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七节 自然性生产资料的进化

仇德辉 原创 | 2012-11-23 09:26 | 收藏 | 投票
第七节 自然性生产资料的进化
生产资料可分类两大类型:一是自然形态的生产资料,二是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其中,自然形态的生产资料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它体现了人对于自然力量的驾驭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经济、政治与文化,它体现了人对于社会力量的驾驭能力和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显然,通常意义的“生产资料”是指自然形态的生产资料。
一、劳动工具的进化过程
最早的人种被科学家们称为“能人”,包含有“会用手,有能力,很灵巧”的意思,而最早表明人类与其他猿类行为发展不同的迹象,主要“体现在人类广泛地使用工具”。专家们还为人类使用工具排了一个队:
100万年前——“直立人”有简单的石器,如手斧。
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有更专业化的石器,例如:斧头、刀。
公元前3万年——“现代人”有石刀及骨器的发展,艺术的开始。
公元前1万年——“现代人”有弓箭的使用。
沿着人类的历史看过去,世界各地域的人类种族,都有就地取材使用工具的技能,他们除了用石头、贝壳、树棍、骨片来制成工具外,还制作了大量因为材质易损,而未留下痕迹的工具。如草网、绳串、投石索,以及泥制的勺子、叉子、舀子、泥墩子、泥臼子、泥台子等等。
除人类外,许多动物也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但是动物缺乏复杂的制作工具的能力,它们的工具只能是顺手拈来的。黑猩猩会用树枝草棍从洞穴中取白蚁,会用树叶沾水止渴……可见,使用工具不独是人类的专利。
1、劳动工具的进化阶段。人类的最初始是没有工具,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脱离野兽的标志,人类的劳动工具可以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的石器,比如锋利的石片做刀子。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打磨石器,有了石矛、石斧。还有动物骨头打磨而成的骨针、骨矛等。
第二阶段是青铜器时代。人类掌握了最简单的冶炼技术,有了青铜器:青铜剑、青铜鼎、青铜的农耕工具等。同时贵族和统治者开始使用黄金物品,比如金刀、金饰品等。
第三阶段是铁器的诞生。铁的冶炼是比青铜更高级技术,比青铜更加坚固和锋利,人类不断进步后又锻造出了钢。
第四阶段是蒸汽机的诞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人制造了蒸汽机,这强大的动力让人类飞速的发展起来,各种工厂、汽轮、蒸汽机车都是这时候诞生的,后来又有了内燃机,有了汽车,生产力大幅提高。
第五阶段是电动机的诞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动机和电动工具的发明。
第六阶段是计算机的诞生(即信息革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地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
不过,不同领域对人类进步的分阶段有不同的描述和理解,包括造纸术、火药的发明、航海技术、飞机发明、核能使用、步入太空、互联网技术等,伟大发明都可以说成是人类进步的不同阶段。
2、劳动工具(或工具)的定义:劳动工具就是那些能够延伸、拓展和加强人的个体性劳动器官(包括手、脚、身体与大脑等)的事物,如锄头、锤子、机器、厂房、电脑等。
3、工具的分类
根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石器工具、铁器工具、铜器工具、木器工具等;
根据生产领域不同,可分为农业工具、机械工具、运输工具、建筑工具等;
根据驱动方式不同,可分为电动工具、手动工具;
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工具、逻辑工具,或者硬件工具、软件工具。
4、工具的进化方向
从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从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制造工具,到冶炼生产和制造工具;
从制造和使用物理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逻辑工具;
从制造和使用硬件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软件工具;
从制造和使用手动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自动工具;
从制造和使用粗浅工具,发展到制造和使用精细工具;
从以手工来制造工具,发展到以工具来制造工具。
二、技术的进化过程
人类的历史是地球史的几十亿年的两千分之一,而人类历史的99%以上的时间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五六千年,而真正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生产上,并引起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变革还不到300年。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则只是近五六十年的事。
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运动与变化规律,对于这些运动与变化规律的归纳与总结就是产生了“技术”。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发明了制火技术、农业技术(制陶技术、冶炼技术)、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技术和电力技术。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阐明“技术”概念的这句话提出五个要点:一是,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二是,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三是,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四是,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五是,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由此给出技术的定义。
1、技术的定义:技术就是关于劳动工具的规则(即制作方式与使用方法)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劳动工具的效率性、目的性与持久性。
由此可见,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延伸与扩展,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工具,
2、技术的分类:
根据生产行业的不同,技术可分为农业技术、工业技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
根据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三药技术、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
3、技术的具体内容:
工具的使用规则:例如,工具的使用说明书;
工具的原理规则:例如,工具的工作原理图。
工具的制造规则:例如,工具的材质要求、物理化学性能的要求、形状尺寸的要求等参数。
工具的检测规则:例如,工具的精度标准、质量等级、特征尺寸、功能范围等。
工具的限制性规则:例如,工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动作操作(即体力劳动)技术的发展过程:
若干与工具相关的本能行为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简单动作(即简单技术);
若干工具使用的简单动作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复杂动作(即复杂技术);
若干工具使用的复杂动作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超复杂动作(超复杂技术);
5、思维(即脑力劳动)技术的发展过程:
1、若干与工具相关的本能思维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简单思维(即简单脑力劳动技术);
2、若干工具使用的简单思维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复杂思维(即复杂脑力劳动技术);
3、若干工具使用的复杂思维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工具使用的超复杂思维(超复杂脑力劳动技术);
三、科学的进化过程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在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提起科学,人们自然会想到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及科学理论。多数人视科学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事实上,知识本身并不等于科学的全部。目前科学教育界较流行的观念是所谓的“三位一体”说,即完整的“科学”定义应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科学探究的成果(科学知识体系)。至于什么是“科学的本质”,科学哲学家、科学历史学家及科学教育工作者各抒己见。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然而那些分歧就中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并非至关重要。根据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莱德曼(Lederman)的调查报告,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界学者对科学的本质已达成广泛共识:(1)科学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科学需要证据;(3)科学带有主观性,因而科学家应努力识别并避免偏见;(4)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像和创造力的结合;(5)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由此给出科学的定义。
1、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关于技术的规则(各种技术的理论根据、逻辑关系、数学关系等)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技术的效率性、目的性与持久性。
由此可见,科学是技术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技术。再根据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是关于劳动工具的规则之规则体系,科学也是劳动工具的延伸与扩展,而且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劳动工具。
2、科学的发展过程: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科学概念的形成阶段:具有相同特性或相同属性、相同条件的技术事物组合起来,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形成了一个“科学概念”。
二是科学定律的形成阶段:把若干个科学概念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可以确定一个科学定律。
三是科学理论的形成阶段:把若干个科学定律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可以确定一个科学理论。
总而言之,按照某一特定的条件与范围,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并把这些技术之间共同的规则或属性抽象出来,就成为了科学。例如,把车床(通用的机械加工工具)制造和使用的各种规则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车床技术;把各种机械加工的生产技术(如车床技术、铣床技术、刨床技术、磨床技术、镗床技术等)组合起来,并将其共同的规则抽象出来,就可以形成“机械制造学”。
 
个人简介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专业:动力机械,硕士研究生专业:火箭发动机,从军20年,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邮箱:choudh@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