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沃森构建“森林部落”

蒋伏利 原创 | 2012-11-19 14:28 | 收藏 | 投票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贵州沃森决策层认为,“一段时期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2012年8月以来,贵州沃森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结合贵州省投资3万亿建设“国家公园省”规划,首次提出了“森林部落”概念和“森林部落旅游”构想。该构想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旅游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贵州沃森决策者的话说,“森林部落”以原生态少数民族村落为载体,以保护、挖掘、弘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及珍稀古树为己任。其根本要旨是通过构建立体的森林生态系统,让浮躁的现代人回归自然,感悟来自远古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在发展层面,“森林部落”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诸要素,有纯粹的木结构、青石板路和雨大芭蕉,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和拒绝现代钢筋水泥的远古气息。
 
“建设并发展‘森林部落’旅游的必要性在于,”贵州沃森专家说,“中国及世界的森林正在快速消失。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商业砍伐,以及由此引发的非法砍伐。”非法砍伐包括非法获取砍伐证明(比如通过行贿等手段),砍伐受保护的树种或在保护区内砍伐树木,超量砍伐树木,砍伐幼树、古树,等等。以上种种导致全球森林面积以每年減少73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比如,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帶雨林,世界上已知的一半物种都生活在亚马逊流域,然而,这里也是世界上森林消失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巴西政府在2006年承认大约有63%来自巴西亚马逊地区的木材是非法取得;位于刚果盆地的大猿森林是世界第二大雨林,也是非洲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仅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內的雨林就有1000种鸟类和400多种哺乳动物聚居,其中有很多物种在世界其他地区是沒有的,现在,大猿森林的85%面积已经消失,依賴這片雨林生存的黑猩猩、大猩猩、丛林象和1200万原住民的命运危在旦夕……以上情况在中国大陆更甚。这说明生态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因此,如何超越物质文明,通过重构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文明是时代大义。而发展“森林部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其一。
 
其二,“有旅游没文化,有文化没旅游”,是当前中国旅游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有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本质上,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均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因此,如何解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问题,是当前中国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当务之急。而贵州沃森“森林部落”构想及其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据介绍,贵州沃森“森林部落”及其旅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珍稀古树(含珍稀物种)保护与开发,在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污染或现代文明污染较少的边远少数民族村落,通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构建区域(面积约2万亩)森林生态系统。二是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用复古方式,在上述原生态村落,打造原始、古朴、厚重的少数民族农耕文明及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以极大地提升森林生态景观的人文价值。三是围绕原生态村落保护与开发,积极发展饱含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的森林生态旅游,以使上述三个方面的保护与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此,则可以在现代文明的残酷碾压下,将森林生态系统重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原生态村落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初步实现都市人类回归自然的良好预期。
 
为了更好更快地实践这一构想,从2012年8月开始,贵州沃森专家深入黔东南月亮山和雷公山进行调研……计划到2016年,贵州沃森将重点发展包括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十数个“森林部落”及其旅游。其丰富内涵,在重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前提下,包括了旅游文化精神、旅游文化传统、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景观文化这些旅游文化学研究中的新课题和新命题。其全新意义在于,为在迷醉中挣扎了30余年的中国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指明了方向,切合了现代人类对旅游文化的诗意追求。对此,有专家指出,贵州沃森“森林部落”构想及其实践,不仅使中国特色的森林生态系统重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不仅对中国现代林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重大影响。(蒋伏利)

蒋伏利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WSF V-GM,高级媒体、政府、NGO、社会意见领袖、校园学生社团等公共关系专家,首都媒体资深报人,高级记者,CBSA高级商务策划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蒋伏利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