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

赵峰 原创 | 2011-09-19 23:05 | 收藏 | 投票

  

 

快放假的时候在当当购买了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我对这样哗众取宠的标题本来有些反感,只是出于对相关主题的兴趣才买了这本书。阅读的过程证明了互联网时代阅读的某些特点,我对自己阅读的认知以及对作者思考和写作的理解也验证了互联网时代知识过程的特点——浅薄。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求认同的过程,尤其是阅读艺术作品或者有一定艺术意味从而可以提供某种程度的想象空间的作品的时候。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担忧、焦虑、快乐、悲伤……读者这样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将自己幻化为书中的人物或者将自身置入相关的场景。读《红楼梦》时将自己幻化为宝玉或黛玉,读莎士比亚时将自己想象为李尔王或者哈姆雷特,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阅读体验。我的阅读特别致命的还在于,即使阅读政治、哲学甚至经济学也会幻化出某些场景或者情节并将自己置身其中。在展开《浅薄》的书页之前,我也期待着某种认同——也许我的阅读体验正是作者所经历和体验过的,也许作者的叙述和论证可以证明我一直以来的某些想法。

互联网确实史无前例地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思维过程甚至生产和生活模式,也许从来没有过一种技术进步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这种改变之巨大以致需要在很多方面重新认识和定义人类的存在。不过,对于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对人类认知过程及形式的影响,我的评价基本上是保守的。我不相信互联网可以成为知识的来源,这不仅因为机器本身无法成为最终的知识来源,更因为互联网对人类的认知过程可能是某种破坏性的力量。在传统学习模式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而必须的手段。互联网似乎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便宜的阅读条件,但实际上,互联网环境对阅读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利用互联网,只能浏览而不能阅读,只有肤浅的刺激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阅读应该是安静的、冷静的,而互联网使人们只能仓促、快速地浏览,浏览者的心理也不是阅读者的闲适和优雅,而是显得躁动而迷乱。

这样一种阅读或者浏览的模式,是互联网技术高速进步的结果。当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们实在无法认真品味,仔细斟酌,只能大而化之,浮光掠影。互联网的浏览因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连树木都不见,所能攫取的只是碎片化的枝叶。在信息快速到来又快速消逝的背景下,想抓住点什么的阅读者只能漫无边际地浏览,走马观花就只能浮光掠影,所抓住的其实只是关键词而不是句子更不是段落更不是文章。偶尔的暂停,只是为了使疲惫的眼球得到片刻休息;偶尔的回顾和反思也只是下意识的反应。事实上,由于信息的到来和消逝都过于迅速,人们害怕停滞,害怕慢速,害怕被抛弃。没有了回顾和反思,也没有了想象和记忆,阅读过程差不多全部交给手指和眼球来操纵,阅读于是成为一个单纯的局部生理器官的应用。如此获得的信息不仅短暂、零碎,而且肤浅、杂乱。

互联网的阅读不仅破坏了阅读的过程,损害了阅读的质量,也损伤着阅读者的精神。借助于互联网的阅读,阅读者总是处在麻木和兴奋,焦躁和迷乱之中,传统阅读给阅读者提供的那种宁静、沉思的惬意荡然无存。阅读者被各种链接牵引着,漫无目的地乱窜,如同无头的苍蝇。互联网环境下的生存,只能是一种被动的生存,个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已经被强大的技术所吞噬。我们与互联网的关系越紧密,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就越深刻,作为个体存在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的丧失也就越明显。比如,因为搜索引擎强大的功率,我们已经不需要费脑去记住什么。我们所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绝大部分可以通过百度或者谷歌来解决。比如,技术进步使存储变得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便宜,一个可以存储一个图书馆的硬盘与一本书的花费差不多。于是,我们将越来越多的需要动用脑子的知识过程“外包”给机器,我们的大脑只需要在一些简单的浏览、欣赏或游戏过程中游弋。大脑似乎被解放了,但被解放的大脑并没有进入更有效利用的环节。大脑就是用来记忆和思考的,当记忆和思考“外包”之后,大脑实际上被闲置了。而大脑又需要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保持其活力,长期闲置或者只进行低效使用,其结果只能是不断退化。

互联网功能的综合性也强化了对人们思维或认知过程的连续性及深入性的破坏。互联网不仅是工作手段,也是娱乐工具。而且,借助于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作为工作手段及娱乐工具的功能的发挥不断走向极致,其表现形式就是速度不断提高,效果不断完善,免费软件越来越丰富。于是,当人们坐在电脑前面的时候,即使是工作,也很自然地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利用互联网得到更多的满足。比如,如果工作环境许可,则边工作边聊天或者边看新闻还加上看电影,听歌或者玩游戏。这样,利用互联网工作或者娱乐或者干别的什么,人们很容不自觉地进入“多任务”状态,或者是自觉不自觉接受主要任务之外的其他项目的骚扰,或者是主动寻找主任务之外的其他任务。注意力的分散于是成为互联网环境下工作和娱乐的主要特点。主观动机可能是想充分利用时间或者尽量利用强大技术提供的便利,实际结果是多任务和注意力分散将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生活的质量。

 

通读卡尔的《浅薄》,发现该书的写作有着明显的互联网写作的特点。书中丰富的资料,显然是应用互联网快速、高效、方便的搜索引擎的结果;该书论述整体上缺乏层次性,显示出作者长期依赖互联网工作造成的思维缺乏缜密性的特点;对所罗列的问题的分析,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很多情况下只是在罗列材料,显示出长期依赖互联网对作者思维能力的损害。说实在话,对该书的阅读除了给我提供一点点对互联网环境下认知过程及其特点的认同及若干碎片式的感知之外,没有太多的收获。

我阅读该书的过程倒是有着典型的互联网背景下阅读的特点。前后用了五天时间才读完这本两百多页的通俗读物(不过,我同时在读几本专业书籍)。每天早上起床,可以安静地读两个小时左右。九点左右,股市开盘之前半小时,心绪开始有点浮躁。九点半股市开盘后,就进入“多任务”阶段,读书、看行情、听音乐、浏览新闻,等等。注意力一直在分散,总在不同任务间切换。记忆和思考于是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本书读完,只抓住几个关键词,对于结构和内容的把握显得模糊而肤浅。

一时间感到有些恐惧。这些年来,尽管一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和思考,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对互联网、对电脑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其结果可能是记忆力的下降、思维能力的衰退和想象力的逐渐消失;这一切,已有迹象显现出来。互联网可能正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既然在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无法回避互联网,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是可能的。至少,我可以做到一周有两天不使用电脑。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