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敦厚而崇礼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08-18 09:13 | 收藏 | 投票

 

  
  我们在学习《中庸》之前,总觉得“中庸”这个词,好像有点贬义,说一个人很“中庸”,往往会误解为“平庸”。其实,中庸之道是最高明的,对中庸之道最好的表述,就是这一句“极高明而道中庸”。
  
  只有高明到了顶点,才能说达到了中庸的境界。所以,中庸之道有几个具体的指标,就是前面几句所讲。首先,要“尊德性”,德性要高,要让德性尊严起来,没有德性的人再聪明、再伶俐,也只能是一个滑头、见风使舵的小人。同时,要有“道问学”的精神,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学问。如果只有德性而没有知识学问,你怎么去帮助别人?怎么去推行你的德性呢?不可能。德性和学问,具体地表现在“致广大”和“尽精微”上面,既有广大的包容性,又有精细的穿透力,这样做下去,才能真正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下面“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这一句放在这里,感觉文句上有点隔。上面已经说得非常到位了,突然又来两句这个,有点怪、有点突兀。但是历来,对这两句的评价也很高。儒家经典经过秦火,有些曾一度失传,后来又找到了。因为过去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也可能有错简。当然,这两句话本身是很精辟的。
  
  “温故而知新”,是说温习旧事而发现新理。我们自己在读书、做事情时就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是一些好书、名著,有百读不厌的感觉。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水浒》这些古典名著,每看一遍,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记得从小特别喜欢看连环画的《西游记》,妖魔鬼怪也多,孙悟空七十二变等等,觉得很好看,很入迷。前几年又翻了一遍《西游记》原文,就觉得和小时候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原来,这个《西游记》的作者也是位了不得的人物,对佛道修行是非常内行的。这个时候看《西游记》就不是看着玩了,原来里面谈的都是精神修养、精神修炼的事啊!西天取经这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都是在修道的过程中必然遇见的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凡是有一点佛学基础的人看这本书,就发现《西游记》里面有很多都是比喻,比如唐僧师徒四人,就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孙悟空遇到的几个妖怪,连妖怪的名字都是眼、耳、鼻、舌、身、意,感觉完全是《心经》里的东西。把眼识打破了,就是把这个妖怪收拾掉了,然后又把耳识打破,最后要把六根、六尘这些根尘缘影统统空掉,把影响我们对心性认识的这些妖魔鬼怪都收拾掉,这才过得了关。《西游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说不定过两年再看,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一种体会。所以读书要读名著,确实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西游记》是小说,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是看正经的传统文化经典,像《易经》、《金刚经》、《六祖坛经》、《道德经》、《庄子》这些书,你反复看,真的每次都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这些文化典籍,都是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反复思考,从中不断地发掘能够针对现实、针对当下精神状态的东西来,用它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精神修养。上节课讲到复卦的时候,讲反复其道,其实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包括《易经》中的这些卦爻,你反复去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境遇之下,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温故而知新”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要以史为鉴,以古鉴今。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经史合参,光专注学某一样是不行的。只学经,容易学成孔乙己,成天满嘴的道德仁义,看不透世事的变化,就会变得迂腐不化;如果只学史不学经,没有“尊德性”这样的一套东西在身上护体,那也很麻烦。我们看现在很多学历史专业的人,都非常聪明伶俐,但是,聪明过头就流于圆滑、流于世故,就没有顶天立地的正气,这样也不对。
  
  当然,历史的作用非常之大,我们都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可能明白现在从何而来,也不可能知道未来的走向。西方有句谚语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就是指历史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有它自己的一套循环往复的规律。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事总是如此。
  
  我们看中国历史,二、三百年一个轮回。在轮回过程中,人物事件好像都有所变化,但是总的趋势、总的脉络,几乎没什么两样。我们认识了历史的规律,再看现实,看将来,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就能够一目了然。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非常了解,看春秋五霸是怎样在历史舞台上表演的,看战国七雄在历史上是怎么此消彼长的,了解齐桓、晋文之事,再看苏秦、张仪这些人物合纵连横,乃至于如何行王道、如何行霸道等等。你把这些看熟了,回头再看现在,就会看出奇妙来。不管是以前的美苏争霸也好,还是现在的中美暗中较量,乃至于最近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的吵吵闹闹,都很有意思。这次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各个国家都在上面表演,欧洲发达国家搞了一套“丹麦草案”,然后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几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又搞了一个“基础四国文本”,而环太平洋的一些岛国也联合起来提出他们的一套方案。大家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博弈。你看这些现象,不管是手段也好、过程也好、结果也好,都超不出春秋战国的那些谋略和手段。只不过,一个是中国古代诸侯列国之间的争斗,一个是现代世界各国间的较量。其间的此消彼长、争权争利争霸,味道是一样的。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