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07-09 16:03 | 收藏 | 投票

 

  
  《易经》中说“乾知大始”,我们在自己的精神中,如何体现这个乾卦的“大始”精神呢?请大家留意,我们精神中最初这一念之诚,就是乾知大始!这个要引起我们极度的重视。任何事物的成就,都是从这一念之诚开始的。你能把握这个一念之诚,能够让这一念之诚自始至终,大放光明,那一定会达到“飞龙在天”的成就。禅宗里讲参话头,过去参禅的人,蒲团坐破几十个,草鞋踏破多少双,好辛苦啊!这里我斗胆把一切话头的谜底透给大家:这个最初的一念之诚,就是话头!你参到了吗?
  
  那么,怎么找到那最初的一念之诚?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随便什么人,无论好人坏人、君子小人,突然看见身边一个小孩子跌倒了,他的最初一念,他的下意识直觉,一定是伸手把他扶起来。这下意识的初生一念,就是我们精神中的乾卦亮相了!这就是一念之诚。“诚则明矣”,你就照着这个直觉去做就行了,就能够透出光明来。如果你能够做到乾卦九三爻所说的“君子终日乾乾”,把这最初一念之诚的光明,从早到晚都保持住,死咬住不放,一刻都不放松,那你就了不起啦!
  
  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往往都会忽略这最初一念,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最初一念来自于人的天性之诚,都是光明的,但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往往就被自己的各种私欲、情绪所左右了。身边的孩子跌倒了,谁的第一念直觉都是伸手去拉,但很多人的第二念马上跟着冒出来了——他父母在旁边,不会以为是我把孩子撞倒的吧?第三念也冒出来了,现在社会做好人没好报,还是离是非远一点好;第四念,又不是我的孩子,拉什么拉,少管闲事啦!结果,孩子跌坏了也没人去管。
  
  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是不是?我们在座各位,有过这种心理过程吗?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下来,人心中那最初的一念光明,就被我们的私心杂念扼杀了。这些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都是不诚之念,它们不断冒出来,就遮蔽了最初一念之诚的光明,结果,当然就是“不诚无物”,没有办法让内心那“诚”的光明生发出来,就没有办法成就事物。
  
  所以,我再一次提醒大家,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牢牢把握第一念,要极其重视第一念。这最初的一念之诚,是我们精神中最尊贵、最宝贵、最需要呵护的火种。所以这里接着说,“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我们前面讲过“诚之者,人之道也”,做一个人最正确、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道路,就是遵循内心这一念之诚的指引,让这宝贵的火种在生命中确立起来,燃烧起来,这就是大人君子最宝贵的事业。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一个真正履行诚者之道的人,绝不会只顾自己成就,他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能成就别人,成就众生。佛教里面经常讲“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看起来有一个先后次序,先自利、自度,然后再利他、度人,实际上,真正的自度就是度人,真正的自利就是利他。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佛教里面爱讲“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成己,就是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精神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个最高的境界,在儒家看来,就是仁。仁者爱人,有着无私大爱,心怀天下苍生。用佛家的话来说,成仁,就是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大道,这是“仁”的最高境界。成物,就是成就他人的愿望,成就自他的事业。要想在复杂的人事社会之中,完成一番伟大的圣贤事业,没有智慧,或者智慧不高明怎么行呢?所以,成物乃是圣贤智慧的体现。
  
  虽然这里有“成己”、“成物”之分,有“成仁”、“成知”的结果,但最终还是归元不二的。心物一元,悲智双运,最终还是要归结为自身的修养。所以孔夫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重要的是把自身的私欲克服掉,让自己精神中的一念之诚发挥出来,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回到古圣先贤们的礼法当中去。那么,一夫成仁则天下归仁,我们在成就一己之仁的同时,也成就了社会的事业,获得了圆满的人生智慧。
  
  下面是这一章的最后一句,“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就是说,前面讲的成己、成物、成仁、成知,这些都不是外来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本性之中固有的,是“性之德也”。它是与我们这个生命同步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的本性中显示出来的德行。
  
  表面看起来,成己、成仁,好像是内在的品质、内在的修养境界;而成物、成知,则是成就外在的事业。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内外合一,还是心物一元,还是不二法门。正因为如此,对这个成己成物、成仁成知的不二法门,我们才要好好体会,好好参究,因为这是“时措之宜也”。什么叫“时措之宜”?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运用它,而且结果都是适宜的,能够恰到好处地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