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写作《中国孤儿》

张演生 原创 | 2011-09-01 16:32 | 收藏 | 投票

  伏尔泰写作《中国孤儿》

  

  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一股“中国热”,上自宫廷,下至普通市民,无不以了解和谈论中国为乐事。中国文物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穿着中国服饰成为宫廷舞会的时尚,编演以想象中的中国人为主角的戏剧,则成为文人热衷的题材。在这股“中国热”中,元代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也在法国出版,这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曲。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在读过《赵氏孤儿》剧本后,产生了写作《中国孤儿》的念头。1745年,伏尔泰写了初稿,后来采纳了友人的建议,把原来只有3幕的《中国孤儿》扩写为5幕,1755年8月20日首次在巴黎的法兰西歌剧院公演。

  《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无名氏所作的《成吉思汗新传》和来华传教的冯秉正的《满洲人征服中国史》,构成如下情节:

  成吉思汗率军攻入汗八里(今北京),皇帝托孤于大臣尚德。成吉思汗诛死皇帝及诸王子时,发现遗孤失踪,遂派人追索。尚德以自己的幼子冒充遗孤交成吉思汗。尚德妻伊氏不忍亲子死于非命,遂向成吉思汗道出真情,愿代幼主就戮,请恕其夫及其子。成吉思汗数年前曾钟情伊氏,此番旧情复萌,想娶伊氏为妻,一切概不追究。伊氏不允,后来在转移遗孤时,不幸被擒。成吉思汗再次逼婚,又遭拒绝,不得不同意伊氏与其夫尚德诀别。夫妇相见,互陈衷曲,无屈服于淫威之心,唯以忠义相勉。此情此景感动了成吉思汗,使他幡然悔悟,不但免三人之死,且令尚德夫妇妥为抚养遗孤。

  伏尔泰写作《中国孤儿》,绝非一时兴致所至,而是出自他对中国的仰慕。翻阅《伏尔泰全集》,对中国的赞扬俯拾即是,难以胜数。而其中最为他所景仰的莫过于孔子的学说。出于对孔子的敬仰,他曾赋诗称颂:“子所言者唯理性,天下不惑则明,实乃贤者作先知,国人世人俱笃信。”伏尔泰写作《中国孤儿》,正是为了颂扬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表现道义战胜暴力、智慧支配蛮勇的主题思想,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他才将屠岸贾改为成吉思汗,并根据三一律的要求,将《中国孤儿》中剧情发生的背景移到元代。扬孔则是《中国孤儿》的另一个主旨,伏尔泰在他的书简中曾指出,他之所以写作《中国孤儿》,“为的是大胆地宣扬孔子的教诲”。正因为《中国孤儿》旨在宣扬儒家思想,所以当时被称为“孔子之道5幕剧”。

个人简介
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演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