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古炉里的中国人

葛孚学 原创 | 2012-01-14 13:03 | 收藏 | 投票
中国人活得太苦太累了,自从改革后,人们眸子里的那种淳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从上至下所有阶层,眼睛里无不发出绿色而呆滞的贪婪之光。恰好读到贾平凹的《古炉后记》,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共振的感觉。在这篇后记里,贾平凹叙述了他的创作过程。
“一方面用儿女来复制自己,一方面靠记忆还原自己。”
中国人就是靠不断复制自己来继续延伸自己未能实现的欲望、仇恨和希冀;不断靠记忆麻醉自己、安抚自己伤痕累累滴血的心。贾平凹深刻的观察到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因此产生的令人心酸的文化土壤
中国人的全部生存图像聚焦在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村子里的人靠烧制瓷器为生,“人虽然勤劳又擅长于技工,却极度地贫穷,正因为太贫穷了,他们落后,简陋,委琐,荒诞,残忍。历来被运动着,也有了运动的惯性。人人病病恹恹,使强用恨,惊惊恐恐,争吵不休。在公社的体制下,象鸟护巢一样守着老婆娃娃热炕头,却老婆不贤,儿女不孝。他们相互依赖,又相互攻讦。”
这种左右上下挣扎于生死一线的生活困境,中国人竟然持续了几千年之久,至今也未脱离出苦海,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彼此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但谁也瞧不起谁,互相嫉恨、互相嘲笑,骨子里的残忍与残存的一点儒家文化艰难的粘合在一起。“他们一方面极其的自私,一方面不惜生命。面对着他们,不能不爱他们,爱着他们又不能不恨他们,有什么办法呢?你就在其中,可怜的族类啊,爱恨交集。”
文革,是中国人的共同命运,这怪不得任何一个人,这是在特定时代,物质匮乏的穷人们寻找不到出路,恰巧这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马列主义正好输入进来,精力过剩的一个穷国度终于结出了文革的果子。没有文革就没有后面的改革,也许这就是社会文明的代偿机制。
毫无疑问,古炉,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以烧制瓷器为生的古炉村就是中国China。村子里的人们,生活空间被极度压缩,薄如蝉翼。在如此狭仄的生存空间里演绎出的人情关系当然分外刺激人的神经。
在中国,最能体现中国人命运生态的,我以为一个赵本山的小品,一个是如贾平凹式的知识分子笔下的小说。赵本山的小品对穷人的刻画入骨三分,正是那种大悲惨才有了大喜的演出效果,悲喜之间,台上台下的人们都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
为什么苦难的中国人一直不能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难道就这样一直活在古炉里忍受烈火之刑,世世代代如鬼魅?
难道真的是上帝在诅咒中华民族?但天佑中华有中医,我又不肯信诅咒之说。
可谁又能超拔他们呢?
 
 
个人简介
天道贵弱;真理只在最底层。现场是逻辑之源,兼涉三农问题。提出一国两制解决三农问题,通货膨胀虚实论,粮食非商品论,“劳动入股理论”,“农业属于公益行业”等重要观点.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