往幸福的路有千万条,但公平是根本途径什么是幸福?《易经》曰:“否极泰来,福之将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有三条件:身体(健康)、财富与德性,这三条件是同时必备的,缺乏理性与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 梭伦认为,幸福包括五大要素:财富、年龄、健康、婚姻、人格。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其表达式是:幸福=效用/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也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等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加后天的环境,再加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英文表达是:HSCV

                                     

                                          宋圭武2011713日写于兰州

宋圭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宋圭武,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先后…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圭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