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还是苦读?

赵峰 原创 | 2012-11-21 10:16 | 收藏 | 投票

“悦读”还是苦读?

 

去教室的路上经过图书馆,看到一幅宣传标语——“悦读经典……”。有一些感慨。

我初步的理解,所谓“悦读”,就是愉悦、愉快地阅读。“悦读”是阅读的状态,也是阅读的效果。愉悦地阅读也就是阅读的愉悦。就我的阅读经历而言,我很难相信经典是可以“悦读”的。经济学历史上的那些经典,如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通论》等等,大都深刻而晦涩,枯燥而乏味。对初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啃硬骨头的决心,是很难读下去的。以“悦读”的心理进入阅读,可能只会失望,只能放弃。我相信,在经典的大山之前退缩的,大多是没有苦读的心理准备的人。

我第一次阅读《资本论》是在上大一的时候,因为是课程作业要求,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啃。那内容的艰深,表述的晦涩是我前所未见的。即使借助于若干“导读”,阅读也异常艰苦。仅仅是正文之前的几篇序,就花了好几个晚自习时间。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还是关于“价值形式发展”的部分,那种云里雾里的辩证法,那种天马行空的抽象法,实在是让人不知所措。一时间,我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力,怀疑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还是一门关于神的学问。不过,经历了最初的磨难坚持下来,到了第二章之后,道路就变得比较平坦了。进入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理论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将这部经典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了。马克思渊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优美的文笔,辛辣的讽刺,可以使阅读者获得一种真正的享受。最近这十几年来,我差不多每年都要读一次《资本论》,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研究,而只是为了欣赏。这时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悦读”。没有任何的功利,才会有真正的“悦读”。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心情的放松,因为思维的发散,有时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种意外的收获往往会增加“悦读”的价值,提高阅读的兴趣。

我第一次阅读《国富论》,应该是在上大三的时候,也是因为课程作业要求不得不去读。当时,仅仅读了与作业有关的部分章节。大三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准备,因此没有感觉到太多的痛苦。工作之后,因为教学需要,才开始通读《国富论》。这时我才知道,我上学时候还以为《国富论》通俗易懂而且逻辑顺畅,因为我读的只是《国富论》中最通俗易通,最流畅自然也最生动有趣的第一篇的前三章。有人说《国富论》的精华就在这三章里头,后人引述最多的也在这三章。就整体而言,《国富论》的谋篇布局,层次安排,结构处理,方法应用等方面都大成问题。在这部著作的写作中,作者的目的似乎不仅仅在于论证某个观点,阐述某种主张,还在于搜罗、整理相关知识,因此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作者的“离题的论述”或者“顺便谈谈……”。有的“离题的论述”可以占去数十页的篇幅,而这大量的篇幅实在是可有可无。阅读《国富论》过程中,不时会有抓不住主题的感觉,会有如坠五里云雾的感想。初次通读《国富论》时,实在怀疑这样一部结构松散,叙述冗长的著作会是经济学历史上最著名也最重要的经典。为了排遣郁闷,在书页的空白处到处写着怀疑、批判和指责。不过,这样的通读尽管费时费力,也颇伤脑筋,却也是卓有成效的。至少那种整体的认识,那种对细节的把握,那种对方法的了解是选读做做不到的。熊彼特说斯密的著作结构松散,缺乏严密的体系;这既是一个缺点,同时也可能是一个优点,因为这一特点使斯密的著作可以给后人留下很多的发展空间。这些年来,我写过一些关于斯密和《国富论》的文章,这与我通读斯密的著作获得的全面认识很有关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关于金融管制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认为次贷危机及金融危机是金融管制放松的结果,有的则认为是政府不当的金融管制的结果。前者要求加强管制,后者要求取消管制。我隐约记得《国富论》中有关于纸币、利率等管制的内容。进一步研读的结果是写作发表了《亚当·斯密的金融管制思想》一文。现在,《国富论》就放在我的案头,时不时会翻阅一下。看到熟悉的段落会有遇到老朋友的感觉,看到不那么熟悉的内容则会有结识新朋友的感觉。我相信我这时候的阅读就是所谓的“悦读”。

我把对经典的“悦读”理解为一种阅读的较高境界。当然,“悦读”是以苦读为基础的。只有通过苦读理解了经典的思想内容,分析结构,论证方法之后,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可能收获阅读的快乐。苦读相当于播种,而“悦读”则是收割。没有播种就没有收割,没有苦读也无从收获“悦读”的快乐。我以为,对于经典的初读者来说,最初应该抱持的是苦读的心态,是悬梁刺股的准备。只有经过苦读,最后才能达到“悦读”的境界。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