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寻真

张演生 原创 | 2011-08-26 08:46 | 收藏 | 投票

  豫菜寻真

  ——中原履痕之七

  

  “食在广州”这句美誉,曾经让广州人骄傲了好些年代,也令我们这些广州人,在朋友面前常常以美食家自居。然而,当我等到了中原之后,忽然扩大了视野,原来我国古老菜系之一的豫菜,也自有其一番令人垂涎的魅力。

  初识豫菜,是到达河南省城郑州的头一晚。我们在郑州的“盲公竹”(向导)小李,是地道的本地人。这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与所有同龄人一样热情、爽朗,还有着一股好像永远使不完的劲。他领我们到预先订下的酒店住下,未等说些什么,就冲口而出说:“在郑州有什么要求尽说不妨。”对一个仍未涉足社会的学生哥,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此时,见天色近晚,就随口说:“今晚就请为我们找一处能吃到有地方特色的饭店去尝尝吧。”小李自然满口应承了。

  果然,六时过后,小李从家里兴冲冲地赶了回来,领着我们“打的”来到了金水路的中州宾馆,此时,正是华灯初放,漂亮的灯饰,把整座宾馆打扮得金碧辉煌。小李也真会带路,到这等高档酒店吃饭,等着被宰便了。岂知,小李并没有领我们往宾馆里走,而是绕到宾馆后座的一个餐厅。这里的环境与进来时看到的形成极大的反差,路灯也没几支。进得餐厅更是让人诧异,能开十数席的大厅,竟只有两桌坐着客人。小李把认识的厨师请了出来,说明来意,并点了五、六款地道的河南菜,诸为柳絮、山楂汤、炸蝎子、糖醋溜鱼及主食油旋等。菜很快上席了,先是柳絮等几款小食。初尝异乡美味,自然是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冲动。夹上一口柳絮,说不清是酸、是咸,只感到粗如树叶,一时难以下咽。那厨师见我们面露疑云,便解释说,这是从柳树上采摘下来的嫩叶,经过腌制去掉涩味加工而成。他说:“慢慢去咀嚼、品尝吧,自会尝出另有一番滋味来。”我们依着厨师的话,慢慢的细嚼几下,果然吃出味来了,此物酸中略还带点儿涩味,而这涩味到了恰到好处时,便变成甘甜。因树叶纤维粗糙,需多嚼几下,这样隐在其中的美味便带出来了。山楂汤也独具特色,酸中带甜很是醒酒醒胃。炸蝎子,据说本是山东发明,只是脆口而已,吃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糖醋溜鱼值得一提,因郑州紧靠黄河,那里出产的黄河鲤天下闻名,我们烧的这一尾黄河鲤,约一斤左右,柔嫩细滑,入口极佳,再加上浇上一个糖醋芡,其味就相得益彰了。当主食吃的油旋,入口不化,嚼起来还颇觉费劲。

  吃了这顿饭,对豫菜的特点风味还比较模糊,对我们广东人来说,似乎还不易接受。

  好在郑州的饮食业相当发达,就在中州宾馆的这一条金水路,就是全市著名的“百食一条街”。这条大马路,不但有多家高级宾馆,各种食府也是一家连着一家。这些饭店酒楼,不但装修美轮美奂,而且各具特色,比起广州的酒楼来也毫不逊色。奇怪的是这些酒楼,做的多是粤菜、川菜或淮扬菜,没有一家是以豫菜作标榜的。有一天,我们曾想到一家名叫“越秀酒店”的粤菜馆吃饭兼采访,可这家酒楼生意好得出奇,几乎天天爆满,甚至连散座也得轮候。酒楼门前停满高级轿车,可见食客的身份是非比一般了。未能到“越秀”一尝当地的粤菜,这无关要紧,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地尝一回河南菜。

  小李的父亲,是一位退了休的领导干部。他为了让我们一尝心愿,竟动员了他当记者的二儿子,为我们物色到一家能做出地道的河南菜的酒家,真有他老人家的一片苦心。就在我们即将返穗的前一晚,老李一家请客,在龙祥宾馆要了一桌豫菜。赴宴前,老李告诉我们,他特别请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美食家作陪,这就是原河南省商业厅副厅长、现任“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孙福臻老先生。哗,好大的面子,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好在老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没有半点架子。大家入席坐定,老先生便兴致勃勃的谈论起源远流长的中原饮食文化。他说,豫菜始于夏、商,经过东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不断充实发展,到了北宋,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烹饪技术的发展,是和历史上的国都紧密相连的。中国的七大古都,其中河南就占有三个,即安阳、洛阳、开封,这是发展烹饪技术的基础。不少民间汤菜,进入宫廷,经过高手加工升华,便形成了豫菜色、香、味、形、器五性俱佳的完整体系。

  孙老先生异常健谈,而且饮食文化的理论深厚,可惜带有较浓的河南口音,听起来觉费劲,好在广东画报的摄影记者发仔权当翻译,倒也解决了语言障碍的麻烦。头盘菜上席了,名为“七星拼盘”,是用山楂、松花蛋、莲藕皮、鹿鞭、牛肉等七款肉菜拼成,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受到众人喝彩。孙先生只稍稍动筷,又说了开来。他说,豫菜是从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民间菜和寺庵菜等发展起来的。比如民间菜,它的原料是历代劳动者培植、饲养、采集、渔猎和不断优选的本地产品;它的烹调也是不断改进和创新,故其特点较为突出,即色重、味浓、汤满、熟透、热吃等,所以便成为豫菜的基础和源泉。发展至今,豫菜已形成了烹必适度,不欠水,不过水,恰到好处;调必匀和,平畸味、除殊味、提香味、藏盐味、定滋味,五味调和百味香的特点,它适应性强,男女老少适口,四面八方咸宜……

  说着说着,“鲤鱼焙面”、“金网锁黄龙”等多款地道豫菜上来了,这两款都是糖醋黄河鲤,只是在“焙面”和“金网”上做功夫,其实都是将面拉成丝网般细薄,用油炸至金黄后铺在鲤鱼上。这些焙面蓬松酥脆,入口即化,沾着鱼汁特别好吃,故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的风趣说法。孙先生说,豫菜经过历代名厨、食客、文士和广大群众的研究、挖掘,继承和创新,烹饪技法已有六十余种,名菜佳肴数千种,已成为我国川、京、粤、鲁、豫等八大菜系之一。

  这一顿豫菜宴,虽然只是领略了其中皮毛,但总算还了心愿,不枉此行。不过,宴后细想,豫菜既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根基,可郑州衔头,乃至洛阳、开封均看不到以豫菜为招徕的食肆酒楼,而粤菜、川菜馆则随处可见。看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方能赋予新的内涵,让现代人乐于接受。粤菜、川菜如是,豫菜又岂但不然。

  

  

个人简介
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演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