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庵堂

蒋伏利 原创 | 2012-11-19 16:24 | 收藏 | 投票

后山庵堂是洪塘蒋家的文化圣地。但与别处建在山腰或山顶不同,后山庵堂建在静冈山与黄家山冲谷的边上。一条小路连接南北。庵堂与路之间有一个水塘。水塘的下边是一溜稻田。

 

还有,别处的庵堂,外表与普通民居一致,其所用建材、房内结构也无二样。譬如,我曾经到过皖南山区的一个庵堂,庵堂里陈设简单老旧,除了庵堂正面的佛龛,两侧木板隔墙上各贴着观音像和对联。比较之下,后山庵堂要富丽堂皇得多。老辈人说道,后山庵堂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重建正殿玉皇楼、东殿华祖楼、西殿太师楼各5间。砖石结构琉璃瓦顶。正殿供太上老君、西天如来、南海观音等。前殿供太山奶奶,西配房供坑坑妈妈,东配房供宋二娘。东西廊房供阎王、牛头马面、石磨、恶人、狗等,前门房供哼哈二将。民国初年,后山庵堂为土匪占有。文革开始,红卫兵扒掉庵堂,洪塘圣地遂为一片废墟。1980年我离开湖南时,透过残缺的土筑围墙、青色石条砌成的墙基和碎瓦,仍能想象当年的辉煌与香火的茂盛。

 

俗话说“尼姑庵和尚庙”。“庵”在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但后山庵堂住的却分明是和尚。一个叫智宝的和尚在庵堂被毁后被落户在我远房的一个爷爷家里。直到1973年我读小学了,智宝和尚才离开洪塘回到远在湘西的老家宝庆。

 

虽然,竹杖芒鞋轻胜马已成云烟,但后山庵堂作为洪塘的标记,仍在散发远古的味道和文化的芳香。(蒋伏利)

蒋伏利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WSF V-GM,高级媒体、政府、NGO、社会意见领袖、校园学生社团等公共关系专家,首都媒体资深报人,高级记者,CBSA高级商务策划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蒋伏利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