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老师之印象2

惠庆 原创 | 2011-09-18 15:05 | 收藏 | 投票

  安希孟老师之印象二
  
  在与安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凭借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一个人或一件事作以定性的结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往往是来自信息的不对称。换言之,只有充分的了解之后,你才对人或事有资格说两句,仅仅是说两句而言。

  二、严格

  在大学中,我认识了安希孟老师,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而且论文有幸运得到他的亲自指点,这就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和安老师单独相处,有机会走近他,进而了解他。安老师的严格主要体现在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

  (一)对己

  安希孟老师的学术著作及论文,虽然不能用“著述等身”来形容,但是他在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老师中,发表的文章是比较多的,而且经得住细细阅读和考证。因为在安老师家里,存放最多的莫过于各种版本的图书,正如他在《孤独的哲学》一书中所言:自己“最喜欢的活动:读书写作;最丰富的宝库:琳琅的书藏;个人独享的资源:奔腾的思想潮水;最敬仰的人物:树人兄老周鲁迅;最爱去的处所:书肆;最亲近的动物:儿童;最讨厌的块体物质:胸无点墨的教授。”而且,书柜中大部分图书都是因为多次翻阅而变得破损;他还经常教导学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在安老师发表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长长的参考书目以及详细的脚注。这种行为与浮躁的社会、剽窃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细细想来,或许这就是安老师在学术中所坚守的就是康德所倡导的那种“头顶的星空和胸中的道德律”。

  还有一件事情,至今想起来都十分感动。大约是在早上六点多,安老师突然拨通我的电话,问我有没有剃须刀。当我急匆匆地拿着剃须刀就去安老师家时,才知道他的剃须刀是因为住院这段时间没用,电量不足了。那是安老师出院后为我们准备上的第一堂课。因为安老师的博学,即使不用备课,他所讲授的课都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其实,当学生沉浸在老师所传授知识的海洋时,模仿更多的是他讲课的动作以及说话的语气,至于容貌应该是最少关注的,但安老师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不想给学生留下一个邋遢的形象。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出自真心的对自己粉丝的尊重。

  (二)对人

  记得毕业预答辩之前,安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与我同去的还有几个学生。经过几次指导与修改,这次总以为受表扬的肯定该轮到自己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还是被安老师从头到脚批评了一顿,尤其是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现在回头想来,安老师的每次指导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刚开始是选题、接着是文章整体框架结构、再下来是支撑论文观点的材料、还有引文与脚注的规范性问题,最后修改的便是这次论文的细节问题。正是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所以在硕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自己驾驭起来就显得得心应手,导师指导起来也觉得特别顺利,整个论文从初稿到定稿,修改次数没有超过两次。

  后来,在和同学以及以往的师兄弟们谈起安老师时,大家记忆最深的还是安老师的严格,因为在其他人那里已经可以过得去了,但在安老师这里,因为要求严格,所以总是精益求精。这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安老师遭人误解也是正常的,但是从心底,他从来没有恃才自傲或者存心和人过不去,仅仅是因为一份来自教师心底最真最切的责任。

个人简介
平凡而简单、真诚而执着…… 在希望中欢乐,在痛苦中忍耐
每日关注 更多
惠庆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