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其位 苟无其德 不敢作礼乐焉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11-08-31 10:26 | 收藏 | 投票

 


这是紧接着上面“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来说的。你如果自作聪明,自我膨胀,不在天子之位上,却要去做天子的事情,要去议礼、制度、考文,那就没有好果子吃了,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当然,现在提倡民主,这两天北京开“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在提,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民主、民生,还说要让人民活得有尊严。但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些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做不了主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用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我们当然要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老百姓关心的方式和政府最高领导层关心的方式不同。你是普通老百姓,就不要去考虑议礼、制度、考文这类的事。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像英美这些所谓老牌的西方民主国家,普通老百姓也是做不了这些事情的主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选举权,但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现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圈子里有很多人提倡恢复儒教。对待这个事情我是有保留的,其实,儒教在中国根本就没有成立过,又谈何恢复呢?过去在民间,的确有儒教的这么一个叫法,但从未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在清末民初,康有为等人搞过一个孔教会,延续到民国后期,但是,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教形态。现在也有一批学者要搞儒教、孔教,希望使儒教成为国教,这个事情不好办。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搞宗教也是不得其时。一个真正对孔夫子崇敬、信仰的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好好学习孔夫子留下的经典,好好咀嚼消化,真正把“四书”、“五经”学进心里去。怎样才能理解透彻?就是把《中庸》学好!中庸之道是孔门心法,你把这个心法学到了,就与孔夫子的心相通了。

说实话,真把《中庸》学透了,自然就会打消设立孔教之类的想法。《中庸》要我们“明道”,真正明白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你就能够由明道而行道,就能够行中庸之道。此时,你才能把儒家思想跟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制度、习俗等结合起来,才能让儒家的思想文化为现代和未来的社会服务。

再看下面,“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里指的是孔夫子时代,也就是《中庸》产生的时代。当时,中国在制度上、文化上,已基本形成了大一统的模式。从那个时候开始,经过历朝历代的延续,一直到今天,这种“大一统”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了。

从古至今,为什么分裂不得人心、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就是因为早在先秦时代,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了。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时代,中华文化的整体形态就已经具备了,就已经有了大一统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凡是想要分裂国家、分割治理的,统统都不会长久,都会为后人所唾弃;而真正稳定和繁荣的时代,都是国家大一统的时代。

《大学》、《中庸》这一套学问所立足的现实,就是“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然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所开创的周代礼乐文化,到了春秋时期衰落得很厉害,但是周代的这些典章制度,仍然为各诸侯国所遵守。“车同轨”,指的是统一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使车轮的轨道宽度相同;“书同文”,指的就是语言、文字可以互通无碍;“行同伦”,指的是中国人所遵循的一套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完全是一样的。这些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已经有礼崩乐坏之相,但也不可轻易改变。为什么呢?下边就有进一步的论述。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为什么不能轻易变动?这里就说了,虽然有天子的位置,但是没有圣人的德性,是不敢制订礼乐制度的;即使有圣人的德性,但是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订礼乐制度。

刚才说过,礼乐制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宪法,宪法是根本大法,不能随便乱动。美国制订宪法两百来年,至今也没有动几个字;英国从宪章运动到现在,宪法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宪法是不能乱动的,它是一个根本,有位而德不够和有德却没有位的人,都不能动这个礼乐制度。所以,这一句“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堪称中国古代的制宪原则。任何想要改动现存的根本制度的人,都要拿这把尺子量一量,看你在天时、地利、人和上,是不是达到了可以重新“作礼乐”的地步。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