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08-17 08:52 | 收藏 | 投票

 

  至道,就是大道嘛!大道无形,“道可道,非常道”,本来是虚无缥缈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也抓不住、求也求不来的,但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至德之人,大道就能够凝固起来了。凝固起来是什么样的?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大道凝固在哪里呢?就凝固在至德之人身上,凝固在他们的行为中,他们的行为显现在人间,大家就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风凉话:什么道德啊?道德值几个钱啊?谁敢拍胸脯说自己有道德啊?到处是贪官污吏,哪里来的道德?但是,真正像星云大师这样有至德的人出现了,道德就凝聚在这样的人身上。这样的人,就能够给人以信心。他们也不是钢筋铁骨,也是父母所生,但他们可以做无我利他的事业,可以活得这样精彩,我们为什么不能?这就是大道的显现。
  
  我们再往下看。“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几句话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也是《中庸》里纲领性的文字,非常重要。
  
  德性是什么?古人有“天地一乾坤,人身一乾坤”的说法。乾坤,就是道德,天道、地德,都表现在人心当中。所以,这个德性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具备,是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但是,为什么人间有君子、小人的差别?有圣人、凡夫的差别?这就是因为人们面对自己身上本具的天赋德性,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所不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首先是尊从于德性的,他把德性看得异常珍贵。在“尊德性”的过程中,怎样让自己身上最宝贵的天赋德性发挥出来,就要“道问学”。不懂就要问,不会就要学,所以,“道问学”是“尊德性”的一条道路。“尊德性”是目标,通过“道问学”这条道路,就能让自己的德性变得越来越尊贵。而小人与君子正好相反,他不知道自己身上居然有这么美好的天赋德性,所以会为所欲为,毫无顾忌。你说他缺德吧,他会觉得有人比他更缺德,所以自己不会有羞耻之心;你说谁有道德吧,他就会说风凉话,哎呀,那可不一定,他的道德是假的、装出来的,总之,他不相信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种天赋的德性。因为不相信,当然就更谈不上去问、去学、去尊崇。
  
  面对这个人人本具、个个现成的天赋德性,《易经•系辞》里讲“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天天都在用,天天都在发挥,但是自己就是不知道。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圣贤和凡夫的区别就在这里。小人总是被动的,被自己的七情六欲牵着鼻子跑,生活的目的无非是满足自己的七情六欲;而君子呢,是主动的,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系列的修行、修养,最后达到“尊德性”的目标,培养和呵护心中最宝贵的东西。禅宗里讲悟后起修,开悟以后还要保任,要保护它,呵护它成长。说简单点,开悟,就是明白自己身上的天赋德性,肯定它,并且相信它;保任,就是让这个德性自然而然地成长,最后达到任运自在的程度。
  
  那么,怎样做才算“尊德性”呢?这个天赋德性要怎样去保任呢?答案就是下面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我们在心性修养上必须遵循的两个向度,广大和精微要两手抓,要双管齐下。
  
  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做“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取舍因果细如针头”。“致广大”,就是要我们“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我们要努力扩大自己的心量,要让心量广大到像虚空一样,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遇到再大的困难,遇到再多的挫折,遇到再麻烦的事,遇见再见不得的人,都能够一口吞下去,都不让这些事情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心态,这就是心量广大。
  
  冯老师以前经常给我们说,要练就一套顺眼法、顺耳法、顺心法,看不惯的东西要看得惯,好听不好听的都要顺着耳朵去听,任何事情到了心里边都要过得去。真正能够顺眼、顺耳、顺心了,按照佛教的话讲,你忍辱的功夫就有了。忍辱波罗蜜就是表现在心量上面,是心量广大的一个表现。如果心量不广大,就不可能忍,即使想忍也忍不住。
  
  “尽精微”,就是“取舍因果细如针头”,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要做这种尽精微的功夫。在实际的行履上,在待人接物上、举手投足之中,都要特别注重细节,不能当马大哈。事情见到一分就做一分,任何事情,哪怕在最小的事情上,都能够踏踏实实去做,注意到它的前因后果。《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的时候更应该小心取舍,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心里要有主见,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
  
  “致广大而尽精微”,看起来是“广大”和“精微”两个东西、两种向度,但实际上,真正在“致广大”上做到了,在“尽精微”上自然也会有所深入。所以,广大和精微是通达无碍的。做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接下来就将达到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