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再看下一段,“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这里就把儒家所说的大人君子的德行,实际上也是人类精神中本具的品质,跟天地乾坤的德性进行匹配,进行一一对应。
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那么自信,能够自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什么要把这样的目标立起来,并确实坚定不移地相信它?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古圣先贤,从自己切实的人生修养中,从自己生生不息的精神锻炼中,体会到了天地之德。
我们精神中广博的一面、厚重的一面,跟大地的精神是相匹配的;我们精神中志向高远、智慧充盈、生生不息的一面,跟乾天的精神是相匹配的。有了天地的博厚、高远,自然就有后面说的悠久无疆。一个人的修养真正达到了博厚而高明的境界,他一定会千古流芳。
悠远是纵向的传播,无疆是横向的传播。就说孔夫子这个人,两千多年前的一个中国古人,本身不过是鲁国一个破落贵族的孩子,三岁就没有了父亲,给人打工放羊、给人当管家等,做了很多不情愿做的事情。但为什么到了今天,他老人家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就是因为他秉承了天地乾坤的正气,所以能够流芳千古。现在,全世界几大洲,建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无论什么种族的人,无论什么国家的人,都认为孔子了不起。前不久,连美国的众议院都发起了纪念孔子诞辰的盛典。这些都证明了孔夫子的确是“德配天地”,他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尊重,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疆域的限制。
孔夫子这样的人,就可以拿来印证文中说的“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我们在座谁也没有见过孔夫子,可是我们都在学习他,都在感受他的德行,弘扬他的精神,如今孔夫子已被公认为影响人类精神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这就是“不动而章”。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孔夫子的一举一动,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在改变着我们的人格,改变着我们的社会风气,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不动而变”。谁也不知道他老人家逝世以后到哪里去了,也不像佛教里有活佛转世一说,没有谁敢说哪一个人就是孔夫子转世,但是,他老人家教化众生的事业,仍然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有那么多人在孔子精神的指引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义无返顾地去完成他老人家开创的事业,这就是“无为而成”。
《道德经》里说“无为而无不为”。大家不要以为“无为”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一动不动。这个不是无为,是懒惰!你什么都不做,等着天上掉馅饼,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孔夫子的一生,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周易,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一生都累得要命啊!释迦牟尼也是如此啊!弃王宫,遍学九十六种外道,雪山修道,菩提树下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悟道之后,三转法轮四十九年,哪有一天闲过?根本就没有闲过。老庄也是如此啊!如果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无为的话,那《道德经》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他老人家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庄子要是不作为,也没有《庄子》三十三篇,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中国上古圣贤如此超绝高妙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心里面没有执著。我们要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又不执著于它。我们要成就一切事业,但是,成就了事业却并不沾沾自喜,心里头仍然是空空净净的,没有觉得我有多么的了不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感觉。所以,无为是指精神上的空净、无一丝一毫的执著,但是在事相上,还是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
前面讲复卦时说了,当我们精神中一阳初动的时候,也就是一念之诚发动,这时候,把最初的发心抓住,就从这里出发去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成就众生,成就事业。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完成。自利利他是一体不二的,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从这一念之诚生发出来的,三教圣人最终也是从一念之诚里来的。
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守护这最初的一念之诚啊!一切圣贤皆由这一念之诚而成就,我们也有一念之诚啊!有了这一念之诚,就好好呵护它,像呵护一棵幼苗一样,不断给它阳光温暖、雨露滋润,使这个幼苗不断生长、茁壮,最后就能达到“悠远、博厚、高明”的境界。
为什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那么自信,能够自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什么要把这样的目标立起来,并确实坚定不移地相信它?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古圣先贤,从自己切实的人生修养中,从自己生生不息的精神锻炼中,体会到了天地之德。
我们精神中广博的一面、厚重的一面,跟大地的精神是相匹配的;我们精神中志向高远、智慧充盈、生生不息的一面,跟乾天的精神是相匹配的。有了天地的博厚、高远,自然就有后面说的悠久无疆。一个人的修养真正达到了博厚而高明的境界,他一定会千古流芳。
悠远是纵向的传播,无疆是横向的传播。就说孔夫子这个人,两千多年前的一个中国古人,本身不过是鲁国一个破落贵族的孩子,三岁就没有了父亲,给人打工放羊、给人当管家等,做了很多不情愿做的事情。但为什么到了今天,他老人家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就是因为他秉承了天地乾坤的正气,所以能够流芳千古。现在,全世界几大洲,建立了五百多所孔子学院,无论什么种族的人,无论什么国家的人,都认为孔子了不起。前不久,连美国的众议院都发起了纪念孔子诞辰的盛典。这些都证明了孔夫子的确是“德配天地”,他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尊重,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疆域的限制。
孔夫子这样的人,就可以拿来印证文中说的“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我们在座谁也没有见过孔夫子,可是我们都在学习他,都在感受他的德行,弘扬他的精神,如今孔夫子已被公认为影响人类精神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这就是“不动而章”。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孔夫子的一举一动,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在改变着我们的人格,改变着我们的社会风气,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不动而变”。谁也不知道他老人家逝世以后到哪里去了,也不像佛教里有活佛转世一说,没有谁敢说哪一个人就是孔夫子转世,但是,他老人家教化众生的事业,仍然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有那么多人在孔子精神的指引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义无返顾地去完成他老人家开创的事业,这就是“无为而成”。
《道德经》里说“无为而无不为”。大家不要以为“无为”就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一动不动。这个不是无为,是懒惰!你什么都不做,等着天上掉馅饼,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孔夫子的一生,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周易,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一生都累得要命啊!释迦牟尼也是如此啊!弃王宫,遍学九十六种外道,雪山修道,菩提树下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悟道之后,三转法轮四十九年,哪有一天闲过?根本就没有闲过。老庄也是如此啊!如果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无为的话,那《道德经》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他老人家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庄子要是不作为,也没有《庄子》三十三篇,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中国上古圣贤如此超绝高妙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心里面没有执著。我们要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又不执著于它。我们要成就一切事业,但是,成就了事业却并不沾沾自喜,心里头仍然是空空净净的,没有觉得我有多么的了不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感觉。所以,无为是指精神上的空净、无一丝一毫的执著,但是在事相上,还是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
前面讲复卦时说了,当我们精神中一阳初动的时候,也就是一念之诚发动,这时候,把最初的发心抓住,就从这里出发去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成就众生,成就事业。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完成。自利利他是一体不二的,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从这一念之诚生发出来的,三教圣人最终也是从一念之诚里来的。
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守护这最初的一念之诚啊!一切圣贤皆由这一念之诚而成就,我们也有一念之诚啊!有了这一念之诚,就好好呵护它,像呵护一棵幼苗一样,不断给它阳光温暖、雨露滋润,使这个幼苗不断生长、茁壮,最后就能达到“悠远、博厚、高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