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与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

姚树洁 原创 | 2012-10-12 09:57 | 收藏 | 投票

  今天莫言得到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本土人士进攻诺奖实现了里程碑性的突破。他证明中国人有得到诺贝尔奖的聪明和基因,也证明了要得到诺贝尔奖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通过莫言得奖,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科研体系、人文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反思。

  其实,华人得到诺贝尔奖的人数已经不少,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钱永健、高琨、朱棣文、崔奇和高行健。不过,前面的这些诺奖得主,都是入了外国籍,尤其是美国籍以后才得到的。因次,在莫言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之前,大家都担心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诺贝尔奖。

  所以,莫言的得奖,对13.4亿的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一个诺贝尔奖本身,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我相信,中国人今天可以得文学奖,将来就可以得科学和经济学奖。

  不过,话说回来,文学奖和其它的奖项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中国人得的文学奖,是中国的作家用中文写出来的。用中国的文化、历史、特殊的社会价值观来写作,这是不能被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人所能取代的。

  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得到了其它国家的认同,只能是中国的作家才能有资格和能力得到这个奖。

  文化的崛起,跟经济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88年张艺谋把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搬上了银幕,在国外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到现在,外国人还非常看好《红高粱》这部电影,它就是莫言得到诺奖最好的敲门砖。应该说,没有张艺谋拍《红高粱》这部电影,恐怕莫言写再多的小说,都很难引起如此大的震撼。

  从莫言的成功,我有如下感想。

  首先,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评选标准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才体系的评选标准应该有非常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恐怕是中国为什么长期以来很难得到诺贝尔奖的原因所在。因为,再好的人才,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面,没有被很好的发现,也没有很好的得到发挥。

  例如,如果本次的文学诺贝尔奖是由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官员来评价的话,恐怕根本就轮不到莫言得奖。

  为什么呢?(1)莫言是农村出生的,(2)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以农村为题材,(3)莫言不是名牌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他也不是名牌大学的教授,(4)莫言的许多作品曾经不被看好。

  就凭这几点,莫言都不是目前中国价值体系的佼佼者,最多就是比较优秀的地方作家而已。你看看,他在得到诺奖之前,只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客座教授,连长江学者都不是。北大和清华,跟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因为,北大和清华,根本就不会请一个以‘农’字为根本的作家作为客座教授。

  有讽刺意味的是,莫言得到诺贝尔奖以后,他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北大、清华、还有上百家大学的客座教授了。我希望莫言自己要把握住,如果是那样的话,莫言本身就辜负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期望了。

  当然,话说回来,外国人的评价水平不一定就比中国人高,尤其是对文学的评价。不过,你不得不承认,莫言得奖的解说力是非常充足的。一个没有上过好大学的‘农村’作家,能够得到诺贝尔奖,对中国人、中国政府都应该是有触动作用的。

  回到文学和其它科学的差别。如果中国文学只能由中国人得到的话,要得到其它的奖项,中国人就必须跟所有国家的科学家拼搏了。

  然而,根据目前的科学和教育体系,中国要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领域得诺贝尔奖的困难还是很大的。而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体系。

  当科学家为了钱去拼命赚外快,一个名家到处兼职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很难不浮躁,而浮躁就是科学研究最大的敌人。单位用人,论资排辈,讲究出生,讲究门派,讲究官本位,都是科学家很难成才的严重障碍。

  13多亿的中国人,基因库大的很,潜在的人才多的很,而如何建立一套不浮躁、不讲官场、不讲门派的科研体系,才是中国今后得到更多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奖的根本所在。

个人简介
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著名华裔经济学家,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全英中国专业团体联和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经济顾问, 到过20个亚非欧国家工作。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