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尝试,继续骗人

张目分 原创 | 2011-08-17 17:51 | 收藏 | 投票

1

伊利换了新的品牌广告语,一句“重新发现牛奶价值”令像我这样爱挑刺的广告人都觉得无可挑剔。这个诉求高明而精准,堪称睿智,它源自对行业背景的紧密关注和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你不服不行。在中国奶业市场一路风波不断、质疑不断的低迷中,这句广告语不仅在提醒消费者要“重新发现牛奶价值”,还应重新相信伊利品牌的诚信与品质。它说得温柔文雅,宛如在你耳边呢喃细语。亲,你能拒绝么?

配合新的电视广告,伊利的纸媒软文亦在塑造与舆论热点休戚相关的新形象。81日的《新周刊》上一篇标题为《关爱TA,就让TA乐活吧》的跨版软文宣传伊利旗下高端奶品牌“金典有机奶”,为支撑“有机奶”之概念,文中甚至把作家野夫和他的散文《江上的母亲》都搬了出来,只为说明“谁家老人不想儿孙在膝下承欢,谁家儿女不想父母能颐养天年?”这,究竟是哪个有文学细胞的文案干的呢?TA只需引用几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就够了,搬出野夫糟踏他的文章干嘛呢?这则软文中,伊利还用一则小小的精美的设计稿说它“土壤不施化肥、牧草无农药污染、乳牛自然放牧”,你,信吗?

 

2

你是否经常在哪本中高端杂志上看到“爱康国宾”体检机构的广告?橙色的块状LOGO,凡客体“傻大黑粗愣”式的简洁排列,清爽的平面设计,温柔的雅致的犹如航空公司般的广告文案……从慈济开始,体检机构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把体检这一单项从国营综合性大医院臃肿、冗长、冷漠的排队治病过程中另辟出来,开创一种更便捷、更舒适、一站式的健康体检服务,它像高级酒店制造的月饼,主要针对大公司、大机关团购以及员工福利市场。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值得批评的地方,值得批评的是它们规避责任与风险的巧妙和投诉渠道的狭窄不畅,以及作为消费者的你实际体验与广告形象严重不符,但它是一个让你吃哑巴亏的典型商业聪明范例——我确实说过我有一个LV的包包,但我又没说我的包包是正品。嗯,就是这样。这是作为一个消费者的我在爱康国宾亲身体验后的感受。

 

3

我不玩网游,几乎不上新浪微博,我是从《新周刊》上看到这篇《@史玉柱的街头行为艺术》,文章从719日出现在上海街头的一名身着古装的“穿越女”跪在街头的“行为艺术”谈起,把这种微博营销手段称之为“零成本、微平台、大营销”——多专业的术语啊。据说这个消息最初由“上海地铁的官方微博”传出,经由带V@史玉柱先生通过自己的微博转发,一天之后转发量就超过5.3万次,文章这样评价:@史玉柱导演的穿越事件是2011年头七个月里最成功的网络营销案例,没有之一。”我看到那张古装女跪在地上的照片,想起我的一位广告公司老同事曾经参与的一个“街头行为艺术”的商业炒作活动,以及,那个商业炒作背后荒谬的故事。“穿越女事件中,不明真相的不仅是围观群众,《申江服务导报》、《成都商报》等媒体都被事件的表象蒙蔽,无辜地成为了@史玉柱的营销推手。”这真是鬼话连篇。没有不明真相的媒体,只有不明真相的群众。

我所在的公司也曾参与微博炒作活动,背后运作的正是我们部门,我们甚至还领了一个行业内的所谓奖项。前不久,出于合作的渴望和巴结讨好心理,新浪还给我的上司的微博加了“V”,尽管她的微博只是普通个人微博,粉丝量不足百人。

 

4

一切都可以粉饰,一切都可以运作。深谙成功之道的唐骏说得没错:成功可以复制。当一个品牌说着“重新发现牛奶价值”的广告语,很可能这则广告正实践着“重新利用谎言价值”。当多数人对成功的关注只剩下研究策略、手法、技巧、亮点等“技术层面”议题,那些叫做责任、使命、爱和诚实的东西或许从未被提及,而它们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因何诞生、因何实现、因何持续、因何强大、因何不变质的初衷与本质。

当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资本、媒体都在把才智与创造力统统注入到谎言、表演、篡改、欺骗等通向成功的“征途”并作出种种“努力”(有时我们称之为“策划”)时,我们还能指望这个国家美好到什么程度?

每一天,当我们走向街头、钻进地铁、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登陆网络,看到一个又一个炫目的广告亮丽的画面,总能发现一个个商业雇主正在借用广告人的才华与创意为品牌披上不实的华服和虚假的承诺。套用我所喜爱的阿联酋航空“不断尝试,继续探寻”的广告语,他们的成功模式是:不断尝试,继续骗人。

 

 

 

 

                                                201189于北京

 

个人简介
广告人,佛教徒。
每日关注 更多
张目分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