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这一章所讲的明道,就是明治国、平天下之道。这一章里讲了夏礼、周礼等很多礼仪之道,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法,就是礼乐文化。由此可见,礼乐文化在中国的传统里面,地位是非常高的。如果拿现代社会的概念来比拟的话,中国古代的礼法,就相当于今天法制社会的宪法,是天下的根本大法。
过去讲礼乐,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大夫之礼等等,不同的地位所演奏的音乐、舞蹈、仪式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是丝毫不能含糊的。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直入人心,能够透进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很严谨、精密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那样把音乐只看成是纯粹消遣的艺术形式,它是进入了“经”的范畴的。在儒家的“六经”里面,《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就专门有《乐经》。所以,古人对音乐的谱写、编制、演奏,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音乐,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代表性音乐也可能截然不同。
我们看一个社会的风气,实际上与音乐风尚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大家都有体验。比如文革的时候,人们喜欢听什么音乐?八大样板戏、《雷锋之歌》,诸如此类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又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呢?港台流行音乐嘛,尤其是邓丽君的歌,几乎成了整整一代人的心曲。上世纪九十年代呢?《渴望》最流行啊,《渴望》的主题曲是《好人一生平安》,毛阿敏唱的;还有《常回家看看》等等。现在的人呢?喜欢听的音乐又不一样了,越来越复杂,我都说不上来了。总之,音乐是与时代风气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时代大众心理不自觉的反映。所以,像孔子这样的古代圣贤们,非常清楚音乐的力量,他们知道音乐对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的确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在历史上,古人对春秋时代的总体特征用“礼崩乐坏”四个字来描述,“礼崩乐坏”,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严重啊!就相当于说现代社会完全没有了宪法,人人们都无法无天了,社会的法律、道德完全混乱了。所以,礼乐制度是古代社会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自用”,指的是自作聪明,刚愎自用。“自专”,指的是专横、专权、飞扬跋扈。这里就引用孔夫子的话,说这三种人是有灾祸的。哪三种人呢?第一就是“愚而好自用”,这个人本来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甚至于很笨,但他却喜欢自作聪明,而且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周围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是有灾的。第二是“贱而好自专”,他本人的地位很卑贱,我们这么说,不是有意讲究地位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留意自己所处的位置,知位才能自处。“贱而好自专”的人,他本身没有什么地位,但又特别喜欢发号施令,喜欢私底下称王称霸,这种人也是很麻烦的,也会自招灾祸。
现在网络流传的很多事情,比如说“躲猫猫事件”、“被自杀”、“喝水死”等等,背后都有这样的人在惹祸。这个“喝水死”尤其荒唐,人在派出所里面关着,结果几天后死了,问警察这人是怎么死的?警察说,他自己喝水,不知道怎么喝一口水就死了。这话一传出来,一片哗然!最后一调查,中间还是有刑讯逼供的事情发生。干这些事的,都是属于“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的人。我们看现在的一些基层干部、基层公务人员,真的素质很低。最近,广西的一个烟草局长的日记在网络上疯传,搞得这个人很狼狈、很不堪。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日记里面记的尽是些吃喝嫖赌的事情。最后,检查机关介入调查,现在也是停职审查,不知道结果到底会怎么样。总之,出这种事情,都可以用上面两句话来贴标签。“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必然会“灾及其身”,几乎是一条定律。
还有第三种人,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应该说这样的人比前面两种人,在人格上、品格上好像要高一些,但是,这种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生乎今之世”,明明是生在现在这个时代,行为思想却总是要“反古之道”,总是认为现在的一切都不好,一切都是古代的好,就和鲁迅小说里的九斤老太一样,总想回到小国寡民、回到古代宽袍大袖的礼仪中去。这个就叫做食古不化,装了一肚皮古代的知识文化,但是却消化不了。
古代的文化好不好?当然很好,但是,学了以后要消化才行,要把它变成认识现在这个时代的工具,即所谓借古鉴今嘛!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是用来看清楚现在这个时代的,是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是用来决定自己现实选择的。你要想“反古之道”,怎么反古?回到夏商周?回到唐宋?回不了嘛!真要回去了,也会出问题。现在的小孩子爱看“穿越小说”,一个现代人通过时空穿越,回到了古代的某个时候,结果,以现代人的思想去面对古代的事情,往往就荒唐不经、越搞越乱了。所以,这个“反古之道”是行不通的。
过去讲礼乐,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大夫之礼等等,不同的地位所演奏的音乐、舞蹈、仪式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是丝毫不能含糊的。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直入人心,能够透进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很严谨、精密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人们不像现代人那样把音乐只看成是纯粹消遣的艺术形式,它是进入了“经”的范畴的。在儒家的“六经”里面,《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就专门有《乐经》。所以,古人对音乐的谱写、编制、演奏,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音乐,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代表性音乐也可能截然不同。
我们看一个社会的风气,实际上与音乐风尚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大家都有体验。比如文革的时候,人们喜欢听什么音乐?八大样板戏、《雷锋之歌》,诸如此类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又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呢?港台流行音乐嘛,尤其是邓丽君的歌,几乎成了整整一代人的心曲。上世纪九十年代呢?《渴望》最流行啊,《渴望》的主题曲是《好人一生平安》,毛阿敏唱的;还有《常回家看看》等等。现在的人呢?喜欢听的音乐又不一样了,越来越复杂,我都说不上来了。总之,音乐是与时代风气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时代大众心理不自觉的反映。所以,像孔子这样的古代圣贤们,非常清楚音乐的力量,他们知道音乐对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的确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在历史上,古人对春秋时代的总体特征用“礼崩乐坏”四个字来描述,“礼崩乐坏”,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严重啊!就相当于说现代社会完全没有了宪法,人人们都无法无天了,社会的法律、道德完全混乱了。所以,礼乐制度是古代社会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自用”,指的是自作聪明,刚愎自用。“自专”,指的是专横、专权、飞扬跋扈。这里就引用孔夫子的话,说这三种人是有灾祸的。哪三种人呢?第一就是“愚而好自用”,这个人本来没有智慧,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甚至于很笨,但他却喜欢自作聪明,而且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周围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是有灾的。第二是“贱而好自专”,他本人的地位很卑贱,我们这么说,不是有意讲究地位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留意自己所处的位置,知位才能自处。“贱而好自专”的人,他本身没有什么地位,但又特别喜欢发号施令,喜欢私底下称王称霸,这种人也是很麻烦的,也会自招灾祸。
现在网络流传的很多事情,比如说“躲猫猫事件”、“被自杀”、“喝水死”等等,背后都有这样的人在惹祸。这个“喝水死”尤其荒唐,人在派出所里面关着,结果几天后死了,问警察这人是怎么死的?警察说,他自己喝水,不知道怎么喝一口水就死了。这话一传出来,一片哗然!最后一调查,中间还是有刑讯逼供的事情发生。干这些事的,都是属于“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的人。我们看现在的一些基层干部、基层公务人员,真的素质很低。最近,广西的一个烟草局长的日记在网络上疯传,搞得这个人很狼狈、很不堪。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日记里面记的尽是些吃喝嫖赌的事情。最后,检查机关介入调查,现在也是停职审查,不知道结果到底会怎么样。总之,出这种事情,都可以用上面两句话来贴标签。“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必然会“灾及其身”,几乎是一条定律。
还有第三种人,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应该说这样的人比前面两种人,在人格上、品格上好像要高一些,但是,这种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生乎今之世”,明明是生在现在这个时代,行为思想却总是要“反古之道”,总是认为现在的一切都不好,一切都是古代的好,就和鲁迅小说里的九斤老太一样,总想回到小国寡民、回到古代宽袍大袖的礼仪中去。这个就叫做食古不化,装了一肚皮古代的知识文化,但是却消化不了。
古代的文化好不好?当然很好,但是,学了以后要消化才行,要把它变成认识现在这个时代的工具,即所谓借古鉴今嘛!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是用来看清楚现在这个时代的,是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是用来决定自己现实选择的。你要想“反古之道”,怎么反古?回到夏商周?回到唐宋?回不了嘛!真要回去了,也会出问题。现在的小孩子爱看“穿越小说”,一个现代人通过时空穿越,回到了古代的某个时候,结果,以现代人的思想去面对古代的事情,往往就荒唐不经、越搞越乱了。所以,这个“反古之道”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