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网骂”变成“破口大骂”

徐贲 原创 | 2011-08-22 12:54 | 收藏 | 投票

    在英语多达49万个的词汇中,有七个字是美国最高法院禁止在电视或其他公共媒体上使用的,因为任何一句话,只要用了这七个字中的一个,就会不仅成为“骂”,而且甚至是“破口大骂”,这七个字都是极“粗”、极“下流”的(与“俗”不是一个概念),它们分别是shit, piss, fuck, cunt, cocksucker, motherfucker, tits。为了不冒犯读者,我这里就不一一翻译了。

    “破口大骂”与一般的“骂”是不同的,不同就在于“破口”,也就是把“骂”不应当逾越的尺度和限制统统毁弃、撕破,与人们所说的“撕脸”(“不要脸”)相似。破口大骂不一定要张口或面对面地“相骂”。用笔或键盘也可以破口大骂,而且还可能借助媒体的传播,极大地增强骂的效果。

    一个人被批评了,往往有被骂的感觉,这是因为批评一般使用的是消极或否定的字词,就算说话者并没有要骂人的意思,听话的人还是会有被骂,被“恶意攻击”的感觉。在美国,如果老师批评学生说,“你真笨”,学生就可以告到校长那里去,说老师骂了他。老师一般都是用积极、肯定的方式来批评学生,他会对学生说,“你如果更用心一些,一定可以学得更好。”

    老师用这种方式批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洛克在《教育片论》中多处讨论的“教养”(civility)。洛克说,良好的教养要求我们在言行举止中避免“不端”和“无礼”,对别人要表示“善意”和“尊敬”。要做到这个,“有赖于两件事:“首先,从心底要保持一种不去侵犯别人的心思;其次,要学会表达那种心思的最为人接受、最为人喜悦的方法。从其一,人可称得上是彬彬有礼;从其二,则可称得上是优雅得体。”

    洛克所说的“彬彬有礼”和“优雅得体”不是不要批评,而是要将心比心地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一种必须通过学习来养成的习惯,礼仪的语言“像其他的语言一样,是由各个国家的时尚和习俗所决定的,它需得在规则和实践当中,主要通过观察那些公认为教养良好的人的行为举止而习来的。” 美国学生在学校里的任何场合使用那七个“粗”字,都是违反校规的。设立这样的校规是为了在习惯上从小培养学生的教养。文明社会中的公共人物、知名人士都有责任为儿童和青少年作出好的榜样。

    为了避免有意无意的“骂”,美国学校的写作课上,老师会告诉学生,在批评和责备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应该有事说事,避免使用带有主观憎恶的“感情词”(emotionally loaded words),如愚蠢、白痴、笨蛋、傻瓜。老师还会告诉学生,在推荐和赞扬的时候,也要避免“感情词”,因为“骂”与“吹”或“捧”虽是两级,但性质是相似的。

  “破口大骂”与骂不同,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批评或者责备,而且是蓄意侵犯和伤害别人,是谩骂中的“一级谋杀”。“破口大骂”专挑那些最粗鲁、最下流、最肮脏的字眼。善于破口大骂的人都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必定对最有伤害力的语言颇有心得。这种语言包括非人化(把人叫作动物)、侮辱家人(尤其是母亲)、将人极度肮脏化和矮化(“烂货”、“傻B”)等等。

  与心理学研究伤害一样,明了语言伤害所获得的知识可以派两种截然不同的用处。心理学的知识既可以用于避免,也可以用于加剧伤害(如设计出各种特别能折磨人的酷刑)。同样,知道什么语言最有杀伤力,既可以用来避免,也可以用来加强语言伤害。“破口大骂”与“滥施酷刑”一样,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虐待倾向的暴力和伤害。

        在当前的网络语言中有许多的“骂”,背后有不同的个人或社会原因,有的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和腐败感到不满和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骂成为他们疏通恶劣情绪的管道;有的是从骂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的感觉;有的是因为觉得骂很“爽”,很“酷”;有的是因为骂已经成了习惯。网骂中还有一些是很不堪的詈词秽语,纯粹是有目的的侮辱和伤害。期待一个没有骂的和谐世界是不现实的,但是,守住骂的文明尺度,不让骂变成破口大骂,却是完全办得到的。

个人简介
徐贲,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