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俺就唱红歌

袁峻 原创 | 2011-07-18 10:17 | 收藏 | 投票

20多年前俺就唱红歌

 

自从下海后,俺就不谙时政了,除了看报上网,政治活动少有参与。前日与老友们聚会,方知:红歌已经唱出了山城,在全国范围已如燎原之势。机关唱、学校唱,国有企业唱,街道办事处唱,甚至连和尚道士们也都在唱。听着大家对唱红歌的议论,俺不由得想起了20多年前在邮电学院组织唱红歌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俺在邮电学院工作,除了业内的教学工作外,也常常参加学院的业余活动。那时候,每年的红五月,都是唱红歌的季节。记得好像叫“五月鲜花”歌咏比赛。有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那时候,学校里的年轻教师不多,大多是文革前毕业的中老年教师,都拖家带口的,所以,搞这些群众活动,我们这些年轻人是不可或缺的。俺当时属于比较能忽悠的,不仅自己参加,还帮着招呼人。不仅在系里、院里参与,甚至还组织过学院的教师合唱团去北京市参加工会组织的合唱比赛。比赛地点一般都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

那时候的条件比现在差的多,没有卡拉ok伴奏带,没有可供借鉴的音像资料,甚至连歌谱都得到处去找,复印也很不方便。。。邮电学院只有一台钢琴,有专人看管,锁在一个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专门为这台钢琴装修的隔断里面。老师们的业余活动通常只能安排在晚上,管钢琴的人下班了,即使能找到开钢琴的钥匙,弹钢琴还得另外请人——学校没人会弹钢琴。所以,练习的时候多是用手风琴伴奏。好在学院里还有两位老师手风琴拉的很好,而且也乐于参与。

劳动人民文化宫组织群众演出的经验丰富,不仅有场地,还有服装可以出借,但那时候的条件有限,服装借出借进地肯定不洗的,很不卫生。好在大家也不是很讲究,大家都是穿自己的衬衫去,演出前把借来的衣服往身上一套就上台了,唱完后还得赶紧还给人家,后面的其他单位的演出还要用呢。如果哪个单位是穿自己单位的统一服装,一定会让别人羡慕的。据说现在唱红歌都是单位出钱定制服装了。时代不同了,有钱就是好。不过还是很嫉妒。

搞过大合唱的人都知道,适用于合唱的歌曲不多,而且是组织群众性的合唱,歌曲要选择曲调是大家已经会唱的歌曲,选生僻的歌现教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是熟悉的歌曲,一分部练习也都不容易合起来。女高音常常是主旋律,相对容易点,其他声部的就惨了,跟着跑掉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歌不能选难度高的。记得常选用的合唱歌曲有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以及《游击队之歌》《保卫黄河》《长江之歌》等。偶尔也会选用像《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样的艺术歌曲,但难度相对大,而且也会被认为“不政治”。由于各单位选择曲目是自由的,不通气的,所以比赛时常常撞车。记得有一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比赛中,《四渡赤水出奇兵》唱了不下10遍,一晚上一遍一遍的“亲人送水来解渴”,喝得评委们都是水饱。

组织群众性的大合唱,参与的人是第一位的。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以拖家带口的中老年为主,青年教师不多,而且青年教师里很多都在拼命读研、出国,像俺这种游手好闲的人不多,所以找人来参与常常是困难的事,有时候实在不行,俺就去学生合唱团拉些学生来充数。那时候,组织这些活动是没有多少经费的,不可能给钱,所以,找人来唱歌拼的多是面子。为了拉学生来充数,俺还是花了不少劲的。比如,学生们出去演出时,俺就会带着照相机去给他们拍照片,那时候,照相机还是很少的,学生们能拍张彩色照片是奢侈的事情。

为学院工会组织了几次合唱团,领导们真的以为俺有音乐细胞,就想着让俺去“深造”。记得是89年初,学校介绍俺去了北京的“科技之声合唱团”。科技之声合唱团是很有实力一个业余合唱团,排练地点是在友谊宾馆院内的北京科学会堂,请的指挥也是大名鼎鼎的聂中明。如果后来俺能坚持去这个合唱团训练,一定会在合唱音乐方面有所长进。无奈俺就不是那块料,只去了两次,就再也没有去过“科技之声合唱团”。后来,也没再参与过任何合唱团的排练。

一晃,20多年过去了。红歌又唱起来了。歌声有点熟悉。

个人简介
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就教于北京邮电大学。后不务正业,下海谋生。曾先后从事金融、投资与管理等工作。在金融机构做过财务,管理过资金;参与过上市公司的收购和重组;参与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以及彩票发行等。现为…
每日关注 更多
袁峻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