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前面我们讲得比较详细,下面的文字,简单给大家提示一下就可以了。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说起来是纷纭变化,纷繁莫测,但实际上,也的确可以一言而尽。天地之道在《易经》里面,就是乾坤之道,不需要多的言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甚至于用一阳一阴两个符号,就能代表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通过天地能生成万物,老天爷对万事万物当然是公正无私的,他的态度是“不贰”的。不贰就是惟一,就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善恶是非而有分别取舍。天生万物,地长万物,都是一味平等对待。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天下雨的时候就淋不到你的头上;也不会因为你是个坏人,今天的阳光就不照到你头上。
佛教讲不二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老佛爷说法的时候,就是那么一个声音、一个调调,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众生,就能够听出不同的味道来。小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就是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就是大乘法;如果你是圆顿根性,你听了就能够顿悟心性、圆满功德。就像迦叶菩萨一样,释迦牟尼一拈花,迦叶就笑了,拈花微笑,就悟道了。
“其生物不测”,天地一视同仁,没有二心分别,但是,天地所生的万物,却是非常复杂多样。自然界每一个物种的生灭变化,都会带来整体环境的莫测变化,所以,现在提倡保护生态平衡,这个也是因为“生物不测”。不测嘛,谁知道大自然会怎么变化?谁知道会怎样影响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未来?所以,面对这个自然天地,人类还是要多保持一分敬畏才好。
下面一段,“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这是对天地之道的赞辞,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是具体来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现在从窗户看出去,这个天,也就是窗户这么大一团亮光;在院子里看天,也就院子那么大的一个天。但是,我们真正能够走出去,排除一切控制我们眼界的东西去看天,就能够看到,天是如此的广大无垠,能够覆盖万物,无穷无尽。这个是外在的感觉,回到我们的精神当中,体会当下精神中的乾坤天地,又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凡夫,对自己精神中的天地乾坤又能体会到多少呢?不过是昭昭而已!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光明。
我们的这一点点智慧和光明,就是复卦一阳初动的感觉。有时候,我们的确能体会到那一刹的澄明,但仅仅是很有限的一点点。我们在修养静坐的时候,有时就会突然有这种昭昭明明的感觉。所谓的昭昭明明,就好像一切东西很清晰,周围的环境,一草一木、一丁点响动都知道,都明白,而自己又一念未生。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让它一瞬间过去了,没有认真对待它。真正在禅修上有经验的人,在这种昭昭明明出现的一瞬间,一把抓住它,一口咬定它,认死它。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一念至诚,就是我们心性的显现。能够抓住、认定、踩实,就是禅宗说的见性。大家不要觉得禅宗的见性是多么的了不得、多么的复杂深奥。这个就叫见性。
有人就怀疑了,这个见性,怎么跟平常没多大不同啊?也不见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出现啊?实际上,这个见性和得了大自在的见性,的确还有不同。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黑屋子里面,我们凡夫其实就是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黑屋子里面,我们的肉体和精神都透不出来,必须要通过修行,把限制自己的这个黑屋子打开,才能进入外面自由的天地。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黑屋子终于打开了一个小孔隙,一线天光透进来了,你看到了,嚯!外面确实是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你就认定它了。这个时候,你的身体还出不去,还没有得自在,但心里已经明白这条路真是对的,再也没人能动摇你这个见地了。只要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把这个黑屋子完全打破,让身心得到大自在。如果你怀疑这一线天光,不敢肯定,不敢朝这个小孔隙处继续用力,那么,这个小孔隙可能又会被无明的尘渣塞住,你又重新回到漆黑一团的状态中。
所以,最初从孔隙里透出的这一线光明,就是一阳来复的感觉。一旦出现了,你必须一把抓住,自肯自承当!悟后起修,不断努力,不断往上升华,对自己的心性要不断地肯定,反复其道,总有一天你能够打破黑屋子,终于得大自在。那时,一切都在你精神的把握之中,如同《阴符经》里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你就有观天地万物如在掌中的感觉了。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说起来是纷纭变化,纷繁莫测,但实际上,也的确可以一言而尽。天地之道在《易经》里面,就是乾坤之道,不需要多的言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甚至于用一阳一阴两个符号,就能代表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通过天地能生成万物,老天爷对万事万物当然是公正无私的,他的态度是“不贰”的。不贰就是惟一,就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善恶是非而有分别取舍。天生万物,地长万物,都是一味平等对待。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天下雨的时候就淋不到你的头上;也不会因为你是个坏人,今天的阳光就不照到你头上。
佛教讲不二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老佛爷说法的时候,就是那么一个声音、一个调调,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众生,就能够听出不同的味道来。小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就是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就是大乘法;如果你是圆顿根性,你听了就能够顿悟心性、圆满功德。就像迦叶菩萨一样,释迦牟尼一拈花,迦叶就笑了,拈花微笑,就悟道了。
“其生物不测”,天地一视同仁,没有二心分别,但是,天地所生的万物,却是非常复杂多样。自然界每一个物种的生灭变化,都会带来整体环境的莫测变化,所以,现在提倡保护生态平衡,这个也是因为“生物不测”。不测嘛,谁知道大自然会怎么变化?谁知道会怎样影响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未来?所以,面对这个自然天地,人类还是要多保持一分敬畏才好。
下面一段,“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这是对天地之道的赞辞,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是具体来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现在从窗户看出去,这个天,也就是窗户这么大一团亮光;在院子里看天,也就院子那么大的一个天。但是,我们真正能够走出去,排除一切控制我们眼界的东西去看天,就能够看到,天是如此的广大无垠,能够覆盖万物,无穷无尽。这个是外在的感觉,回到我们的精神当中,体会当下精神中的乾坤天地,又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凡夫,对自己精神中的天地乾坤又能体会到多少呢?不过是昭昭而已!也就是那么一点点光明。
我们的这一点点智慧和光明,就是复卦一阳初动的感觉。有时候,我们的确能体会到那一刹的澄明,但仅仅是很有限的一点点。我们在修养静坐的时候,有时就会突然有这种昭昭明明的感觉。所谓的昭昭明明,就好像一切东西很清晰,周围的环境,一草一木、一丁点响动都知道,都明白,而自己又一念未生。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让它一瞬间过去了,没有认真对待它。真正在禅修上有经验的人,在这种昭昭明明出现的一瞬间,一把抓住它,一口咬定它,认死它。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一念至诚,就是我们心性的显现。能够抓住、认定、踩实,就是禅宗说的见性。大家不要觉得禅宗的见性是多么的了不得、多么的复杂深奥。这个就叫见性。
有人就怀疑了,这个见性,怎么跟平常没多大不同啊?也不见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出现啊?实际上,这个见性和得了大自在的见性,的确还有不同。比如说,我们在一个黑屋子里面,我们凡夫其实就是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黑屋子里面,我们的肉体和精神都透不出来,必须要通过修行,把限制自己的这个黑屋子打开,才能进入外面自由的天地。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黑屋子终于打开了一个小孔隙,一线天光透进来了,你看到了,嚯!外面确实是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你就认定它了。这个时候,你的身体还出不去,还没有得自在,但心里已经明白这条路真是对的,再也没人能动摇你这个见地了。只要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把这个黑屋子完全打破,让身心得到大自在。如果你怀疑这一线天光,不敢肯定,不敢朝这个小孔隙处继续用力,那么,这个小孔隙可能又会被无明的尘渣塞住,你又重新回到漆黑一团的状态中。
所以,最初从孔隙里透出的这一线光明,就是一阳来复的感觉。一旦出现了,你必须一把抓住,自肯自承当!悟后起修,不断努力,不断往上升华,对自己的心性要不断地肯定,反复其道,总有一天你能够打破黑屋子,终于得大自在。那时,一切都在你精神的把握之中,如同《阴符经》里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你就有观天地万物如在掌中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