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县石狮看中国醒狮

张演生 原创 | 2011-08-26 08:43 | 收藏 | 投票

  从密县石狮看中国醒狮

  ——中原履痕之六

  

  密县石狮——非同寻常的石雕艺术品

  从郑州出发去少林寺,途经郑密公路云蒙山下,一座颇具规模的石雕工场,展现在我们眼前,吸引我们特地钻出车门,就地采访。

  这座被称作密县石雕市场的工场,以雕刻石狮为特色。一位位皮肤晒成古铜色的密县石匠,以他们的灵巧双手和天才的创造,雕刻出一尊尊卷发如螺,威风凛凛的石头狮子,令人油然生出满怀赞叹。

  石匠们告诉我们,地处中原腹地的密县,早在数千年前就已有工匠从事石雕工作,远在唐代之时便已雕刻出一批批精妙绝伦的石雕艺术品。宋元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及文化南迁的影响,久负盛名的密县石雕艺术迹近湮灭,直至近些年来才重新勃发生机。眼前的密县石雕市场,纵横两公里,专业石匠达1500多人,产品已销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在我们广东也可以觅见密县石狮的足迹。显然,密县石狮对促进当地开放,扩大与外界交往,繁荣密县经济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石狮最早是汉代孙宗所刻,初期所刻是张口扬首的圆雕石狮。其后,石狮多见于建筑物上及门前屋后,整个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至唐、宋时,石雕狮子大为盛行。与西方狮子雕刻的“写实派”相比较,中国石狮雕刻更具有一种脱俗象征性,即求神似不求形似。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密县石狮,便具有这种特点,体积与形态的局部夸张,形成一种前腿直立,后腿蹲坐状。其丰满的前胸,颟顸的表情,以及健壮如柱的前肌,虽朴拙,粗放,但深刻而内蕴着气势,这也便是中国雕塑的风格。这种石狮至今仍极为多见,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突出。

  目前国内,比较出名的石狮雕刻有福建惠安的石狮,广东五华的石狮雕刻也具有一定的名气。石狮保存完好的北京卢沟桥,据说有485头神态各异的石狮。广州著名的光孝寺,有“小型石狮展览会”的美名,保存的石狮也是遐迩闻名的。

  由威风凛凛的密县石狮,我们不禁联想到狮子这一话题的其他种种——

  

  中国狮子——集纳狗的神气精华

  狮子是热带猛兽,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带不产狮,狮子连同它的名字都是从外国传入的。“狮”字古写作“师”,由波斯文“狮尔”一词的发音演变而来。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作为东西方通道的丝绸之路,引进了不少“殊方异物”,其中便包括“狮子”。此后西域诸国对汉朝常有狮子进贡,直至明代郑和下西洋,东印度的榜葛刺国也以狮子进献。不过,我国古籍也曾记载,在我国古代边陲沙漠地带(如新疆、甘肃等地),曾有狮子出现。

  从总体上说,自汉朝起的漫长封建朝代,狮子是作为珍禽异兽而被进贡到宫廷的,宫廷以外的人则极少有机会看到真狮子的模样。正是缘于此,古代人民从外来的艺术形象中看到的,不过是些经天竺佛教深化装饰过的狮子。所以,人们就根据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见到的狗的形状和神态,创造出民族化的狮形。

  这种民族化的狮形,在我国古代以迄于今,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庭院置犬护卫和制作獒犬之形以镇墓的习俗,自古盛行。而以狮镇宅,则是以犬护宅的演化。我们常见古旧建筑门首有石塑的雌雄二狮,眼似铜铃,卷发如螺,姿态活像一对守门的蹲犬。民间匠师利用猱狗的形态来附加装饰,以画武士用的铜铃眼,取代了本是于白昼时畏光半闭的狮子目。又据佛像中的螺髻,条理为狮头上的螺髻。一般是雄狮伸一足滚绣球,雌师伸一足戏小狮。

  而由于狮子被公认为百兽之王,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故此自唐代以来,民间俗信在大门两旁摆放石狮锁宅治邪,而且还有许多的讲究,讲究摆放西北面,讲究一雌一雄,配搭成双,讲究狮头向屋外,认为这样可以阻止屋外的邪魔鬼怪入屋。至于不能在大门摆放石狮来坐镇者,则干脆在大门上加一狮头来阻挡煞气。

  

  “北魏瑞狮”——北狮的源起

  说狮不能不说狮舞,狮舞又有“北狮”“南狮”之分。

  相传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曾有一种木雕兽头的狮子舞,是由胡人从塞外传到中原来的。魏武帝把它钦定为“北魏瑞狮”。这便是“北狮”的由来。到现代,北方舞狮仍有河北双狮、安徽青狮与湖南狮子之别。

  北方舞狮的外形,全身都被狮被所遮盖,舞狮者只露出双脚,下身穿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狮子由两人配合组成,另一人则是武士打扮,手拿绣球作为引导。北狮又有大狮和小狮之分。大狮两人舞,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狮尾;小狮一人舞,手脚作四肢,跳跃腾挪稚气利索。

  湖南狮子有颜色区分,红狮代表勇敢,黑狮代表威猛,花狮代表纯良。红、黑两色是斗狮,相遇时要苦斗一番。花狮则不须拼斗。

  经民间杂技艺人总结,狮舞舞姿为:愣、怕、美、爬、蹲、卧、站、坐、吻、窜、趴、蹦、闯、啃、嗔、寻、盼、昵、栗、吼、跷、踏、退和滚,共24势。狮子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钹、京锣。乐声抑扬,动作合拍,威中见喜,猛而不厉,生动活泼。

  

  南狮的集大成者——广东舞狮

  广东与广西,同被称为南派舞狮。广东舞狮据说源于广东佛山。明朝初年,传说佛山有一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嗹嗹”怪叫,故称“嗹兽”,它糟蹋庄稼,残害牲畜,人们不堪其苦。后来有人想出妙计:以竹篾、彩纸制成凶猛的狮头,彩布做成狮身,许多假狮和锣鼓埋伏在嗹兽出没之地,待它出现时,金鼓齐鸣,群狮一起冲向前去,怪兽猝不及防,转身即逃,从此再没有出现。此后人们便相沿成习,每年春节舞狮驱邪,欢庆胜利。由此看来,南狮的出现也与“桃符”(春联)在1400多年前于楚地用以镇压百鬼的渊源相似。

  从狮子的形态看,广东舞狮可分为四种:

  (一)麒麟头;(二)狮子;(三)客仔狮;(四)外江狮。麒麟头又名貔貅,与龙头相似,不常见。舞者以东莞、宝安为多。狮子又分为花、红、黑三色。谓相比刘、关、张之意。狮子还可从它的须来区分。白须代表长者,只能由别人赠与,不能自命。与他狮相遇时,受到敬重。黑长须狮则脸色枣红,短须黑狮又名复仇狮,以好勇斗狠为能事。因此,挑起武斗的,往往是短须黑狮。

  而客仔狮则个子略小,它与外江狮同属于表演耍乐性质,不参加拚斗。

  其实广东舞狮,也有鹤崖、佛崖之分。鹤崖盛行于鹤山、高州一带。佛崖则南(海)、番(禺)、顺(德)、中(山)属之。佛山素以制作狮头出名,广东外销的狮头,大都产于佛山。

  广东的狮子舞,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人是头戴假面具手执大葵扇的大头佛,都是短打装束。狮被很窄,仅具象征意义。舞狮时以大头佛为引导,后面有锣鼓队。狮子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舞出千姿百态: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俯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等。步法大致有“麒麟步”、“坐马步”、“七星步”、“留马步”、“二字步”、“双飞发”、“探步”、“标步”等。所以,舞狮子是一门武功、舞蹈和技巧的综合艺术。功夫老练的狮子舞,能表现出喜、怒、哀、乐、贪、疑、忌、虚的表情。大头狮的狮子的引导者和指挥者,通常是以丑角形象出现的,动作妙趣横生,引人哄笑。

  广东舞狮有一种特技叫“采青”——几条青绿菜蔬扎着一个红包,安设在门前或门头上,狮子在爆竹锣鼓声中拜舞已毕,举首“衔”去那份红包,这就是“采青”。采青的种类,有高青、地青、水青、阵形青和各行各业的摆青方法。

  高青,是把“青”摆上门头以至二楼、三楼高处。采门头青可骑着膊马(肩膀)去采;采二楼青可架起人梯去采;采三楼青,就要用长杆、长杉或叠成多层人梯去采了。

  地青,是把“青”放在平地上。这样好采吧?也不见得。例如“蟹青”,是用各种石块堆成蟹状,设置种种障碍,让舞狮者到蟹背去采青。又如“板凳青”,是把“青”放在一条板凳的一端,而让舞狮者从板凳的另一端边舞边采。

  水青,是把“青”放到碗里浮在盛满清水的大缸之中。舞狮者要踏上缸沿,一边舞着狮头一边把青采上来。

  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影响,至今在世界各国华埠,仍保留着醒狮贺喜庆典的传统,年年乐此不疲。

  

个人简介
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演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