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溢在我们身心的疲惫感

田德邦 原创 | 2012-11-27 19:47 | 收藏 | 投票

载2012.12.6新华副刊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2/06/c_124056383.htm

丹东新闻网转载 http://dd.nen.com.cn/76571089269948416/20121207/2725048.shtml

2012.12.14《临沂日报》“云雀”副刊转载http://epaper.langya.cn/shtml/linyrb/20121214/vA7.shtml

人民网甘肃频道转载 http://gs.people.com.cn/n/2012/1207/c210704-17831850-1.html

大河网转载 http://opinion.dahe.cn/2012/12-07/101816675.html

中国报道转载 http://www.chinareports.org.cn/jl/szyw/news284017.htm#height=271

朔州网转载 http://www.sxsznews.com/content.aspx?id=642409282643

党的生活网转载 http://www.ddsh.org/news/show_15337.html

吴中日报网 http://www.chinawznews.net/bencandy.php?fid=266&id=37568

人民论坛网“百味人生” http://www.rmlt.com.cn/News/201212/201212131648001288.html

夫子书话网 转载http://zixun.kongfz.com/article_14740.html

江苏徐州工商局网站 http://www.baidu.com/link?url=inFTGJqjJ4zBBpC8yDF8xDhswzav0-ZmC8JBcopO

人民网云南频道 http://yn.people.com.cn/reading/n/2012/1210/c228608-17839969.html

广西新闻网 广西校园网 转载 http://www.sogou.com/websnapshot?&url=http%3A%2F%2Fwww.gxxiaoyuan.com%2Fstaticpages%2F20121208%2Fnewgx50c2bfa7-6562866.shtml&did=f043798d764a6436-f9791205eb7adf59-1139a636af2d0712b970f5287b5440b8&k=b3a3db01faf9c1f8d71817706b3315d8&encodedQuery=%CC%EF%B5%C2%B0%EE+%B3%E4%D2%E7%D4%DA%CE%D2%C3%C7%C9%ED%D0%C4%B5%C4%C6%A3%B1%B9%B8%D0&query=%CC%EF%B5%C2%B0%EE+%B3%E4%D2%E7%D4%DA%CE%D2%C3%C7%C9%ED%D0%C4%B5%C4%C6%A3%B1%B9%B8%D0&&p=40040100&dp=1&w=01020400&m=0&st=2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在人们眼里,互相之间看似无关,在我眼里,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会像写作散文常言的一线串珠一样被紧紧地铆在一起。而串起这些珠子的,是一个叫做“疲惫”的词。是的,疲惫!

先说于丹被哄事件。一向表现得意气风发的于丹,想不到在北大的一场昆曲演唱会后,刚发表讲话,就遭遇了学生们毫不客气的连喝倒彩,只得尴尬离场。在众多分析其中原因的人中,我独对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的观点有共鸣感。他说:“于丹在北大被嘘,关键不在于她当时说了什么或曾经说过什么,而是她一向的言行,过度透支了公众对她的兴趣———时时说、到处说、什么都说……”

于丹演讲的视频我看过一些,感觉的确讲的很好,很让人佩服。但是,一副面孔,一个模式、一种风格、其思想的深度仿佛就在一个水平面上,没有阶梯感,而又无休止地充盈在我们的耳畔和脑际,即使是再美的东西,也会让人产生疲惫感。

就在于丹被轰的事件发生不久,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对待这一事件,人们也有许多议论,有惋惜的,也有表示应该尊重理解他的选择的。而我感到,萧杨所说的厌恶,其实就是疲惫了。

萧杨的疲惫不同于于丹那种不断塞进人内心的美感,而是因为单调、寂寞,因为快感的过度透支或者根本就是快感枯竭。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但对于萧杨这个个例而言,的确就是这样。

实际上,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十分丰富的现实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疲惫感。

在物质层面,我们即是如此。鸡鸭鱼肉吃多了,我们时常产生腻了的感觉,总想着换个口味。其实所谓腻了,就是味觉产生了疲惫感。于是,我们换着花样去吃野菜、吃农家柴禾锅做出的饭。现在的服装款式够美、够丰富多样了,但是,我们还是腻。其实就是视觉产生了疲惫感。于是,我们在穿够了各种款式之后,甚至不想穿的太多,就又流行露。露够了之后,还会怎么发展,很考验人的想象力。

在精神层面,我们何曾不是这样。不断有人在批评浅阅读。面对如今爆炸式的知识信息,还有多少人能像从前一样,坦然自若的钻进某个领域、某部书里长时间的阅读呢?评选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不看完那些即使是入围了的篇目是常事,评选鲁迅文学奖的评委,不看完那些即使入围了的篇目也是常事,更遑论仔细研读。打开电脑,进入网络,每天都有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即使成天趴在上面,我们也无法尽收眼底。除了新闻资讯,还有那么多的科普常识、历史知识、文艺作品。网站、博客、微博,名人、草根、各色人等,打开任何一个平台,都有让你看不完的内容。

疲惫充溢了我们的身心。在于多,更在于平淡无奇,在于无节制的机械重复。

食物多了,我们挑挑拣拣,食一半丢一半,还是觉得不够味。所以,我们不用像过去那样把一个梨子吃到只剩下籽,也没有过去吃饭把碗舔的像洗了一样的窘态。但是,我们也少了抢食吃的劲头,少了饿狼一般的食欲,少了少吃多知味的乐趣。书多了,我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把一本普普通通的书翻看无数遍,不再是一个成人也能把一本连环画翻得飞云乱卷。我们现在读书,看个题目,看个开头,就算对作者的眷顾,一目十行看完,就算保持了一定耐心。

成才的路很多,成功的路也很多。因此,围绕我们的诱惑自然更多。

我们钻研学问,一知半解也憋足了劲,倾注了耐心。我们有了一点成就,生怕被纷繁的尘世给遮没。有了一点创造,生怕没有伯乐赏识。时代的步子太快了,瞬间就会更新,瞬间就可能遭到淘汰。时代的快节奏让我们内心浮躁,让我们处处感到压力。我们做不到心无旁骛,我们因此患得患失。

真的,我们都疲惫了。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我们需要的其实不多。那么,它必须是新的,必须是精的,必须是高质量的,必须不断变化,必须是阶梯状的变化,必须一层一层地上升……如果不能这样,那就只能是刺激的,只能是从未尝试过的,只能是千奇百怪的。哪怕它违背常识、违反人伦、危及自然、危害社会……也许这样,才能挑动我们疲惫的神经。

我们因饱食致味觉疲惫,因饱览致审美疲劳。如果我们这样改变,那么,制造我们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手段也就会改变,如果它不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它朝更坏的方向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在这样精神和物质的食粮都很富足的社会,也没有谁肯让自己暂时去饿一饿。因为我们的欲望还在膨胀,我们的需求更是没有止境。

其实,我们都并不富足,我们远远算不上富翁。真正的富翁,是那些心态平和的人,是那些不近功利的人,是那些不知疲惫,在我们的后面慢慢捡起我们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是我们抛下的东西的人。





 

个人简介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著有长篇…
每日关注 更多
田德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