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 和为贵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08-14 17:38 | 收藏 | 投票

 

   孔子在二十多岁时,第一次出来做官,就在鲁国的太庙担任助祭。助祭是一种官职,是主祭的助手,孔子对各种礼仪很留心,就是在这一段当助祭的日子里,孔子对国家的礼仪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礼?儒家说“礼者,理也”,是要以此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礼的作用,《礼记》里面讲“礼之用,和为贵”,它的目的就是和、和谐,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和气。

我们看《中庸》,开篇就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面对我们这个人伦社会,儒家的最高评价标准就是一个“和”字,而不是说这个国家的GDP有多高、经济实力有多强、军事力量有多厉害,不是以这个来衡量国家治理的好坏。《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以社会是否太平、人群是否和谐作为评判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

礼,体现的就是“和”。社会中的人,大家把内在的“和”表现出来,就是彬彬有礼。儒家提倡五常,曰仁义礼智信。仁,仁者爱人,亲亲为大,体现的是慈悲为怀的精神;义,义不容辞,义所当为,就是本该如此,这是做人的本份事;智,智慧,学传统文化要学智慧了,不能学迂腐了;信,信用,诚信,诚者天之道。我们看这个“礼”,是放在“五常”的中间,仁义道德、智慧诚信这一切美好的品质,都需要在人间社会表现出来,每个人在人群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恰如其分的行为举止,这个就是礼。比如作为下级见到领导,就应该有相应的礼仪,旁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男女之间也有相应的礼仪,不然的话,一男一女在一起,谁说得清是什么关系?就乱套了。过去的大家族里那么多人,见面的言行表现,就体现出他们是什么关系。

有这些礼仪来表现,那么整个社会伦理就秩序井然,大家和平共处就更加容易。这就是礼的作用。对于古礼,很多现代人不理解,会认为那是繁文缛节、以礼为貌,似乎“礼教”是让人虚伪不实的说教,感觉表面有礼,心里想的也许是另一套。其实,儒家提倡的礼,并非徒重形式,反而更重视礼的内涵。

在《论语》里记载,有一天,子夏读《诗经》,读到一段描写美女的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个美女在一笑、一颦、一注目之间,就非常美丽、非常有魅力,可是她穿得很素净,又没有什么修饰。这时候,子夏就疑惑了,她如此“素”,为什么显得那么“绚”、那么让人神魂颠倒呢?于是他就去问孔夫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指描绘、修饰、打扮。意思就是修饰、穿着打扮这些事情,应该放在后面,放在“素”的后面的。素,指的是本质,本来的面目。绘事后素,就是她本来的气质就好,本来五官就长得好看,打扮修饰这些东西,都是其次的事情,可有可无的,人家美女本来就长得漂亮,不用怎么打扮。子夏听了以后,说:“礼后乎?”哈哈,您老人家经常给我们讲礼教,要我们遵崇礼教,既然“绘事后素”,那礼仪这类的事情,是不是也应该放在本质的后面呢?孔夫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你很不错啊!启发了我啊!的确是这样的,以后我们俩就可以讨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不被表面的文字所局限,能够看到更本质的地方去了。子夏从对一个美女的描写,看到礼法、礼教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孔夫子很赞赏他。

在儒家看来,礼之本是什么?是在于怎样表达人的最真实的情感,在于怎样表达人与人之间最真实、合理的关系。古人讲礼,并不是有意去搞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来捆绑人。以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说“吃人的礼教”,好像儒家提倡礼教,是用来吃人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错了!礼教为了让这个社会结构更稳定,让人与人之间更和睦。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