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阅读:消费与技术的双重力量

陈飞翔 原创 | 2011-07-04 16:20 | 收藏 | 投票

      FT中文网《名著美丽的数字》一文,使人深有感触。名著的命运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命运,阅读一个时代有时不需要通过名著,只需要时髦的阅读即可通向彼岸。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不需要名著,只需要时尚与“快捷键”,作者为此深感忧虑,也为那些在时代感与名著之间努力衔接的出版人倍感欣慰。但作者与那些心怀天下的人的忧虑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害怕,害怕自己的存在形式与表达方式慢慢被自己无法驾驭的时代感所湮灭。

       这个时代果真不需要名著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名著在中国出版业遭遇滑铁卢呢?因为中国是一个“消费主义”与“技术社会”蓬勃兴起的时代。消费名著是奢侈品,与“消费主义”的宗旨背道而驰,然而“技术社会”在iPad、移动硬盘、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完全转移了人们的兴趣爱好,一个小的可怜的U盘就可以装下世界上无数伟大头脑的著作,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时代的进步?

       作者的忧虑契合了“消费主义”与“技术社会”的特征,捧着iPad阅读方式的年轻一代与通过传统阅读方式成长起来的人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不是谁的错,这是“技术社会”对人们心理无情的冲击,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就像作者所说的,阅读是一种仪式。没错,仪式给予了人本身的尊重,同时也授予了一种流而不乱的秩序。一旦一个仪式无法兼顾尊重与秩序,也就意味着那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仪式,失败、无能、混乱且丢人。这就说明了有着“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为何如此注重礼仪,是因为人需要尊重与秩序。很多时候,中国社会也可通过礼仪羞辱人,故意弄出一个失败的礼仪。

      回到作者所说的阅读是一种仪式上来,我们也可以把仪式阅读划分为体面仪式阅读与糟糕仪式阅读。阅读名著就是一种体面仪式的阅读,从名著中汲取精华,尊重社会,尊重规律,尊重自己,也为自己的内心安排了一道秘而不宣的安宁秩序;那些“快餐式”阅读是糟糕仪式的阅读,浮躁、欲望、色情以及权力等等像一荏荏疯长的野草,在自己的内心漫无边际地爬行,这是多么危险的信号!

      “技术社会”恰恰支持糟糕仪式的阅读,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可怖的事情。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是这种“技术社会”的最好写照,疯狂的点击率与无与伦比的传播速度,在一拨接一拨的人群中被阅读了。倘若没有这种技术支持,“艳照门”事件也不会发生。同样在技术支持下的电子书也像“艳照门”那样广为流传,最终会消灭纸质书吗?这是作者最为担忧的事情。但在我看来,电子书与纸质书仍然遵循了社会生态的运行轨迹,只不过电子书有技术上的优越感,纸质书厚重、精美,可在夜深人静之时与人同呼吸、共命运,电子书离开技术载体却一无是处。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一个社会,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自己固有的感受。就像作者忧虑那些整天捧着电子书的人一样,纸质书温润如玉的感觉与灼灼逼人的风采深入我们的骨髓,当那些快捷、方便甚至有些轻佻的电子书来到这个世界时,注定让我们不安。其实不用那么害怕,它们虽然不如纸质名著那样有分量,毕竟它们也为我们带来了技术的炫耀与心理的感受。没有它们,我们何来危机感呢?

      70年代的人很容易对“消费主义”惴惴不安,在“技术社会”中怀旧,说到底,是对过去的迷恋与社会不确定性的无力感,也是害怕自己的命运被消费、被技术所伤害。怀旧,价值当然是存在,毕竟你、我、他都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秩序,难不成要颠覆它,或者逃离它?

本文已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原题为:《不必过于焦虑出版业的技术革命》,相关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406

个人简介
陈飞翔,男,80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学士,中南大学经济学硕士.个人邮箱:cfx2004130@sina.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