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干嘛要全面?

张鸣 原创 | 2011-08-18 17:54 | 收藏 | 投票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经常被人指责说话不够全面。时间一长,连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全面的确是一个问题。于是,在他们之间,也经常这样互相批评。不仅批评自我批评,对历史人物,也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四五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大都不够全面,陈独秀如此,胡适如此,刘半农和钱玄同更是如此,至于鲁迅,简直就是偏激。

  当然,指责人家说话不够全面是绝对没错的,谁能全面呢?总要落下那么一两点没说到的。如此这般地批评完了,不仅贬低了对方,还显示了自家的高明,暗示了自己比较全面。当然,换一个场合,同样的批评,放在批评者身上,也同样合适。其实,这样的批评,基本上等于废话,因为无论你说什么话,我都可以说你不够全面。比如你说表扬某个人好,他可以说你为何没看见他的缺点——难道有人会没有缺点吗?如果你批评某人做的不好,人家可以说你为何没有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事实上,如果人们真的要把话说得全面了,听的人也许多半受不了,比如,人家请你吃饭,你要夸某道菜美味,就必须还得说,这道菜虽然美味,但颜色上还有改进的余地,跟我在某个地方吃同样的菜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距离……如此这般下来,估计听的人如果不逃跑的话,多半是要给你两个嘴巴的。有人会说,说谁不全面,不是在这样的场合,而是正式的开会发言,正式的思想表达。

  然而,这样的场合就非得全面吗?开会发言,表述观点,多半是为了表达一种意见。如果真的全面了,意见就被淹没在口水里了。至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某种学术观点,更是片面一点才好。西方有句老话,偏激出真理。其实有道理。一篇文章,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全面是全面了,但大体上等于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因为人们看不出你意见,你的倾向,这样的文章,作为科普知识的介绍,也许有点用,但作为研究性论文,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可惜,不幸的是,在我们的核心期刊上,充斥着这样的论文。

  从小到大,我们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得到的训导,都是告诫我们要全面,说话要周全。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这样做,不得罪人。从应付领导角度,也能讨得领导的欢心。但是,全面的习惯一旦养成,人的创造力也就没有了。我们见了太多会做人,也会做官的人,但偏偏缺乏片面而思想深刻的人,考虑问题片面,但创意多多之辈。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即使有,也往往不得志。经常处在周围人的指责之中,成为人们所谓的“争议性人物”,有点什么好处,多半轮不到。而那些平庸之辈,处事圆到,不偏不倚,肯定能够得到上上下下的赏识,进而飞黄腾达。

  片面和偏激,都不是一种缺点,更非罪过。只要不触犯法律,不伤人,就要允许人片面,允许人偏激。我们这个民族,最缺乏的,不是老道,不是周全,不是面面俱到的思维,而是创造性。作为一个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我们在创造性上的得分,实在是太低了,低到令人羞愧的程度。

    

  

个人简介
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现在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书。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武夫治国梦》、《乡土…
每日关注 更多
张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